劉霄
摘 要:本文通過剖析美術館創新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提出了美術館在運營過程中應順應時代潮流。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美術館自身也在不斷的自我完善,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對深化美術館各項職能有著積極的作用,從而實現了美術館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美術館;虛擬現實;應用
中圖分類號:J2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2-0033-01
美術館作為博物館的一個分支,誕生于18世紀,其主要職能為收藏、展覽、研究、推廣藝術作品及服務公眾。現如今,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美術館自身也在不斷的自我完善,通過科技的外衣來實現自身的創新與發展,從而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當今的美術館,各項職能在進一步深化,同時作為提高公眾文化藝術修養、協助藝術家進行創作交流活動的公共文化場所,已經成為人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當今中國,美術館資源發展極不平衡,存在著社會關注低、基礎設施不完備、各項職能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但隨著改革開放,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許多國外先進經驗已經被國內一些美術館所借鑒,并應用到自身美術館的建設上來,涌現了一批如今日美術館、木木美術館、尤倫斯藝術中心等優秀的民辦當代藝術館。然而,在國內美術館發展進程中,中國大陸的諸多美術館僅僅只實現了展陳功能,并未在真正意義上完全履行藝術博物館的全部職責。因此,如何充分發揮美術館的職能問題,是當今美術館發展的當務之急。
隨著數字語言的普及,網絡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的滲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因此藝術的欣賞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當代藝術的未來,應該是虛擬與現實的結合,美術館的目標群體不光是現實中的人,更是未來意義上的人,讓更多的公眾在更有效的時間和空間中感受藝術,參與藝術,體驗藝術,創作藝術,這才是真正未來的藝術,也是美術館借助科學技術而不斷創新的最終目的。作為傳承歷史文化發展的美術館,如何借助現今的科學技術資源來推動美術館的創新機制的構建,使美術館更加適應現今社會的發展,是當今美術館發展的重中之重。
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同樣深化著美術館的各項職能,同樣,美術館的社會需求反過來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的發展是基于技術的進步,美術館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也應對科學技術保持強烈的敏感性,借助科技優勢,推動自身進步。
當今的數字技術發展,特別是網絡的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對美術館而言,表明了一種新的藝術展示方式的誕生。同時建立起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美學敘事體系,開辟了另一種空間形式——多維的空間敘事形式;對于藝術家而言,提供了一個綜合展示的多元化平臺,對于觀眾而言,它把展示方式從線下轉移到線上,讓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想看的藝術作品,并能全視覺接觸參與其中。特別是對于美術館館藏作品而言,借助新技術提高展出率的同時還可以降低藏品的損耗。
虛擬現實技術則為美術館的展陳創新提供了另一條思路,是美術館從傳統的展覽方式向現代化展覽方式轉變的最好方法,也是建立數字化美術館的最好方式,它主要包括沉浸、交互和想象三方面的內容。
(1)沉浸:觀眾進入數字美術館去感受藝術作品時,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一切都是真實的存在,而這種存在卻是一種超現實的藝術體驗。
(2)交互:參與者可以自由的穿越無限擴展的美術館空間,可以與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交互。將三維視頻技術與藝術作品的生產過程有機結合,落實于交替互動,空間互動,實時同步及技術手段,人們可以實施參與與互動。
(3)想象:為藝術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將藝術家的創意與計算機圖像學,人工智能學有機結合,實現了從作品創意到展覽整體構架的全面構思,擴展著藝術生產空間。
對于展覽形式而言,虛擬現實技術實現了美術館的資源共享,擺脫了區域限制,省時省力,通過互聯網足不出戶就可以觀看到美術館的展覽,參與虛擬研討會及展覽開幕式;對展覽而言,虛擬現實技術提供了多元化的展覽形式,使觀眾置身于其中,提供充分想象空間之外,還可以參與互動;同時對于館藏作品而言,可以將館藏作品信息放置于網絡,在虛擬空間做長期展陳,除了提高藏品的展出率之外,還更好的保護了藏品,減少損耗。同時對于藝術家而言,虛擬空間的展示無非又對藝術家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在考慮藝術作品的同時還要考慮實體與虛擬兩個空間,對藝術家和觀眾來說都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給美術館事業增添了新的色彩,同時美術館的現實需求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術館作為鏈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已逐漸被數字化美術館所深化,虛擬美術館作為一種未來趨勢也一定會被人們所追捧。美術館作為美術生態工程中的重要分支,它需要相關部門及美術館的管理者及時轉變觀念,同時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建設。我們應當把握好這一契機,利用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自我提升,拓展美術館的收藏、研究、展陳、教育等職能,從而縮小與世界先進藝術博物館的差距,真正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懷驥.賽博空間中的美術館——今日美術館的數字計劃[J].今日美術館,2009.
[2]高鵬.美術館在數字化時代的創新與實踐[J].美術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