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
摘 要:漢代畫像石是漢代石刻藝術最集中的表現,是漢代喪葬文化的一種產物。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文化現象,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它的題材豐富,內容涉及各個方面,是漢代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生活的高度再現,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美感,其中的文史價值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
關鍵詞:漢代畫像石;“四神”圖像
漢代畫像石始于西漢中晚期,盛行于東漢。在當時通常作為建筑裝飾,裝飾在墓室的門楣、石窟、祠堂等處,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生產生活等眾多題材。在畫像石中常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圖像題材相伴出現,通常青龍、白虎位于東西兩向,朱雀、白虎位于上下兩方。這些圖像反映了漢代非常流行的“四神”觀念以及“四神”背后更深的含義。
一、“四神”的含義
“四神”又名“四靈”,最早代表了四種動物類別。古代人們將動物分為四大類,即鱗、羽、毛、介類,而四靈則是這四類的代表。《禮記·禮運》中記載“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這是四靈最早產生的觀念,到了漢代的時候四神最終固定為青龍、白虎、朱雀(或稱朱鳥)、玄武(或稱龜蛇。)
二、“四神”與星象
四神的概念與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密切的聯系,體現為“四象”、“二十八星宿”星座體系。四象與二十八星宿是古代兩個不同的星座體系,四象是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古代星空的四大分區,即東方(或稱東宮)青龍星座,西方(西宮)白虎星座,南方(南宮)朱雀星座,北方(北宮)玄武星座,每個星座由不同的恒星組成。而所謂“象”是由夜空中不同的星星構成類似于動物圖象的星象,“四象”則是代表星象構成的四種動物的圖像。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漆棺蓋上的漆畫,北斗居中,青龍、白虎分居兩側,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四周,構成一幅星象圖,顯示了青龍、白虎代表東西兩個星象與二十八星宿重合的早期軌跡。而到后來完整的四象與二十八星宿相配最早出現在漢代的著作中,《史記·天書宮》記載“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白虎”、“北宮玄武”。
三、“四神”與動物圖騰及崇拜
“四神”指的動物神,其淵源應與動物圖騰及崇拜有一定的關系。東方的龍圖騰崇拜,西方的白虎圖騰崇拜,南方的鳥圖騰崇拜,北方的龜蛇圖騰崇拜。
(一)龍
龍是一種虛擬的動物,龍的形象綜合了許多動物的特征。史稱伏羲氏以龍為圖騰,在所有的動物神中,龍恐怕是最神通廣大的了,升天入地,變幻莫測。作為一種圖騰及動物神,龍振躍騰飛、隨陽而動的特點,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生機。東方青龍與春天、萬物生發等形成了密切的關系。龍是水物,善于翻江倒海,興云布雨,使其成為人們求雨祭祀的神。
(二)虎
白虎體魄雄壯,生性兇猛,盆口利爪,斑紋絢爛,額頭上的“王”字,自有百獸之王的雄威。由于虎的兇猛善噬特性,遠古時期的人們就開始對虎的崇拜,在我國崇拜虎的各民族中,流傳著虎生人創世,人虎互化,人被虎噬而升天的各種傳說。《后漢書》中記載羌族古俗中,人死后裹虎皮入葬的習俗。由于虎的兇猛特性,所以虎的形象常常出現在兵器或刑具上,以其兇猛象征殺戮。
(三)朱雀
朱雀是南方之神,五行屬火。朱雀的由來,與鳥圖騰及太陽崇拜、火崇拜有關。山東、江浙等地亦是鳥圖騰的分布區。在古人的眼中鳥是太陽的化身,漢代畫像石中的太陽常常以鳥的形象出現。漢畫像石“羿射十日”圖中的“十日”被刻畫成扶桑樹上的十只鳥。朱雀形象的另一來源,是南方楚地的崇鳳文化,戰國楚地出土了大量有關鳳凰的帛畫、漆畫、漆具等文物是有力的證明。
(四)玄武
玄武是北方之神,它是龜蛇相交的怪異形象,有著陰陽交合的意蘊。按古人的認識,日出于扶桑,落于若木,沉死于黑暗的羽淵。但是第二天如何能從東方升起呢?這就是龜的作用,龜從黑暗的羽淵,將太陽運往光明的東方。這反映了陰極生陽、死而復生的轉化過程,河南南陽麒麟崗出土過漢畫像石乘龜升仙圖。畫像石中的玄武常位于墓門最下側,應是代表死亡冥界以及有死而復生的含義。
四、結語
總之,四神體系形成有其復雜的思想基礎,與古代的四象天文有著密切關系,也來源于古老的動物圖騰及崇拜。同時作為漢代喪葬文化的四神圖像,與祥瑞、升仙、辟邪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墓門上常有的朱雀或鳳凰形象,具有引魂升天的寓意,而玄武作為墓室的鎮守,也象征著通冥、生命永恒的意義。青龍、白虎常左右相伴出現在墓門上,起著鎮墓辟邪作用,彰顯墓主人的威嚴。四神思想在漢代十分流行,滲透到社會禮儀及社會風俗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傅惜華.漢代畫像全集[M].北京:學苑出版社,1951.
[3]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
[3]黃宛峰.漢畫像石與漢代民間喪葬觀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4]楊金萍.漢畫像石與中醫文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