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萬龍
摘 要:籃板球是籃球比賽中攻守雙方爭奪的一個重要焦點,搶籃板球是爭奪控制球權的重要來源之一,是獲得控制球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進攻次數和發動快攻的重要保證,而搶籃板球的意識對籃板球技術起支配作用,是獲得籃板球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籃板球;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280-01
一、現階段青少年運動員爭搶籃板球意識能力存在問題
籃球比賽的對抗性、應變的特點決定了隊員爭奪籃板球時不僅要有熟練的搶籃板球的技術和能力,還應該具有應付各種復雜情況的應變經驗,能根據球場上的不同情況迅速做出正確判斷,及時合理的運用搶籃板球動作,而這種意識不是與生俱來,需要對運動員從小培養。
隊員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搶籃板球意識和經驗,還必須有勇猛頑強的戰斗作風與之輔成,才能在爭搶籃板球中,在各種復雜情況下當機立斷,合理支配行動。 中學生身體各器官正逐步發育成熟 ,而且好奇求勝,模仿能力強,接受事物的能力較快,容易在大腦中形成條件反射,觀察判斷能力很強,所以要培養他們有“每投必搶”的意識。
但是我國大多數中學生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個人籃板球責任意識。參與搶籃板球的隊員人數少,憑借戰術爭搶籃板球更為困難。 認為搶籃板球是中鋒的事情,其他隊員則駐足觀察,等形成“等球”的不良習慣。 顯然這種做法不可取;(2)自投自搶意識淡薄。自投自搶對球的落點容易判斷, 外線隊員自投自搶有利于助跑、沖搶;內線隊員自投自搶使對抗能力增強。 但是在中學生的籃球比賽中自投自強并不多見;(3)示弱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保證籃板球的關鍵因素。心理素質是運動員在比賽中通過感知、認識、思維和判斷,及時反饋到實際行動中來的一種表現,在比賽中,運動員不僅進行技戰術、身體素質的較量,也進行心理素質的較量。中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容易產生緊張狀態,在搶籃板球中,運動員一遇到高大的對手經常出現緊張、膽怯、產生不敢去搶,甚至不去搶的心理,所以對中學生運動員必須進行心理訓練。
二、如何提高青少年運動員搶籃板球的意識
1.注重搶籃板球的經驗的積累。意識是長期經驗的綜合反映。意識的形成依賴一時間將于的綜合。無論是搶籃板球的直接經驗還是搶籃板球的見解經驗都對搶籃板球的意識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做為運動員不丹藥通過自己的籃球實踐去獲得直接經驗,學會準確判斷球的飛行線路,軌跡,速度,角度以及即將反彈的方向等,還要會利用觀看別人的比賽經歷,去獲得間接搶籃板球的經驗,利用學校搶籃板球的理論值知識從前人總結經驗中得到啟發。
2.基本技術訓練與籃球意識訓練相結合。在學習搶籃板球的基本技術使運動員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并注意根據比賽場上的情況多種技術相結合,要按照籃球比賽基本規律加以練習。通過隊員之間的相互提示,教師在一旁不斷指導,潛移默化正確搶籃板意識,使搶籃板球的技術與意識最大化表現出來。
3.要培養隊員勇猛頑強的作風和頑強的意志。現代中學生籃球運動,隊員的身體素質出眾,技術全面,內線的對抗激烈,籃板球爭奪兇猛,身體接觸頻繁而激烈。對于那些怕累,怕撞,不敢身體接觸的運動員是根本搶不到籃板球。有了良好的搶籃板球的意識,如果沒有頑強的意志力,敢于與對手進行劇烈的身體對抗的決心和信念,任由對手隨意搶位,就等于把籃板球讓給對手。一定要培養隊員勇猛,頑強,敢搶敢拼的作風。思想上及時主動,提前預判,早做準備,不等球彈出,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樣就會比多方快半拍,能夠占領有利的位置和時機。一個隊員在搶籃板球的時候身體條件再好,籃板技術水準也很高,但是一旦缺乏積極主動,敢搶敢拼的意識,也很難搶得到籃板球的優勢。
4.要培養團隊搶籃板球的配合協作意識。籃球是5個人的集體運動項目,所以運動員一定要有集體配合,相互寫作的意識,在搶進攻籃板球時要求我們要互相協助,互相配合這樣才能取得更有利的效果。在籃球運動中,籃板球關系到整個隊伍進攻和防守,球隊5個人都去積極拼搶,要加強隊員與隊員之間的默契程度,這樣在拼搶進攻籃板球時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同時也給對手造成壓力。
三、結語
青少年籃球運動員的意識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主要包括:主動意識,判斷意識,位置意識,技術意識,戰術意識等。籃板球的意識培養是緊密聯系的,都是籃板意識的主要內容,而這些意識要經過艱苦的訓練才能獲得。在籃板球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應重視運動員心理訓練內容,促進其籃板球意識的形成和高質量的發揮,從而提高籃球比賽的實戰水平。籃板球意識是搶籃板球能力的首要因素,培養搶籃板球意識可以提高搶籃板球的效果。在比賽中,搶籃板球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比賽的勝負。
參考文獻:
[1]劉森林.籃球運動員拼搶籃板球能力的探討[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01).
[2]張曉風,朱雷亞.對籃板球反彈規律的研究兼談籃板球意識的培養[J].籃球,1994(05).
[3]李志軍.對籃球比賽中搶進攻籃板球的分析[J].電大理工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