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
摘 要: 為畫家定義身份,是中國“文人”傳統里下意識在作祟。本文以高居翰的《畫家生涯》中第一章節中提到的職業畫家和業余畫家展開討論,分析畫家身份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畫家不再只是“不食人間煙火”精神純粹的追求者,而是拉下“神壇”,成為迫于生計擔憂著“柴米油鹽”。
關鍵詞:文人畫;職業畫家;業余畫家
中圖分類號:J209.2;J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268-02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工”的身份不高,自身帶有強烈的世俗氣息,而“畫家”這個身份一直都被冠以“幽居欲覓向深山”、“翰墨余閑,縱情繪事”、“不食人間煙火”等詞匯,所以對畫者身份區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一、職業畫家與業余畫家的區分
高居翰在《畫家生涯》第一章中提到了兩個字眼:職業畫家、業余畫家。一般給職業畫家的定義就是以繪畫養家糊口,業余畫家則是具有文人氣質的。業余畫家的作品是非物質化的追求,避免了庸俗、商業、實用功利與市儈習氣的玷污。職業畫家則成為將繪畫變成謀生的手段,他們將“高雅”的繪畫創作與利益交換混雜在一起,文人們是不能接受藝術遭受金錢的玷污的。班宗華更是用“敗壞的”、“邪惡的”“墮落的”來形容職業畫家,盡管這是偏激的、不正確的看法,但代表了絕大多數人對職業畫家的看法。
二、職業畫家與業余畫家的融合
宮廷畫師應該最能代表職業畫家處境的了,宮廷畫師的創作迎合著上位者的喜好,畢竟畫的不合“買家”心意失去的就不止飯碗了。
在中國畫史上,據傳陸探微是以書入畫的創始人,他與顧愷之、張僧繇的地位高下,有這樣的評語:“張得其肉,顧得其骨,陸得其神”,可見骨法用筆是他的創作特點。但在當時,陸探微只不過是南朝宋明帝的宮廷畫師。《歷代名畫記》第六卷陸探微傳中記載:“陸探微,上品上,吳(今江蘇蘇州)人也。南朝宋明帝時常在侍從,丹青之妙,最推工者。”當時的陸探微身份低微,只能算是一個技藝超群的畫工罷了,并不受世人重視,更沒人在意他的價值。
如果說陸探微在當時只能稱之為畫工,那八大山人應該能稱之為畫師了。許多慕名上門的買家都被他拒之門外,作品只以贈送的方式給友人們,真的是這樣嗎?
明末清初的書畫藝術大師八大山人,后世將其列為“清初四僧”。在陳鼎的《八大山人傳》中描述了八大山人的一生:“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八大山人原本是明朝的宗室,在他19歲的時候山河破碎,父親也在明朝滅亡之后去世,八大山人離開家到奉新縣的山中做了僧人。兩袖清風的八大山人雖為僧人卻嗜酒,清風明月是不能果脯、不能防寒的,那么八大山人怎么養活自己?
在程廷祚《青溪集》卷十二《先府君(程京萼跋齋)行狀》中描述到“只手小甦,廚中便爾乏粒,知己處轉掇得二金否?”“斗方八、卷一、冊一”,“畫二奉令宗兄,過高,有可易者否?外字一副,祈轉致之”,“畫十一,編次,一并附去”,這樣的數量記錄,當然是為了畫商交易買賣所設而不是友朋之間的贈酬。而八大山人作《山水冊》后有一買家黃研旅之跋:
八公墨妙,今古絕倫。余求之久矣,而無其介。丁丑春得跋齋書,傾囊中金為潤,以宮紙卷子一冊十二,郵千里而丐焉。越一歲戊寅之夏,始收得之,展玩之際,心怡目眩,不識天壤間更有何樂能勝此也。八公固不以草草之作付我如應西江鹽賈者矣!
這就是說八大山人明確的了解如何與商人周旋,雖與我們心中八大山人孤傲冷寂的形象大相徑庭,但展示了八大山人有血有肉的一面。以賣畫為生的八大山人是否是職業的畫家了呢?
雖然八大山人滿足了職業畫家的定義,但不能否定八大山人在藝術上的成就。
八大山人出生貴族,其父親和祖父都是當地頗有名氣的畫家,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藝術熏陶,八歲能寫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這樣的八大山人能說他不具有文人的氣質嗎?改朝換代后,19歲的八大山人長期居住在江西南昌,生活在市井的他“取到于民間”,他那準確的線條、精煉的筆法,很多都是來源于明清的民間畫工,八大山人將這樣的用筆運用在寫意花鳥畫上,形成了筆簡形賅的藝術特色。清中期揚州畫家鄭燮評論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名滿天下......八大山人純用減筆......”“名滿天下”的“減筆”就是水墨寫意花鳥畫。八大山人晚年耗時四個月時間繪制的長卷《河上花圖》,畫面上多為文人和老年人所喜愛的鹿、鶴、盧雁、蒼鷹鴛鴦等大型動物鳥禽,荷花也畫的相當多。龍科寶在《八大山人傳》中所贊:
“蓮龍勝,勝不在花,在葉,葉葉生動:有特出側見如擎蓋者,有萎折如蕉者,有含風一葉而正見側出各半者,有反正各全露者,在其用筆深淺皆活處辨之。
八大山人能詩善畫,書法成就很高。研究八大山書法的人不計其數,究其師承淵源則眾說紛紜。或曰師承二王或是師承董其昌、王寵等,至今無一定論。
據王方宇考證:最初,八大山人受歐陽詢的影響很深,之后學董其昌的行草,后轉入黃庭堅的夸張開闊,多方探索,再追尋魏晉氣質,終于摻用篆書筆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黃賓虹稱其“書一畫二”,這樣的八大山人我們能說他的作品沒有藝術價值嗎?具有文人氣質的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不乏帶有情感宣泄的作品。
三、結語
畫家身份的轉變會對繪畫創作造成一定的影響,畫家在缺乏資金的情況下畢然會被雇主的喜好左右,這導致了其在創作中的藝術價值就變得有限了,但不能作為將其身份貶低于“業余畫家”的原因,經濟的困頓不能限制畫家們對藝術創作的追求,只有畫家自身的修養學識局限其發展的空間。
陸探微以其獨特的用筆、巧思引領中國人物畫邁向一個新臺階,更被后人尊稱為“南朝畫圣”。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終究是以其藝術作品來展現其價值和意義的。
“翰墨余閑,縱情繪事”的業余精神,似乎那些丹青大家都是“遇其適興,則留數筆”,只是憑借著內心高遠的心懷,便隨手繪成杰作。而職業畫家,則不被視為一流。這種崇尚業余、貶斥職業的取向,是因為在文人們的心目中,當繪畫成為與“薪水”、“生計”、“應付差事”相關的活動的時候,它也就不再高尚;唯其純粹出于“靈感”、“文人的胸襟”、“高逸的品格”,才是崇高的藝術。但一直以來的“文人畫”的神話也不再可以簡單、純粹地理解,職業和業余兩者身份也逐漸在融合。
參考文獻:
[1]姚冬琴.揚州八怪:浸染人間煙火的職業畫家[J].中國經濟周刊,2011(33).
[2]燕敦儉.市場機制下職業畫家的歷史地位及影響力[J].中國美術,2013(05).
[3]高居翰(美).畫家生涯[M].上海:三聯書店,2012.
[4]楊江波.八大山人筆墨研究[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
[5]朱良志.八大山人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方聞.心印[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