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晚,德國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The School of Dramatic Arts ...
李娜
摘要:進行戲劇表演學習的學生,必須掌握基本專業概念和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也要了解一個演員的基本使命。通過對德國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的教學探究,探討基礎訓練法如何按步驟進行戲劇教育基礎教學,如何拓寬學生的感知范疇。一旦學生逐步熟練并不斷運用這些原理,他們就能將所學的技能逐步形成各自不同的工作方法,為今后的演員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 戲劇教育 基礎教學 基礎訓練法 表演訓練 學習階段
中圖分類號:J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184-02
一、德國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介紹
應德國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邀請,受中央戲劇學院委派,筆者在德國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學習并探究了戲劇表演課的基礎課教學。
德國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是德國歷史最悠久、最具有影響力的戲劇院校,并因其獨特的表演技法而著稱。該技法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后期教學與布萊希特體系相結合,而基礎訓練法正是這一表演技法的核心。
去時正值開學,筆者有幸參加了恩斯特?布施學院的開學典禮,在開學典禮上見到了沃爾福岡?恩格勒(Wolfgang Engler)院長和大多數學院的老師。
開始是院長講話,他介紹了學院和德國的戲劇現狀,介紹說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是德國歷史最悠久和最具影響力的戲劇院校,有其獨特的戲劇表演教學技法,在德國各知名劇院的大多數演員都來自于此,不過目前德國的戲劇現狀和演員的就業情況都不容樂觀,所以要進行思考和努力。他對怎樣培養戲劇人才提出思考,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要求非常扎實的基本功,所以在德國本科表演學習時間要長達四年,大多其他學科三年就夠了。
瑪格瑞特·舒勒(Margarete Schuler)教授作為表演系主任迎接新生,她的開場白非常有趣,引來陣陣歡笑,也讓人思考。她給每位表演系的新生拍照,她說:“美麗是外表所呈現的內心光彩,我現在給你們拍照,四年后再給你們拍,看你們是否真的變漂亮了。美麗都是血汗和淚堆積起來的,大家要知道,表演這個專業領悟到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
學生的開場表演是TO DO!,大意就是趕快行動起來、去努力、不要空想。結束表演是Only the spirit turn the world around(即唯有精神能改變世界),表演熱情洋溢,正能量爆棚,都給了新生很大的鼓舞。
二、戲劇教育教學的基礎訓練法
表演系學生的教室,基本就是一個小舞臺,占教室的三分之二空間大小,有一個搭出來高于地面大概一尺左右的木質舞臺。在這個木質舞臺上可以進行基礎熱身訓練,也可以用來交學生準備的作業。屋頂上面有最簡易、基礎的燈光設置,窗簾是不透光的,學生每次交作業,都會像在舞臺上一樣。其余三分之一是地面,老師和其他同學可以在下面進行觀看和點評討論。
恩斯特·布施戲劇學院表演系每年招收大概30名新生,在迎新的開學典禮后,這30名新生就要準備單人的表演練習進行展示,以供教師進行分班。這些練習都是學生自選的,既有經典劇目,例如莎士比亞、契訶夫的戲劇,也有柏林舞臺上的現代戲劇。這30名同學根據教師對所在班級的需要進行分配,每個班級10名同學,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瑪格瑞特·舒勒教授帶領10名同學成為一班,進行基礎訓練法教學。
在第一個學期里,基礎訓練法每周進行16小時,在這里介紹一下課程概況。
第1至2周:演員的意識訓練,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敏感感受力、創造力、與搭檔合作、無聲練習;
第3至4周:空間利用練習,包括節奏、情境、態度、潛臺詞、角色訓練;
第5至6周:即興創作練習,包括單人練習、對手練習;
第7周:社會聯系能力訓練(根據布萊希特體系),包括狀態訓練;
第8至9周:分組即興創作練習;
第10至11周:帶文本練習、理論儲備,包括根據文本即興創作、與搭檔分組進行場景練習、演出。
以上的這些內容都有與之相對的訓練和練習。
三、戲劇教育基礎訓練法的作用和意義
在這三個月中,瑪格瑞特·舒勒教授一邊上課,一邊向筆者介紹基礎課程的意義所在。
在課堂上,學生要學習的是一定的專業概念和一些基本的表演技巧,也要了解一個演員的基本使命。這并不意味著要求學生要去準確掌握當下所有的表演方式,要去理解各種各樣的美學觀點,而是要讓學生在其今后的職業生涯實踐中,一旦涉及到這些范疇時,能夠了解、熟悉它們,能夠對表演進行分析和研究。
只有在打好基礎之后,表演者發揮個性才將有意義,才能適應今天的各種標準。因為,一旦對藝術規律有所了解,就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對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以平常心看待,輕松地加以處理。在這里,很重要的一點是,表演課程的安排不可以隨機擬定,而要讓表演學習的各個步驟有機結合,有序進行。在上課的初期,瑪格瑞特·舒勒教授就把一個學期的課程規劃發到每一個同學手上,讓他們明確這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一個演員應該像木工學徒一樣,首先要認真嚴肅地對待這門手藝的學習過程。為此,學習表演的時候必須要在同一點上長時間、不間斷地重復努力。在課堂上,通常一個表演練習,需要不停反復地做。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耐心,需要學生積極配合。在這個學期中,他們要學會熟練掌握自己的工具,要讓自己有能力在舞臺上敘述故事,為觀眾再現人類的共同生活,并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使其清晰可見。
在教授基礎課程時,培養演員創造性的同時,還應該照顧到每個學生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打好基礎。共同的基礎比任何個別的形式、風格都更重要,基礎凌駕于風格之上,任何當前新的表演方式都是從基礎中演化而來的。只有學好知識,打好基礎,才能讓學生們在日后能夠對不同的表演方式進行自己的處理。
瑪格瑞特·舒勒教授提出,每位教育工作者、大學教師都應該不斷進行總結、概括,思考在基礎課程中,應該教授哪些內容?為什么要設立這些課程?在哪些方面學生們應當自由發揮?為了達到自由發揮的水平,怎樣做才能讓學生盡可能準確地學習,創造性地工作?為了學生的日后職業生涯考慮,哪些練習才能夠激發其表演創造性的靈感?應借助哪些方式,才能夠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只有基礎打牢了,靈感才會出現。在最開始的階段,職業演員要將每一個最小的細節掰開揉碎,并逐個深入。在基礎課程階段,要使表演者清楚、明確地了解這些基本原理。然后在接下來的課程階段中,要讓學生對這些原理逐步熟練、不斷運用,讓每位學生都有可能借用其所學的技能,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工作方法,這也是演員職業生涯的一個最基本的前提。
通過這樣的方式耐心訓練,再加上時間的檢驗,才能讓演員在個性獨立之路上,踏出堅實的第一步。
瑪格瑞特·舒勒教授把學生的學習狀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學生不知道自己無能,所以鼓勵學生在一年級時大膽釋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在這一階段基本以引導為主,不做專業上的批評,只是建設性的意見,體現在考試上,就是一年級第一個學期學生沒有考試,也沒有成績。
第二階段:學生開始認識到自己無能,這個時間段是二年級,學生可能會感受比較痛苦,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拉開距離,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因材施教,對落后一些的學生要鼓勵,對進步一些的學生要求更高。
第三階段:學生認識到自己有能力,這時候學生可能很自負。這時候就要強調應該對于劇場、表演藝術、每一個角色的尊重和敬畏。
第四階段:學生認識不到自己有能力,即在無意識的有能力這一階段潛意識地處理表演能力,演員能夠以所學無意識地對待并以巨大的表演直覺處理。這個階段是具有創作的愉悅性的。
四、結語
要學習表演,就要先打好基礎。要讓學生先有一個堅實的基礎,以便讓他們今后能夠繼續發展,并在職業生涯中能不斷依靠、運用這種基礎能力,而不要因為遇到些許困難,就全盤崩潰。演員這一職業十分特殊,他們既是工具,又是創作者;既是材料,又是產品。在演員的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危機,在這樣的關鍵時候,牢固基礎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演員如果基礎打得牢,演技純熟,就能度過難關,充滿自信地繼續工作,甚至可以通過危機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基礎課程中,要力圖拓寬學生的感知范疇,如杰爾哈德·艾伯特所言,首先要“打好基礎,才能發展藝術個性”。這是演員從業余通往專業道路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