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舒靜
【摘 要】廣勝寺坐落于洪洞縣,其名由唐代宗皇帝御賜。廣勝寺肇始甚久,是佛教傳入中國初期創(chuàng)建的佛寺之一。寺內的木結構建筑、飛虹琉璃塔和稀世珍品《趙城金藏》、塑像與壁畫,都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物瑰寶。廣勝寺因何而來、如何繁盛、緣何遭到破壞,前輩們已經(jīng)做過詳細的論述,筆者在此文中意圖通過碑刻,梳理廣勝寺的前世今生。
【關鍵詞】洪洞;廣勝寺;歷史考
中圖分類號:K92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237-02
一、廣勝寺的創(chuàng)建
關于廣勝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根據(jù)地方志和寺內碑碣的記載,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
(一)桓帝建和元年創(chuàng)建說。“廣勝寺,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建。柏萬株,枝盡南向,所謂廣勝奇柏也。下有霍泉,旁有有本、觀瀾二亭,山上有飛虹塔,為阿育王舍利處,明永樂十四年修,正德間僧達連重修,高三百六十尺。”[1]這段記載明確說明了廣勝寺的創(chuàng)建時間。
“自古名區(qū)必多勝景,吾邑廣勝上寺,廟宇巍峨,塔勢峻峭,真一方之巨觀也……但創(chuàng)建則始于東漢建和元年,敕名則起于唐代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歷漢唐以及本朝,年深日久,雖其間經(jīng)修補者,不知凡幾。”[2]這段碑記彌補了文字史料的不足,是證明廣勝寺創(chuàng)建的第一手資料。
(二)大唐創(chuàng)建說。《重修敕建廣勝下寺碑記》云:“趙邑東南距城三四十里,古有廣勝寺,創(chuàng)建于盛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越廿余年,可汾陽王之請而賜額焉。上有阿育寶塔,下有霍泉勝水,南北奇柏數(shù)里,枝皆向南,益地廣而景勝也。廣衍勝因寓其中矣。本一寺而分為兩,有上寺下寺之名。”[3]
(三)北周保定二年創(chuàng)建說。《募化重修廣勝上寺鐘樓塔房禪堂等處序》碑上記載:“邑之震方,有名山海水,飛虹寶塔蓋千古之佳境也。北漢(當是北周之誤)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創(chuàng)建舍利古寺,以有上下之分。后寺改名廣勝,唐亦以此為名。[4]
(四)北漢創(chuàng)建說。《恢復廣勝寺田產(chǎn)碑記》載:“廣勝上寺,為趙城名勝古跡,相傳自北漢建寺,歷唐、宋、元、明,歷代修葺,至清而規(guī)模益廣。”[5]
二、東漢至南北朝的俱盧舍寺
(一)初創(chuàng)時的俱盧舍寺。根據(jù)《廣勝志》記載:順治十六年的《緣起碑》中轉引的明永樂年間《重修緣疏》一文內有如下的記載:南北朝時期,即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僧正覺在該寺興建佛塔時,掘出的斷碑載:“東漢桓帝建和元年敕建俱盧舍寺。”[6]這直接表明了該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
(二)北魏太武帝滅佛對廣勝寺的破壞。魏太武帝致力于武功建設,但是道士寇謙之宣揚天師道,排斥佛法,太武帝此時又聽信了宰相崔浩的讒言,開始滅佛。廣勝寺未能逃脫被滅的宿命,開始沒落。
據(jù)《廣勝志》記載:“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僧人正覺偶見佛光,遂駐賜舊塔址旁,有重修浮圖之舉,工半,遭“建德”“滅法”厄運,建塔未就而中止。”[7]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李光瓚牒文奏請重建時,雖然寺塔基址尚清晰可辨,但已成為古跡了。
三、隋、唐、五代時廣勝寺的變遷
(一)隋唐時廣勝寺的再次繁榮。在廣勝寺上寺的后大殿前檐墻上,有一方大歷四年(公元769年)中書令郭子儀上奏碟文的碑石,唐碑因年久風化毀壞。
(二)廣勝寺水神廟的創(chuàng)建。關于水神廟的始建年代,《平陽府志》載:“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開導兩渠,一名北霍(渠),一名南霍(渠)。”這段記載表明,從唐貞元年間,唐德宗敕封洪洞霍泉水神為明應王時起,就建起了水神廟。
(三)廣勝寺下寺的創(chuàng)建。廣勝寺下寺的建造,據(jù)《廣勝志》云:無諍法師圓寂第一年開始興建下寺,由靈隱寺高僧法師督工。根據(jù)《廣勝志》所述,唐時佛教鼎盛,僧侶信徒甚眾,上寺不及所需,遂于山腳興工,另見一區(qū),史稱下寺。
四、宋元時代佛寺滄桑變遷
(一)宋代廣勝寺勝景。到了宋代,廣勝寺繼續(xù)得到擴充和發(fā)展,仍處于興盛階段。宋人遺留下來的諸多詩詞碑文,描述了寺宇環(huán)境、規(guī)模和建筑形制。
(二)金末元初廣勝寺的衰興。金代時,廣勝寺上下兩寺于金宣宗完顏珣貞祐年間(1213—1217)全部毀于兵火。“金貞祐之亂,河東、河朔名山大川神祠,無不灰燼,瓦礫一空。”
在廣勝寺頹敗之時,元朝進行了“筑以新基,棄其舊址”,到元中統(tǒng)年間,(公元1260—1264年)在明應王殿后面又修建了寢殿。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二年(1261),廣勝寺和尚祖美住持、凈公長老印造了《金版大藏經(jīng)》,在佛教徒資助下,前往燕京弘法寺自印《金版大藏經(jīng)》682帙1379部6943卷,供養(yǎng)在上寺彌陀殿。這是廣勝寺金末被毀后又重新興建起來的盛況,但是,這種盛況猶如曇花一現(xiàn),沒過多久,便被天災淹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三)大地震中的廣勝寺。元成宗鐵木耳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八月初六日戌時,一場特大地震爆發(fā),洪洞、趙城處于地震的中心地帶。關于這次大地震的記載,《大德七年十月御祭中鎮(zhèn)文》中載:“大德癸卯八月六日,夜漏棲戍,郡國同時地震,河東為甚。”
此后,從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起,廣勝寺和水神廟又開始了重建的過程,現(xiàn)在保留下來的建筑、塑像、壁畫等多是這一時期的遺物。
五、明清時期的廣勝寺再度興盛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做過僧侶,所以即位后大興佛法,對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頓,廣勝寺的佛寺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永樂南藏》大藏經(jīng)雕刻完畢,共636函、1601部、6331卷,南京報恩寺收藏了經(jīng)版。
但是,歷經(jīng)過1303年元大德七年大地震的廣勝寺,還是難逃天災的打擊,據(jù)據(jù)《山西通志》第五卷《地震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1695年5月18日),臨汾發(fā)生強烈地震。”洪洞、趙城在九度破壞區(qū)內遭到嚴重損毀。
清王朝篤信佛教,雍正皇帝為廣勝寺手書了“光輝萬吉”的題匾,高懸在上寺大雄寶殿的門額。清代高僧廣修大師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來到廣勝寺,在寺院啟建千日道場,講經(jīng)弘法。在將近300年的時間里,廣勝寺上下兩院寺院的塔殿禪房,進行過多次維修,創(chuàng)建了鐘、鼓二樓,金妝了佛像。
六、辛亥革命以后的廣勝寺
辛亥革命以后,社會動蕩不安,廣勝寺上寺僧人有所增加、而下寺的寺僧已不理佛事。該寺因藏有《金藏》而更聞名于世,1934年波羅和尚被推為廣勝寺上寺住持。力空法師于1937年2月10日繼任廣勝寺住持。抗日戰(zhàn)爭期間,廣勝寺處于日軍三面包圍之中,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力空法師于1942年維修了上寺前、中、后三大殿,并新修了佛塔的回廊,往后力空法師的傳教活動從未停止。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廣勝寺在人民解放軍前線作戰(zhàn)及接管時注意保護,1947年,洪洞、趙城相繼解放,黨和政府堅決執(zhí)行宗教信仰自由及保護文物古跡的政策。
七、后記
縱觀廣勝寺的創(chuàng)建、發(fā)展、繁盛、毀滅、重修、再度毀滅、重建再繁盛的過程,可知佛寺的興衰榮敗一方面與佛教教勢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主要來自于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受到戰(zhàn)爭、天災等的影響。歷經(jīng)近兩千年風雨飄搖的廣勝寺,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巍峨雄壯的外觀、名揚海外的稀世珍寶,光照后人的佛法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佛法高增、善男信女,出現(xiàn)了虔誠膜拜、香火繚繞的勝景。
參考文獻:
[1]劉澤民,汪學文主編.三晉石刻大全·臨汾市洪洞縣卷(上、下)[M].太原:山西出版集團三晉出版社,2013.
[2](清)劉梅,溫敞篆.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3](明)宋濂.元史·五行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6.
[4](清)儲大文.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孔尚任.平陽府志(清康熙版)[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6]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山西通志·地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1.
[7]力空法師.廣勝志[M].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