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晨
【摘 要】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媒介迅速在媒體和人們的生活中流行起來,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從近十一年來的網絡流行語分析其演變特征及其變化原因,進而分析其對社會文化生活造成的影響。希望人們能正確認識網絡流行語并文明地使用。
【關鍵詞】網絡流行語;演變特征;變化原因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40-02
網絡流行語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于語言學層面、社會文化層面、心理學層面等。語言學層面主要從固定句式的語用修辭特征、編碼規律、構詞方式等方面研究,如:方毅華,羅鵬(2011),馮美(2014)。社會文化層面主要包括產生原因、傳播效應、社會文化意義等,如:宋振超(2015),駱昌日(2015),姚必鮮(2011)等。心理學層面主要包括網絡受眾心理、傳播的心理因素、認知價值等,如:張濤(2014),謝之君(2015)等。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十一年來網絡流行語的發展演變的特征很少有人研究,本文從演變特征及其變化原因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探討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一、近十一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演變特征
表一綜合了各大網站評選的網絡流行語,下面具體分析一下其變化的特征:
(一)外在形式上的演變
近十一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外在形式由簡單變為復雜,由多為單個字、詞變為多為詞組、句子、中英文混合詞等。如2004年的網絡流行詞多為單個字詞,像:汗、頂等。2005年的網絡流行詞也多為單個的單詞,如:PK、博客等。之后,網絡流行語的形式漸漸變得復雜,既有詞組,如2008年的打醬油,2011年的普通青年,也有句子,如:2009年的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2012年的元芳,你怎么看等,還有中英文混合詞,如2011年的hold住、2B青年,2012年的江南style等。此外,還發展出一系列固定格式的網絡流行用語,這類語體格式固定,用法簡單。
(二)承載內容的演變
網絡流行語承載內容的變化大致為:從方便網絡交流形成網絡文化,到對國家時事新聞的關注,對社會個人的關注,對文化娛樂的惡搞,對自我的關注,表達網民話語權的訴求。2004年的網路流行語基本上是在網絡聊天中衍生出來的一些簡單的可以傳遞發出者的表情或態度或意志的詞,如:強、頂等。2005年的網絡流行詞多與社會時事新聞有關,如:神六、禽流感等。接著網絡流行語多是對社會個人的關注,如網絡暴民、草根等,對詩詞、廣告等進行改編、惡搞,如農夫,山泉,有點田等等。這一時期的網絡流行語的變化體現由關注新聞時事到關注個人的變化,也體現社會的一種浮躁和拜金傾向,如: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2009年,網絡流行語體現了網民發表見解和看法的心理訴求,如:躲貓貓,體現網民熱切表達自己看法的需要和對社會某些不公、不透明的強烈斥責。到2011年,網絡流行語的承載內容體現了網友對社會生活的關注,乃至對自我的調侃,如:屌絲、女漢子等。
二、近十一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變化原因
網絡流行語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活、文化娛樂等密切相關。表二將網絡流行語分為9大類,下面具體分析網絡流行語集中于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表二 近十一年來年度網絡流行語的分類統計
(一)追求娛樂
近年來,、微博、貼吧迅速發展,其用戶大多是年輕人,網民利用網絡自由開放的特性,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對語言、文化、社會現象進行調侃(駱昌日,2015)如“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由于網絡空間的隱秘性、交際性、傳播性,網友利用網絡媒介跟風娛樂使得網絡流行語通過各大網絡媒體迅速傳播。
(二)表達訴求
人們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社會主體意識越來越強,尤其是青年一代,將自己看作是社會的主人,承擔著監督社會,維護社會公平的責任。通過網絡能即時了解國家、社會的大事小情,一旦有不公不道德的事件被曝光于網絡,立馬會有無數網民通過各大網站了解到事情的經過,發表對事件的看法和見解,影響社會輿論。如“范跑跑”事件,一經曝光,立刻受到了來自網友的指責。
三、網絡流行語的影響
對于網絡流行語不能只片面地看到其缺點或優點,應該一分為二地對待其影響。
(一)正面影響
網絡流行語以其簡潔性方便了人們的交流,又因其帶有娛樂色彩,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網絡流行語的傳播也使更多的人對社會時事有所了解,增大監督和輿論的力度,引發人們的思考,也間接地促進了事件本身得到解決。
(二)負面影響
網絡流行語的負面影響有:一是網絡流行語破壞了漢語文化的純潔性。很多網絡流行語是根據中國古詩詞改編而來,不利于保護中國文化的純潔性。如:“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被改編成了“問世間情為何物,一物降一物”;二是網絡流行語在某種程度上傳播了不好的思想,或其本身是不文明用語,如“很黃很暴力”,“2B青年”,由于其傳播范圍廣,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四、結語
本文分析了近十一年來的網絡流行語演變特征及其變化原因,進而分析其對社會文化生活造成的影響。希望網民能夠文明使用網絡流行語,發揮其監督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方毅華,羅鵬.“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編碼規律解析[J].現代傳播2011,(12):77-80.
[2]振超,黃潔.網絡流行語產生原因及引導[J].青年記者,20l5,(5):5-6.
[3]駱昌日,何婷婷.近十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演變及傳播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2015,(3):108-115.
[4]姚必鮮.網絡流行語對主流文化的僭越與消融[J].語言研究,2011,(5):110-111.
[5]謝之君,楊月華.網絡流行語認知價值及翻譯[J].上海翻譯,2015,(3):23-27.
[6]張蕾.近三十年中國流行語的文化闡釋[J].文藝研究,2011,(12):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