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表演
安愛光
【摘 要】老生是京劇的主要行當之一,表演藝術是京劇老生的生命與核心。本文從表現人物特質、呈現行當特點、體現漢派特色三大要點,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進行了系統化論述。
【關鍵詞】京劇;老生;表演;人物;行當;流派
中圖分類號:J8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039-01
老生是京劇主要行當之一,表演藝術是京劇老生的生命與核心。而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本身,又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范圍廣、觸及的層面深、要求的水準高。但其中的主要之點有以下三個方面,我們分別進行論述。
一、表現人物特質
京劇老生表演藝術的第一大要點,是表現人物特質。
眾所周知,塑造人物形象是所有演員表演的“最高任務”,而塑造人物形象又包括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情感等諸多內涵,其中表現人物特質是重中之重。所謂“人物特質”,就是人物與眾不同的獨特的個性特征。
每一位京劇老生名家,都首先以塑造出與眾不同的獨特的人物形象作為成功的支點與亮點。例如馬連良先生,“塑造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平民,身份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如富有正義感的宋士杰,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堅貞不屈的蘇武,嫉惡如仇的張元秀,敢于反抗地主豪紳的蕭恩,見義勇為的程嬰……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又如周信芳(麒麟童)先生,也成功地塑造出蕭何、徐策、文天祥等人物形象。再如唐韻笙,同樣成功地塑造出關羽、鄭成功、詹天佑等人物形象。而這些藝術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又都凸顯出不同人物的不同特質。
二、呈現行當特點
京劇老生表演藝術的第二大要點,是呈現行當特點。
京劇老生又稱“須生”,是生行的一支,扮演中老年男子,且大多是正面人物。老生又分更細的小行當,主要有安工老生(又稱“唱功老生”,以唱為主)、做功老生(又稱“衰派老生”)、靠把老生(扮演武將,以扎靠與使用刀槍把子而得名)、文武老生(文戲、武戲兼擅的老生)、武老生(扮演勇武人物)、紅生(勾紅臉的老生)等等。
不同劇目的不同人物,以不同行當應工,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呈現不同的行當特點。例如《上天臺》中的漢光武帝劉秀、《捉放曹》中的陳宮,是安工老生,以唱功為主;而《賣馬》中的秦瓊、《四進士》中的宋士杰,則系做功老生,以做功見長。至于武老生,一般戴白髯口,如《百涼樓》中的吳禎、《劍峰山》中的邱成等。既與《定軍山》中的靠把老生黃忠不同,又與《潞安州》中的武生陸登不同,既重武打,又重唱功,為黃派武生宗師黃月山所創始。
三、體現流派特色
京劇老生表演藝術的第三大要點,是體現流派特色。
“流派”是藝術流派的簡稱,“所謂藝術流派,是指在中外藝術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所形成的藝術派別。”[2]
流派藝術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大重要特征,也是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流派多以創始人的姓氏命名,且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有一批代表劇目、有一代又一代傳承人。
同樣,京劇老生也是流派紛呈,特色各異,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因此,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就必須以體現不同流派的不同藝術風格為重點與中心。且不論“老生前三杰”的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三派,各有不同特色,也不論“老生后三杰”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三派也各有不同特色。限于篇幅,只對“前四大須生”的流派要素,特別是風格特色,作概要的分析介紹。
“前四大須生”是“余派”“言派”“高派”“馬派”。“余派”創始人是余叔巖,第一代傳人有楊寶忠、譚富英、王少樓、楊寶森、孟小冬、李少春等。第二代傳人有于魁智、王佩瑜等。代表劇目有《搜孤救孤》《文昭關》《珠簾寨》等。風格特色是精巧細膩、剛勁委婉。
“言派”創始人是言菊朋,第一代傳人有言興朋、劉勉宗、任德川、畢英琦等。第二代傳人有常松、楊洋等。代表劇目有《讓徐州》《臥龍吊孝》等。風格特色是婉約跌宕、起伏多變。
“高派”創始人是高慶奎,第一代傳人有李和曾、李宗義、白家麟等。第二代傳人有倪茂才、楊曉明、張躍浮等。代表劇目有《七擒孟獲》《逍遙津》《空城計》等。風格特色是高亢激越、圓潤秀麗。
“馬派”創始人是馬連良,第一代傳人有張學津、馮志孝、馬長禮、安云武、朱寶剛等;第二代傳人有朱強、王雨辰等。代表劇目有《打漁殺家》《借東風》《蘇武牧羊》《將相和》等。風格特色是甜潤酣暢、瀟灑飄逸。
參考文獻:
[1]涂沛,蘇移等著.京劇常識手冊(上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155-156.
[2]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