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中專舞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的論文.doc
張健
【摘 要】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明確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為主,而人文精神作為藝術素養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其對有效提高藝術設計教育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通過融入人文精神滲透教育,能夠在發展學生藝術設計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感受藝術設計領域所特有的人文之美。基于此,文章從人文精神的內涵出發,提出了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以供相關讀者參考。
【關鍵詞】藝術設計;人文精神;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88-01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綜合型學科專業,其自身所特有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理論知識與方法,更要培養學生自身的藝術素養。然而,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過于注重知識、技能教學,而忽略了藝術素養、人文素養的滲透教學,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制約影響,藝術設計教育逐步陷入困境。鑒于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在實施教學活動中,加強人文精神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水平,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概述
人文精神,指的是思想、精神上的修養沉淀,主要包括人文知識修養與人文精神修養兩大部分內容,是學習者通過長期學習藝術、哲學等人文學科知識而獲得的。其中,人文知識修養是文學、藝術審美、哲學理論等多種修養的總稱;人文精神修養是在獲得人文知識修養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在人文素養的形成過程中,并不是依靠單一學科訓練完成的,它是各個學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綜合教育所形成的結果。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綜合型學科,其在發展與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道路上有著突出的影響與作用。也就是說,教師在開展藝術設計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倘若能實現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那么勢必能點燃學生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的情感火花,使學生在特色、個性化的教學活動中深入感受藝術設計專業的內在魅力,提高學習效率,成為綜合素質人才。
二、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策略
(一)熏陶感染,培養人文素養。藝術設計理論課是實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因此,教師要根據藝術設計理論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當中的思想內涵,把握好知識與人文精神教育的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潛在的人文教育。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藝術設計文化進行滲透教育。為此,教師自身應要學習并運用與人文學科相關的理論知識來觀察、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弘揚理性,積極主動做一個擁有先進人文精神的傳人,善于把藝術設計教育專業學科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文意識和所提倡的人文精神付諸行動,不斷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適時滲透,加強人文素養。 美好的事物更能感染和觸動學生的情感,進而達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在藝術設計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教授知識、啟發智慧、發展能力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借助精彩的藝術設計內容片段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讓學生學會從藝術與思維的角度加以欣賞,并從中獲得感情的共鳴和思維的啟迪。然而,由于受到學生文化素養、個人知識基礎以及經歷的局限,他們即使對藝術設計中某一事物和藝術設計的聯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難以感悟當中的藝術設計美。只有從人文視野對藝術設計情感進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向學生揭示藝術設計的魅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信息素養。
(三)拓寬視野,升華人文精神。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人文主題教育的一個亮點。本著“人人參與、快樂發展”的活動宗旨,圍繞“讓活動走進每一個學生,開發每一個學生潛能,張揚每一個學生個性,放飛每一個學生夢想”的任務,學校應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實踐活動的教育基地作用,不斷豐富藝術設計教育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搭建展示個人才藝與能力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贏取陣陣掌聲,從而達到塑造良好品質的目的。此外,高校還可以結合人文素質教育需要,創編以慈孝、法制、安全、低碳、環保、校園文明、校園動態等為題材的藝術設計作品,并組織學生進行觀看。在創、編、看的過程中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進行熏陶和引領,這不僅是對學生認知能力的一種鞏固,也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升華提供了契機。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培養人文精神不僅是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更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為此,相關教學工作者,應在實施藝術設計教育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深入鉆研科學的人文精神滲透教育新方法,注重學生的發展變化,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化教學工作,讓人文精神之花綻放。
參考文獻:
[1]張愛香.弘揚人文精神,張揚學生個性[J].職業,2010.03.
[2]王寧.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華立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知識經濟,2010.02.
[3]周守君,宋麗波.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問題及解決途徑[J].現代商貿工業,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