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洋
【摘 要】中西方文化地域的差異,以及時代的差異,必然導致關漢卿的《竇娥冤》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差異。本文以文本為基礎,通過分析兩劇中的悲劇主人公、悲劇沖突、悲劇結局來看悲劇的差異性。
【關鍵詞】《竇娥冤》;《哈姆雷特》;悲劇主人公;悲劇沖突;悲劇結局
中圖分類號:I1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053-01
一、悲劇主人公
《竇娥冤》中竇娥可以說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出生在最底層的貧民。三歲就失去了母親,一貧如洗的父親竇天章想進京趕考,將竇娥抵押給蔡婆婆做童養媳。十七歲時就與病懨懨的丈夫完婚,可好景不長,不久丈夫去世,竇娥與蔡婆婆相依為命。最終,在張驢兒父子的再三凌辱下,蔡婆婆只好將張氏父子引入家中試圖搶占竇娥,結果張驢兒誤毒死自己的父親,誣告竇娥。作品中“【滾繡球】……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唉,只落得兩淚漣漣。”最終,這個無依無靠的弱女子,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她的命運只能成為悲劇。
《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卻是高高在上的英雄,有權有勢。哈姆雷特,丹麥王子,生活在令眾人羨慕的皇宮,受到高等教育,智勇雙全。這樣的王子對人類的理解:“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若不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若不是一個受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人,若不是生活在一個富貴的王族家庭的人,怎么會有此番人文主義理想的體會?
二、悲劇沖突
竇娥的悲劇可以說更多的側重她的悲慘境遇,沒有激烈的內在戲劇沖突,更多的是外在沖突,也就是社會的沖突。竇娥出于對婆婆的孝道,對張驢兒的逼迫只能順受,最終無可奈何地寄托在三樁誓愿上。竇娥與黑暗社會以張驢兒為代表的邪惡勢力之間的沖突,是正義與邪惡之間的斗爭,最終正義戰勝邪惡。這樣的悲劇沖突主要由于中國的封建文化的倫理道德使然。悲劇沖突的結構模式上說,《竇娥冤》是一種“順-逆-順”的模式,竇娥起初的理想就是能與丈夫過安穩日子,但是張驢兒父子的出現使她的命運逆轉,桃杌太守的出現雪上加霜,最終他的父親竇天章為她翻案導致竇娥走出了人生逆境到順境。可以說,這也是劇作家的故意安排,也符合廣大觀眾的審美期待。
西方悲劇是人與無法抗拒的力量抗爭,包括命運、性格、社會,這種戲劇沖突被稱為內在的沖突。可以說,《哈姆雷特》更多的是人性的沖突。哈姆雷特利用一個劇團到宮廷演戲的機會,證實了鬼魂的話,決心行動。國王派哈姆雷特和兩個同學赍詔書去英國索討貢賦,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發現陰謀,中途矯詔,折回丹麥。這時奧菲利亞因為父親被情人殺死,瘋癲自盡。國王乘機挑撥博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以比劍為名,設法用毒劍刺死哈姆雷特。在最后一場比劍中,哈姆雷特、國王、王后、雷歐提斯同歸于盡。在悲劇沖突的結構模式上,屬于“順-逆-死亡”的模式,哈姆雷特的成長可以說是一帆風順,良好的教養,顯赫的身份,當得知自己的父親被害時,勇敢面對,人生從此步入逆境,在復仇中度日如年,最終與自己的叔叔一同死去。
三、悲劇結局
中國的悲劇不像西方的悲劇,是大團圓式的結尾,或者說是喜劇式的悲劇,這樣大大緩解了悲劇的悲憫性,使人得到一個道德上的感化。《竇娥冤》最終由清官(竇天章)為竇娥伸冤,同時,竇娥的“三樁誓愿”一一應驗。當我們同情竇娥與張驢兒父子斗爭的悲慘命運時,我們也在憎恨這些潑皮無賴,竇天章革了桃杌太守的職,然后處死張驢兒,竇娥命運逆轉。這就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引導人們雖然壞人會得勢但最終正義力量來收拾他們。引導人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從而達到道德感化的效果。
西方的悲劇大多是悲劇的徹底,敵人大多死去,即劇中人物全部死光。《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得知自己的父親被謀殺,在報仇中誤殺了大臣,自己的愛人聽到情人殺死了父親也瘋掉,王后也誤飲毒酒而死,自己和叔叔同歸于盡。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悲劇時,我們會憐憫會恐懼,憐憫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就這樣毀滅,同時也會恐懼,如果換成我們自己結果會怎樣。
關漢卿生活的元代正是充滿了壓迫與欺凌的時代,《竇娥冤》反映的老百姓受壓迫;而莎士比亞生活在伊麗莎白統治的時代正是人文主義高漲時期,《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不怕失敗無所畏懼。時代的差異,文化的差異,導致中西戲劇的差異。
參考文獻:
[1]付云.莎士比亞與關漢卿戲劇中的浪漫主義風格[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2]關漢卿.竇娥冤[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3][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集[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4]何輝斌.西方悲劇的中國式批判[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胡 洋(1986-),女,漢族,河南信陽人,助教,研究生,安陽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