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仁珂+崔佳
【摘 要】宗教問題是每個時代都不能忽視的問題,馬克思以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對宗教問題進行了全面而科學的解讀,就馬克思本人思想發展的時間順序來看,其宗教觀經歷了從自然神論到唯心主義無神論,最后到唯物主義的發展過程 。本文以馬克思的宗教觀形成歷程為線索,引出他所處時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對其宗教觀進行梳理和研究,最后論述了青年馬克思的宗教觀在馬克思理論形成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其理論對當代宗教學理論研究的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社會背景;馬克思著作;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
中圖分類號:A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64-03
一、青年馬克思宗教理論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認知環境
每個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受到所處時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是一定歷史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產物。馬克思也不例外。青年馬克思宗教觀形成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在19世紀歐洲所特有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水平下,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撼動了基督教的神權統治,無產階級迫切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對其階級意識進行武裝。同時,近代以無神論為主的自然科學的發展,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打擊,伴隨著歐洲無神論的興起,德國也開始進行宗教批判運動。
(一)社會背景。在《論馬克思的宗教批判》一書中,當時的社會背景及馬克思宗教批判的根源可見一斑,“一是就馬克思本人思想發展的時間順序來看,對于宗教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馬克思青年時代的文獻之中,而哲學上的變革則在其后,馬克思正是從宗教領域的異化中發現了生產領域中的異化現象;二是馬克思青年時代的德國處于相對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統治之下,宗教是人們社會政治生活全部。因此,對于宗教的批判成為一切批判的前提。”[1]中世紀是歐洲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封建社會瓦解,共計1100多年。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宗教統治下,基督教神學被奉為正統思想,恩格斯曾經指出,神學的世界觀是中世紀世界觀的本質。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到了14世紀下半葉,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漸漸萌芽,15世紀和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更是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快速發展。
資產階級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在歐洲廣泛發展起來,隨著三次大革命的開展,革命國家都先后確立了資產階級的專政統治。與此同時,由工廠手工業向以蒸汽機為標志的大工業過渡,產生了對人類社會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促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飛速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斷開拓著國際市場,使世界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逐漸變為一個整體。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為世界所共享,民族主義的地域性局限日益被打破,引發了反對封建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思想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為壯大其力量,掃清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障礙,把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斗爭矛頭指向宗教神學,給予了腐朽的封建觀念和宗教神學以猛烈抨擊。
(二)立足于德國獨特的時代特征。青年馬克思對宗教問題的重視和思考,與歐洲的基督教大環境以及無神論的思想不可分割。但是對他影響最深遠的是德國所獨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當時青年黑格爾派在德國進行的宗教批判運動。
18世紀的德國是以基督教為精神支柱的國家,大多數歐洲國家在這個運動中,以繁榮文學藝術和張揚人道主義為標志,“可是在德國,在宗教改革中產生的路德教仍是當時諸侯手中馴服的工具。長期以來,神學是普魯士國家意識形態方面的統治者,因此,德國從封建專制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特別困難。”[2]德國宗教改革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宗教信仰自由,即“因信稱義”,但是,由于德國遠比其他國家落后的社會現實,決定了德國進行的宗教改革從開始就沒有能力發展為政治革命,它就只能在觀念意識領域之內。
青年馬克思的宗教觀不是一蹴而就的,由最初年少時期作為宗教的虔誠信仰者,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萌發反宗教思想,進入大學之后開始對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產生崇拜,直至在青年黑格爾派時期產生了自己的宗教觀,立足于唯心主義立場。而后期對于宗教的批判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科學思想,把著力點轉向了經濟、政治、社會現實批判上,共經歷了四次實質性的轉變。
在馬克思之前,無論是施特勞斯、鮑威爾還是費爾巴哈,都沒有形成科學的宗教觀。青年黑格爾派基于思辨哲學的領域,無法脫離黑格爾唯心主義世界觀,費爾巴哈雖然以唯物主義為前提,但卻只想對宗教進行改良,而不想從根本上將其廢除。馬克思從一開始加入青年黑格爾派,直至觀點出現分歧與之決裂,到最后對青年黑格爾派進行批判,這不僅是青年馬克思宗教思想不斷發展變化的階段,也是宗教觀日益科學成熟的過程。如果沒有如此復雜的宗教環境和心路歷程,也很難誕生出馬克思的科學宗教觀。
(三)家庭影響及地域影響。每個人對外部環境的理解和認知,最初都來源于家庭的影響。馬克思出生于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一個猶太家庭,宗教家庭背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最初對宗教的看法。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萊茵省一直被法國占領,這里成為了德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最強盛、政治生活最豐富、法國啟蒙思想最早流入的地區,當地人們的思想受到了進步文化的熏陶。后來,由于萊茵省被普魯士收回,特里爾市出現了各種各樣反對封建統治、爭取民主自由的聲音。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當地民眾自發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活動,要求資產階級得到進一步發展,并且在政治上獲得自由。這樣的成長環境,對馬克思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二、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對其宗教觀進行研究
19世紀40年代是青年馬克思宗教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形成的重要時期。1844年以后,馬克思就把更多的注意力轉向政治斗爭及宗教同這種政治斗爭的關系上。而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宗教觀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中,如《論猶太人問題》與《<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特別是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又將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內涵做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讀。以此作為宗教批判思想的參照,闡發了這條徹底揚棄宗教道路的內涵。
(一)《論猶太人問題》的主旨。1844年2月,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表《論猶太人問題》,具體分析了民族和宗教問題。由于猶太人多信奉猶太教,因此他們在德國深受民族和宗教歧視。正是因為被排擠出德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之外,許多猶太人選擇從事商業活動,以致于在經濟上非常富有。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德國新型資產階級同封建主義的矛盾日益尖銳。19世紀40年代初,猶太人反抗的聲音越來越強烈,他們要求平等,猶太人問題在德國越發突出。
此時,人們開始普遍關注猶太人爭取民族解放的社會熱點問題,鮑威爾連續發表兩篇論述猶太人問題的文章,針對猶太人問題發表了許多觀點。馬克思寫作《論猶太人問題》,并以鮑威爾的宗教批判思想為參照,針對當時德國的猶太人問題指正鮑威爾。在馬克思看來,“鮑威爾的錯誤在于: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國家,而不是‘國家本身,他沒有探討政治解放對人的解放的關系,因此,他提供的條件只能表明他毫無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為一談。”[3]
信奉猶太教的猶太人在方方面面的政治生活中受到限制。如果以解放猶太教為政治解放前提,那么就要做到廢除基督教,讓宗教問題演變為每一個公民的私事。因此不能如鮑威爾所言,猶太人必須從自己的宗教中解放出來。“關于猶太人問題的實際內涵,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明確地區分了兩個層次:一是德國的猶太人所要求的只是政治解放;二是猶太人身上的確存在著獨特的重要缺陷,猶太人問題因此也的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4]此時的馬克思己經完全站在革命的立場上,以唯物主義的觀點闡述宗教問題了,但還并未完全達到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還帶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
(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宗教批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是馬克思發表在《德法年鑒》上的第二篇文章,這一時期馬克思的宗教思想已經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宗教觀,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主要探討了整個德國的革命問題。這篇著作的立場更加清楚,就是向德國政治制度開火,這一時期宗教批判作為馬克思思想的主流,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馬克思甚至認為對德國的宗教批判實際上已經結束,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更廣闊的領域,認為歷史的任務是把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法的批判”“對政治的批判”。由此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是為政治斗爭開辟道路,其批判的矛頭始終是對準基督教國家。馬克思之所以在宗教與政治的關系上采取這種態度,與他這時期的宗教觀有著緊密的聯系。既然顛倒的現實世界是虛幻的宗教天國的基礎,那么,對宗教的最徹底批判無疑是摧毀它借以生存的土壤。
對于青年馬克思宗教觀的發展進行梳理是必要的,在當時深刻的時代背景下,主要斗爭就是反宗教斗爭。馬克思宗教觀的主要內容包括其對宗教本質的深刻研究、宗教產生的更深層次根源以及宗教的普遍發展規律、揭示宗教在階級社會中的作用。在這期間,馬克思在哲學上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對先前不成熟的唯物主義宗教理論做了更完善、更準確的表述,馬克思歷史唯物論宗教觀得以完成。
雖然有學者認為,就解讀馬克思的宗教思想來說,《論猶太人問題》不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但就如何看待基督教和猶太教,《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的宗教思想是一致的,二者都是處于馬克思對宗教進行批判的階段。
三、歷史唯物主義的宗教觀對當代宗教實際的指導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宗教觀的優越性。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去探討問題,無疑具有優越性。首先,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區別于其他方法,因為它從產生宗教的世俗基礎出發,發現宗教產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質即是人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要尋找宗教本質的秘密,不能從宗教自身出發,要在宗教借以生存的社會條件中去尋找。其次,歷史唯物主義還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即能夠在事物普遍發展的規律中,去揭示宗教發展的規律。只有從社會歷史條件,從各個國家、民族、社會的物質基礎、生活習俗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去分析,才有可能獲得正確的答案,而歷史唯物主義所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科學方法。再次,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能對其社會功能以及歷史作用做出正確評估。最后,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彰顯出的優越性與先進性,還為我們制定正確的宗教政策提供了方向指導及科學依據,從而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煥發當下時代的宗教正能量。
(二)馬克思宗教觀與以往宗教觀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的,這在根源上區別于以往的宗教觀。首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持用歷史去解釋宗教。其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觀,承認經濟條件對宗教所起的決定作用,能從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中尋找宗教發展變化的根源,因此能把歷史上各種宗教現象的發展變化,歸結于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規律。
費爾巴哈宗教觀與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之間存在許多重要的區別。第一,費爾巴哈強調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離開了人的社會歷史性;馬克思把人理解為能動的自然和社會的存在物,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第二,費爾巴哈批判神學宗教的目的是要把神的本質歸還給人,建立人類之愛的新宗教;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則著力于揭示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并主張用革命去鏟除宗教借以生存的土壤。
青年馬克思的宗教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理論依據來處理宗教事務的。青年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在整個人類宗教思想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當代宗教的發展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對青年馬克思的宗教觀進行梳理和論述,有助于我們對青年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進行科學的解讀,并且能夠挖掘到其精髓,用發展的、開放的眼光去看待它,不會將其絕對化,這對于我們順利解決現存的宗教問題,以及研究宗教在理論上和方法上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志軍.論馬克思的宗教批判[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21.
[2]賴永海.宗教學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26.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168.
[4]張雙利.再論馬克思的揚棄宗教的道路——從“猶太人問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11).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常仁珂(1988-),男,河南洛陽人,河南大學教師,助教;
第二作者:崔 佳(1993-),女,河南許昌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