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邦++劉學聰++陶青玉
【摘 要】開放辦刊是當前國際期刊的發展趨勢,也是當前日益開放的科技發展格局所要求的,同時更是期刊本質屬性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要求的。要實現開放辦刊,就要破除學術期刊的體制機制困境,實施全方位開放策略,推進期刊開放辦刊。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高校學術期刊;開放辦刊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8-0252-02
一、為什么要堅持走開放辦刊之路
(一)開放辦刊是國際期刊的發展趨勢
開放性是檢驗市場經濟成熟度的一個重要標志。開放程度越高,市場經濟成熟度越高;開放程度越低,說明市場化水平也越低。從國外期刊的辦刊特點來分析,高度市場化是國外期刊經營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期刊資金投入方面,國外期刊與市場經濟已融為一體,在期刊策劃、制作、營銷、合同、會議、統計、審計、法制、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市場規則,市場決定著效益,決定期刊的內容和出版。在西方,一個新創辦的期刊可能會花上百萬元進行宣傳,從而使期刊得到較好的發展。
市場化的一個本質特征就是高度開放性,在西方國家,期刊的高度市場化運作過程顯示了它的高度開放性。集團化運作和跨國經營也是國外期刊的另一重要特征,其資金除少部分來源于贊助外,大部分由出版集團或大型企業集團贊助。通過集團化、立體化多媒體經營,一方面有利于內容和經營的相對分離和組合,實現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內容資源經過多媒體整合,實現最大的利用價值,使期刊運營的彈性增大,競爭力增強。
開放存取是當前網絡信息時代辦刊國際化的根本途徑。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是當前國際科技界、學術界、出版界、信息傳播界推動科研成果通過網絡自由傳播和使用而發起的運動。隨著開放存取在全球的發展,其影響日益擴大,成為學術文獻生產和傳播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把傳統付費閱讀期刊轉變成OA期刊已經成為發展趨勢。高校學術期刊也面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挑戰,如何在強者如林的國際學術期刊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只有適應世界期刊的發展趨勢,高校學術期刊才能走出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日益開放的科學發展格局推動期刊開放辦刊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對外開放的范圍更加寬廣,程度更深。期刊開放辦刊也必將走國際化道路。但是,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學術期刊受體制的束縛和羈絆,長期走不出小本位和內向性的封閉辦刊的“泥沼”,一直處在“自給自足”的體制里,并形成了辦刊的思維定式。雖然開放辦刊提出多年,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受人員和經費所困,開放辦刊仍然沒有落實到位。因此,必須實施期刊改革和功能轉型,以互聯網思維推動開放辦刊水平的提高。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了繁榮我國科學事業的號召,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而中國日益開放的發展格局也加快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建設步伐。這樣一來,以繁榮學術為己任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以破繭之勢確立了開放辦刊的理念,迅速實現期刊轉型。
(三)期刊本質屬性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所要求的
從期刊的本質屬性來看,它作為信息技術傳播的載體,其社會功能就是要把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及時傳遞給讀者,進行科學知識的普及,以及促進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傳播科學思想、發現人才,通過平臺培養人才。以互聯網思維來觀照,學術期刊還應成為學術交流的平臺、學術研究的“引領者”、管理決策的智力支持(新型智庫的作用),因此,期刊要實現這些功能,就必須保證能把科研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傳播給廣大讀者。在當前形勢下,科學研究日益國際化,學術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已經國際化,信息獲取方式也朝著開放存取和免費的方向轉變。封閉的辦刊模式不僅不能吸引優質稿源,同時讀者也不能迅速快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學術信息,期刊也就失去了其基本功能,失去了立足之本,這和現代期刊發展趨勢也是不相符的。
二、開放辦刊之路的實現策略
(一)破除學術期刊的體制機制困境
高校要開放辦學,期刊要開放辦刊,就必須樹立市場化改革理念,突破學術期刊面臨的體制機制困境,整體推動期刊的功能轉型。期刊首先面臨的是體制困境。在我國,政府和行政權利對學術活動起著控制作用,學術資源的分配也主要由政府來主導,反映在學術活動當中就表現為學術自主計劃性與學術研究獨立性、探索性之間的矛盾;課題指導范圍的有限性與研究邊界范圍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學術話語權與學術大眾廣泛需求之間的矛盾;學術評價的同行認可與實際以量取勝的期刊認可、機構認可之間的矛盾。
在機制方面,當前已經進入一個由網狀思維、全生態視域、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思維范式變革時期,但高校學術期刊仍固守傳統的辦刊方式苦撐危局,還沒有真正融入到當前的思維范式變革當中,導致多頭管理不善,而學術期刊邊緣化也導致經費投入不足。在新媒體沖擊下,創新不足、資源分配不合理使得高校學術期刊運轉不靈。
在技術傳播方面,國際化、信息化、數字化是學術期刊變革的要求和目標。
數字化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與知識、存儲文字圖像的方式,也加速了人們對知識與信息本身的價值判斷和主體需要的改變。數字化的快速推進導致“以重塑信息生產、傳播的傳統期刊在生存與發展問題上顯現出時空壓縮方式,期刊由此陷入了傳播困境”。因此,要開放辦刊,必須破除期刊的體制機制困境,改革和開放同時推進。
(二)實施全方位開放策略,推進學術期刊開放辦刊
開放辦刊是指從期刊定位到期刊欄目設置、從主編遴選到編輯委員會國際化、從稿源采集到國際化審稿、從市場出版發行營銷到數據收錄、從市場經營到聯合辦刊的一整套國際化發展策略。
在定位方面,高校學術期刊應成為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是國內專家進行學術交流的“窗口”,引領該研究領域的學術發展方向,通過國際化編輯和編委團隊,創立并經營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品牌,擴大與國際權威收錄機構或數據庫的合作,提高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通過自我發展為繁榮學術、激勵創新、促進社會發展做貢獻。
加快實施開放存取戰略。可沿用傳統的作者付費模式,及時將所發文章刊登在自建網站上,讀者可以免費獲取和使用,擴大共享力度和開放范圍。文章經過編輯校對定稿以后,以PDF格式發表,將來可增加XML、html文本格式,以及嵌入與文章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材料等,增加參考文獻的超級鏈接與其他數據庫的跨庫檢索,提供適合不同用戶終端的版本格式,以實現全媒體的出版和傳播。
在開放辦刊的定位下,樹立期刊國際化思維,可通過國際組織推薦、協辦單位推薦、執行主編特邀等方式,聯系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建高水平國際化編輯委員會,同時采取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組成高學歷的國際化編輯團隊,保持由學術期刊作者推薦、組織推薦、期刊邀請等方式組成的專業領域的高級審稿專家隊伍,并且保證國外審稿專家的比例在80%以上,保證稿件審評的權威性、國際性和公正性。
用稿國際化。首先要根據專業領域的最新發展動向以及國內外熱點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組稿計劃,并進行最大范圍的宣傳,使國內外廣大作者了解期刊的發稿方向和組稿計劃。其次,要想了解當前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握最新研究方向,就必須以組建學術共同體為契機,積極組織或參與相關學術活動,以便能將國際專業領域的知名專家聚集到共同體中,及時把握當前專業領域的新動向。也可通過邀請國際知名專家作為期刊的特約欄目主持,圍繞知名專家的研究方向組建特色欄目,這樣就將專家的學術研究成果同期刊特色欄目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再次,根據當前的學術研究動態,充分發揮國際編委或編輯團隊的平臺作用,積極推薦優質稿件,或者根據專題主動向國內外知名專家約稿。第四,量力而行,盡量做到優稿優酬,以優酬吸引優稿。第五,加強與國際期刊數據庫或收錄機構的合作,盡量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以良好的品牌吸引優質稿件。第六,加強全文開放存取模式,以此吸引更多的國際同行專家下載閱讀和引用,擴大期刊傳播范圍,提高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開放存取模式將使讀者更國際化,擴大了讀者群,提升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經營理念國際化。通過創立和經營知名學術品牌,致力于專業學科發展和學術繁榮,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學術成果快速傳播和轉化。通過與國際學術研究機構的合作,利用國外優勢資源,“借船出海”。在辦刊過程中,要積極主動與國際知名檢索機構和網絡數據平臺合作,推介期刊和申請評估,爭取期刊被廣泛收錄,提高國際影響力。
加強網絡化建設,加強學術期刊的宣傳推廣。網絡化建設為學術期刊國際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也是當前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基本辦刊要求。以期刊宣傳推廣為目標,實施網絡策略,如自身網站建設、DOI注冊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國際域名的注冊和申請、DOI注冊、OA模式的選擇等。在宣傳推廣方面,可通過網站、博客、郵件、會議、人際傳播等渠道對期刊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推廣,以及采用推拉策略,即主動推送和拉引來宣傳推廣期刊。
此外,加強對作者的指導和對主編、編輯的業務培訓,加強與作者、讀者、審稿專家的互動和交流,以大數據挖掘讀者、作者的信息,形成期刊內外共發展的良性循環。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劉玉邦(1968-),男,河北衡水人,博士,副編審,研究方向:編輯出版;
第二作者:劉學聰(1997-),女,成都人,大專,研究方向:新聞采編;
第三作者:陶青玉(1968-),女,重慶綦江人,編輯,本科,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