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話題 互聯網熱潮下的重慶農村電商實踐
湯偉
【摘 要】隨著對外貿易環境的日趨復雜以及信息技術的普及,傳統外貿企業的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傳統外貿工廠開始設立自己的外貿部門,減少和外貿公司的合作。這些變化對于地方院校如何培養外貿人才,加強和地方外貿工廠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湖南省益陽當地傳統竹制品工廠的發展新情況,對跨境電商外語人才的本地化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
【關鍵詞】外貿工廠;竹制品;人才本地化
中圖分類號:TS95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269-02
湖南益陽是全國著名的“楠竹之鄉”。經過多年發展,竹制品已成為益陽“三農”經濟迅速發展的助推器。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經濟的噴涌態勢也催促著傳統優勢農產業的轉型和升級。2016年益陽市推進“互聯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引導桃江竹制品等特色產業通過互聯網拓展國內外市場,加快益陽竹制品特色產業“走出去”。益陽市竹木制品發展現狀決定了要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模式,關鍵是人才。
一、發展現狀
“楠竹之鄉”益陽,竹林豐富,現有竹林面積200多萬畝,每年采伐楠竹70萬噸,主要分布在桃江縣、安化縣、赫山區、高新區等地。目前,全市包括楠竹在內的竹加工企業近1000家,從業人員近20萬,現有出口竹木企業20多個。到2015年底,竹木制品出口突破4800萬美元,出口形勢喜人。涌現出一批竹筷出口加工企業,“春龍”竹涼席,“桃花江”、“風河”竹地板等出口龍頭企業,產品遠銷世界多國。
二、發展困境
盡管悠久的歷史底蘊讓益陽竹制品久負盛名,竹制品出口貿易方面也有所斬獲,但在產業發展中也遇到難以回避的瓶頸,一言以蔽之,有資源優勢,無利潤優勢,缺國際化人才。
其一,傳統生產和經營模式依然占主導、產業利潤率不高
竹木草制品大多為小微企業,生產規模小,工藝簡單,產品附加值低,產品銷售模式仍堅持傳統的實體經營為主,缺乏帶動行業發展和引領出口能力的規模企業。據調查,到2015年上半年,無論是赫山區泥江口的竹筷還是桃江的涼席,均無年產值超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由于整個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相互打壓的現象普遍,益陽竹制品行業整體利潤率不超過5%。
其二,電商人才缺口巨大
“互聯網+農業”的開拓和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而人才供應與竹制品行業發展需求不銜接,是對產業轉型發展的嚴峻挑戰。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才專業化、細分化需求凸顯,特別是中高級人才缺乏的問題突出。益陽市竹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電商人才缺乏,互聯網貿易要做大做強很艱難。2016年6月3日,益陽市統計局數據,近年益陽市在培養互聯網貿易、語言交流專業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五年來先后依托益陽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兵器工業高級技工學校等培養了3000多名技術人員,但自主培養的人員大多數只是從事較為低級的業務工作,缺乏懂農業互聯網的高端人才;而企業由于受規模、意識等因素的影響,忽視信息技術、外語和電商人才的引進,導致大量信息資源無法得到合理應用開發。
其三,電商交易的零貢獻
2015年1—11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為2.89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0.6%。而益陽市納入線上貿易統計平臺的電子商務企業只有湖南品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萬木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和桃江縣溜達牛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竹制品,作為益陽特色農林業的重要支柱產業,未見成立電子商務銷售公司,不能納入限額以上統計平臺。
三、發展出路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進行跨界融合,是一場技術的革命,歸根結底,是人才的革命。互聯網是資源、信息、貿易全球化的標志,互聯網與農業的融合意味著,傳統優勢農林產業的全球化、國際化。沒有國際化的人才和技術,再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無法轉變成新的產業和利潤優勢。加快益陽市“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推進竹制品這一傳統產業的轉型,須在網絡技術、電商、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資金、項目和技術投入。
其一,打造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靠外語+電商人才
以“互聯網+農業”整合跨平臺資源,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竹制品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電子商務新模式,就要鼓勵發展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引導鼓勵中小竹制品企業應用阿里巴巴等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拓國內外市場。然而目前,竹制品企業電子商務應用意識不強,嚴重制約著企業的發展。一些企業習慣于傳統的展示和銷售方式,有的只是制作了網頁,滿足于展示企業形象和產品等一般功能,未見多元化的工藝信息和產品展示。有些企業因缺乏外語人才,對阿里國際、速買通等跨境電商平臺望而卻步或束手無策。即使有國外客戶詢盤,受制于語言障礙,無法為潛在客戶提供產品描述,解答生產工藝、物流、價格等關鍵問題。
其二,竹制品企業的國際化靠外語人才的本地化
語言是國際貿易交流的載體,外語人才是實現傳統竹制品產業“走出去”的前提。“互聯網+”產業發展與行業整體的提升催生了對跨境電商+外語人才的需求。然而,竹制品企業生產、經營、出口規模基本偏小,總體缺少外向型骨干企業,急需精通語言的跨境電商人才,了解國際貿易相關法規和出口國的歷史、政治、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促進線上線下貿易洽談與合作,拓寬企業產品出口渠道,促進竹木制品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開發、品牌宣傳和市場開拓。
其三,新一輪中小民營企業外貿熱潮的興起促使跨境電商英語人才需求發生根本變革
隨著國家對進出口經營權的放寬,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竹制品企業有資格參加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目前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懂技術不懂市場,懂產品不懂策劃和談判,更不懂英語,因此具備高素質的跨境電商英語人才必然受到歡迎。
四、結語
湖南城市學院外國語學院商務英語專業明確了為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提供跨境電商英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實踐證明,依托“校企合作”建立的跨境電商英語人才培養新模式能最低成本地實現先進經驗本地化。
企業在用人類型上正朝著國際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相當一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開始摒棄原有的用人觀念,逐步意識到互聯網的時代外語人才的重要性。通過與廣東新航線跨境電商人才服務公司,同時也是阿里巴巴官方合作人才服務公司進行“校企合作”和人才培養,我院商務英語專業為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本地化普及和推廣提供人才支撐,也為本土優勢產業“走出去”,特別是竹制品企業的招商引資、項目合作、國際貿易與洽談、跨境電商平臺銷售、運營和管理輸送血液。
為解決“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的人才供應問題,益陽市已初步構建了政府、高校、企業三位一體的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體系,近兩年來,益陽本地多所院校面向臨近畢業大學生培訓了8000余名電子商務和服務外包專業人才。然而,外語+電商人才的培養卻未見得到應有的重視,足見新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仍停留在國內電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識缺乏。正如益陽市政協委員劉建榮和另兩名委員共同撰寫的《關于大力推動益陽“互聯網+”發展的建議》提到,人才缺乏是制約“互聯網+”在益陽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唯有百年大計,方能持久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
[2]陳莉萍.專門用途英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傅政,龐繼賢,周星.中國入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分析及需求預測[J].外語界,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