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月明
摘 要:布朗庫西的作品從根本上扭轉了社會大眾對于抽象藝術的認知,確立了“藝術”不一定涉及真實感這一重要原則。在他的作品中,形態只是代表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布朗庫西對于世界抽象藝術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幾何化;抽象藝術;非文學性;流體力學;縮減美學;極簡藝術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1876年2月19日
~1957年3月16日)是羅馬尼亞籍貫雕塑家、畫家和攝影師,他的職業生涯主要在法國渡過,是20 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雕塑家之一,被稱為現代雕塑的祖師。
布朗庫西出生在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脈地區,那里有著豐富的傳統民間工藝品,特別是以木雕藝術聞名。他在兒童時期就顯示出雕刻木制農具方面的天賦,故鄉的民族幾何圖案一直影響到他后來的作品。布朗庫西9歲離開家鄉,18歲以后進入克拉約瓦學校學習藝術和木工藝,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隨后他被布加勒斯特美術學校錄取,接受雕塑專業訓練,他的才華逐漸顯現出來。布朗庫西幸存最早的作品是一尊解剖雕塑, 雖然只是解剖學的研究,卻預示著雕刻家在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只是復制、外觀。
1903年,布朗庫西從慕尼黑輾轉到巴黎。在巴黎,他受到充滿新思想社會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歡迎。他先在 Antonin Mercié 高等美術學院雕塑工作室里工作了兩年,而后被奧古斯特·羅丹所欣賞,受邀請進入羅丹工作室擔任羅丹的助手。然而,僅僅兩個月后,布朗庫西就離開了這里,并且講了一句聞名于世的話:“沒有什么可以在大樹之下長大。”
從羅丹工作室離開之后,布朗庫西開始研究并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一時期,他的藝術強調平衡形式,大量運用了具象派藝術符號與幾何線,尋求具有非歐洲文化的、原始的、異國情調的靈感。在1905~1908年的巴黎業已形成這種風氣,例如保羅·高更、巴勃羅·畢加索、安德烈·德朗等等。有所不同的是,但其異域影響主要來自具有拜占庭和酒神的傳統的羅馬尼亞民間藝術。
雕塑作品《祈禱》是他第一次接受委托的作品,這是一個墓碑紀念碑的一部分,描繪了一個年輕的女人跪著穿越自己,以抽象和非文學性的符號表現出來,顯示出他的雕塑語言描繪的“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在的思想與事物的本質”。這個時期布朗庫西的更多的是嘗試石、木雕刻,而不是與同時代的其他雕塑家一樣使用泥塑制作、翻制石膏或鑄造金屬。例如在接下來的幾年內,他做了很多版本的《睡覺的繆斯》和《吻》雕塑,形式上進一步簡化,成為極簡潔的幾何形態作品。《睡覺的繆斯》具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件約完成于1909年
10月,用大理石制成,6.75英寸的高度。這件作品其實是一個頭的模型,沒有身體,五官非常簡潔,只作為標記或顯示功能,如頭發、鼻子、嘴唇和緊閉的眼睛。在1913 年軍械庫的展覽中,展出了布朗庫西的多件作品,許多人評論說:這個怪胎雕塑類還不如一個雞蛋,激起了很多嘲笑。然而,他在美國越來越受歡迎,至1933年時,已經名聲大振了。在《西方藝術史》上,亞當斯說:(布朗庫西的)雕塑十分抽象、擁有完美的曲線和平滑的輪廓,創造出優雅印象,尤其是眼睛和嘴唇,產生特別的美感效果。
布朗庫西雕塑的另一主要題材之一為“鳥”或“空間之鳥”——該系列已經極為簡潔抽象,代表在飛行中的鳥。該作品基于他早些時候的《M?iastra》系列。在羅馬尼亞的民間傳說 M?iastra 是一個美麗的金色鳥,預示著未來和治愈失明。布朗庫西花了16年時間研究空間之鳥,第一件作品大約形成于1924年,最后一件形成于1940年左右。“空間之鳥”有大理石或青銅材質,也有使用木頭、石頭雕刻,或者木、石與大理石結合制成的,如完成于1925年的一件作品,約72英寸高,形態如羽毛,屹立在木制的基礎上由組成。1926年,此系列中的一件作品被攝影師愛德華史泰欽購得,在運往美國途中受到海關扣留,并引起很大的爭論。原因是作品過于抽象,海關人員不接受鳥成為一件藝術作品,不可享受免稅待遇,而歸入工業品范疇,需要征收進口關稅。經過曠日持久的訴訟,這種評估被推翻,從而確認這只鳥的狀態為一個免稅的藝術作品。這個事件的重要意義決不僅僅是針對于此作品,它從根本上扭轉了社會大眾對于抽象藝術的認知,確立了“藝術”不一定涉及真實感這一重要原則。在這件作品中,只是代表一個抽象的“飛行”概念。因此,這件作品對于世界抽象藝術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也奠定了布朗庫西抽象藝術鼻祖的身份,這個意義不亞于杜尚的“泉”對于當代觀念藝術發展的重大意義。
柏拉圖《對話錄》里有一段關于造型的理論:“宇宙萬物,都只是模仿上帝最高模型的不完美創造物,最初完美的模型僅存于上帝的腦海中。”“空間之鳥”正是一件上帝的完美模型。布朗庫西自述:“我整個人生都在尋找一件事,那就是飛翔的本質,飛翔是多么神奇的事啊”,“藝術家應該知道如何去挖掘存在于事物本身的內在本質,藝術家就是能將宇宙本質轉化為實際視覺存在的媒介”。
布朗庫西不僅創造出鳥的本質形態,來賦予精神上的“飛翔”,也創造出雄雞、魚、烏龜、夜行動物、海豹、企鵝等動物的本質。如《雄雞》,觀之如同看見雄雞“一唱天下白”的氣勢,一件抽象作品也可以做出神態與聲音,正是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魚》的本質,具有流動的線條,已被現代流體力學所驗證,是目前科學所知的潛水最佳形態之一。可見布朗庫西對于形體的理解力的參透力,早已超出同時代人所能想象的范疇。
《無盡之柱》是布朗庫西又一件曠世杰作,該作品是為羅馬尼亞Tirgu Jiu所做的系列地景藝術之一,從《沉默的桌子》,向前走到《吻之門》,再沿著英雄大道走到《無盡之柱》,陳列著一系列的具有連續性的作品。而《無盡之柱》正是其中的高潮部分。表達“無盡”這樣的抽象意義,不一定需要大量的堆疊,而使用盡量少的數量,反而可以獲得無盡的意味。作品的底部以一個不完整的上半單位開始,往上連續重疊15個完整單位,最上方以一個不完整的下半單位結束。如果重疊的單位數少于這個數量,則不能達到“無盡”之感;如果重疊的單位數量多于這個數量,則又顯得多余或不精練。也許未來數學家可以解釋15個重疊單元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僅從視覺直覺上講,這件作品具備了精準又直擊人的心靈的表達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布朗庫西如何以生命去追尋本質性的永恒真理,如何去洞察宇宙的本質。
在布朗庫西的藝術生涯中,世界藝術中心已經開始由巴黎轉向紐約,也可以說,從布朗庫西離開羅丹工作室到其作品在海關扣留再到被官方認可為藝術品,最后在美國成為炙手可熱的世界級藝術大師,這一過程正是世界后印象派藝術向現當代藝術轉變的體現。布朗庫西的五個雕塑作品1913 年出現在美國紐約軍械庫藝術展。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展覽,匯集了歐洲和美國藝術界最新和最前衛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極具爭議性。許多評論家對布朗庫西的工作感到困惑,而藝術家們涌向他,同時很多人開始收集他的作品。1914年攝影師阿爾弗雷德·施為布朗庫西在紐約做了第一次個展,這次展覽中,收藏家和現代藝術倡導者約翰·奎因,成為布朗庫西的最大主顧之一,布朗庫西的藝術走向完全的成熟。雖然布朗庫西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時間里住在巴黎,只有幾次奔波到紐約,但他承認美國收藏家和評論家對他的職業生涯的重要性,說:“如果不是美國人,我有可能永遠不會產生所有這一切。”
對于作品的創作過程的意義,我們都已知道行為本身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甚至于有時并不需要結果,然而當時或以往的藝術家中并沒有特別重視這一點,往往只是展現作品最終的成果。布朗庫西卻很早洞察到過程的意(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義,1914年,布朗庫西開始拍照,很多他的照片是工作室的自己,記錄他的作品和工作室中他創作的過程,在展覽上,直接展出制作過程的照片,這些照片本身也即是作品。這具有十分重大意義,因為他認為雕塑在工作室中的創作過程和雕塑本身一樣重要,這也極大地引領了當時的藝術潮流。
布朗庫西是現代雕塑的開拓者,他的工作為許多現代藝術家鋪路,諸多20世紀重要的抽象雕塑家都深受其影響,如野口勇、亨利·摩爾、芭芭拉·沃斯、雅各布·愛潑斯坦等等。他們被布朗庫西雕刻材料的獨特氣質和直接雕刻的技術所影響,并逐漸形成縮減美學,與20世紀60年代的極簡主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