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訓教學空間營造激發學子主動學習熱情.doc
王愛蘭+陳志元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和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傳統的教學空間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需求。對傳統教學空間營造,創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協作學習的空間物理環境,是為了適應和引導新的教學模式和更好的學習效果的出現。筆者以福建農林大學CAD機房改造為例,闡述教學空間營造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教學空間;主動學習;營造;學習模式
1 傳統教學空間及傳統教學困境
教學空間作為學校學習空間主要的空間形式,涵蓋的范圍包括了傳統的理論課授課教室、教學實驗(實訓)室以及隨著計算機廣泛應用而產生的大量的計算機機房。教學空間是國家對學校辦學條件評估的重點內容,因而,長期以來以白墻黑板為代表的方正明亮的教室、整齊劃一地占據大部分墻面的門窗洞,干凈統一行列式(秧田式)布局的課桌椅、教室前排高出學生視線的講臺以及需要時從黑板上方放下的投影幕布,是目前為止我們所熟知的標準學校教室的樣子(如圖1,圖3),它是辦學評估的必備條件。它強調的是教師和學生展開的是“面對面”的教學活動,在這里我們把這樣的教學空間布局稱作傳統的教學空間。傳統的教學空間傳遞的是以“教師為主體”知識傳授理念,學生“學”的活動是發生在教師“教”的活動之后的,從學生的認知領域形成的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室權威式的被動的學習模式。
傳統的教學空間布局決定了教師的授課方式為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則以坐著安靜聽的方式,這種被動的傳統教學方式直至今天仍在國內各大高校盛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信息技術不斷革新,教師們發現傳統的授課方式已經無法激發現代學生的學習激情,無法滿足現代學子課堂平等、交流、協作的愿望。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已經不適應新時代學生的思維模式,也無法達到國家層面人才素質培養要求目標。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教學模式也正在發生著變化,教師應從單純的知識講授向教師“教”與學生“學”互動方向轉變,這就要求營造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學習,便于師生交流、學習者交流和自由討論的教學空間。
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的教學空間設計理論包括了教室空間設計應讓學習者感到舒適和幸福,而且溫度適宜,光線充足等要求,旨在激發學習者主動學習熱情、協作學習氛圍形成和主動交流愿望的實現。從對學生學習引導上看,長久以來學校和社會更多關注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的影響,往往忽略了環境,特別是學習環境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功能,對教學空間的主動學習氛圍營造和空間設計則更少關注。20世紀90年代開始,重構和改造教學空間成為全世界研究的熱點,為了體現與傳統教學空間的不同空間設計理論,研究者們提出了“主動學習空間”(Active Learning Space)、[1]“主動學習教室”(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2]“協作學習空間”(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3]等術語,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空間的設計理念。目前智慧教室的構建也基本從空間設計和技術設計入手,旨在構建一個集人、技術、環境和方法和諧共存的教學空間。空間環境是教學環境的載體,是學習者進入教學環境中最直接和最主觀的感受,因此對教學空間設計和氛圍營造有助于幫助學習者獲得最直接的感官上的幸福感,幫助教學過程的順利完成,筆者就從福建農林大學的CAD機房空間營造與大家分享一些經驗。
2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空間營造案例
2.1 工程概況
本工程為舊空間室內改造,該空間原室內布置為公共教室(如圖1,圖2),面積151m2。改造要求:不改變原來建筑結構的條件下,該空間打造為公共計算機機房。
2.2 改造情況
(1)空間功能分區明確。本案重點突破了傳統的教學空間組織方式,從空間上把原來單一的教學區域進行了功能劃分,劃分為四個獨立的區域(如圖4),一區,從入口進來是一排物品存放架,方便存放書包等物品,學習者在這個區域可以將與課程無關的私人物品進行寄存,同時也為即將進入的學習整理下思緒,從心理暗示角度來說,這個區域的可以看作學習者進入學習狀態的心理緩沖區域。二區是教室正前方是白板兼投影幕的功能,白板取代了原來的黑板,講臺側移,對傳統的以講臺為中心的白墻+黑板的教室模式的顛覆,同時也弱化傳統教學空間模式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教師權威樹立知識傳授模式。三區占據著教室的大部分面積,是主要的學習功能區,教室的中心區域以圓形的課桌組織起來的電腦操作區域,以及最后靠墻一字排開的一排操作座位。依據空間環境對人心理影響,心理學家根據家具的不同擺放方式把空間歸納為兩種,一是親社會空間,二是遠社會空間。前者家具如車站“一”字型排列,這種排列方式不利于人與人的交流與協作;后者如家庭式的“U”型家具擺放方式,或如會議式的圓型擺放,有助于個體之間的交流與互助。[4]主動學習氛圍的營造需要學習者之間進行無障礙的交流、互助與協作,因此圓形課桌的布局為新的教學模式下順利完成課程學習提供幫助,最后一排的操作位也為個體特殊需求提供方便。四區是休息區,布置了書架和小會議桌,方便師生課前課后的自由討論和交流,促進師生,同學之間溝通與感情的培養。整個教學空間的布局體現的是主動的、互助的、適應心理需求的要求。
(2)教學空間光與影的營造。建筑空間的光和影像物理材質一樣具有可視性,卻不可觸碰,但給人的帶來的視覺體驗直接觸及人的靈魂最深處。“光影對知覺和體驗的影響是深刻和令人難以忘懷的”, “迷人的影作為一種氣氛、一種效果、一種情緒,不僅在視像上,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有著豐富的歷史傳載”。[5]建筑的本意是在自然中以墻為主要媒介,隔出一個供人類棲居的空間,由于有了影的存在,空間內的人有了隱私,有了安全感。門、窗則是引入自然光線的最佳構造,墻、門、窗三者按適當比例組合為光和影的有效營造提供了可能,但現代教室大部分墻面被大面積的窗戶取代,自然光線可以一覽無遺地照射進教室的每個角落,當自然光線隨著白晝時間不同而產生的些許影的效果,則被排布整齊的日光燈一并吞唔,偌大的矩形教室“毫無遮攔”的暴露“光天化日”之下,而置身其間的個人情感體驗(如隱私、秘密)則隨著影的消失而蕩然無存。本案例充分利用窗簾,燈光營造光和影的效果(如圖5)。與傳統的教室窗簾的簡單遮光功能不同,這里布置雙層窗簾,內層紗簾有助于影的效果的營造,外層厚窗除了具有遮光效果外,還起著裝飾和提升空間藝術感的效果。在燈光處理上,前排后排使用射燈,中間主要區域選擇藝術感較強的圓形燈管,與圓形電腦桌相呼應,燈光的有效利用對空間藝術氛圍的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材質傳遞教室空間情感。材料不僅具有保護、裝飾和環境調節功能,還具有傳遞內心情感的作用。材料的色彩、質感、形態、肌理、紋路等自然屬性都是傳遞情感的重要載體。人處在室內環境時,對于空間的知覺雖然是以各種感覺印象為基礎,但卻不是眾多感覺印象簡單疊加,而是大大超過了各種感覺之和。傳統的教室墻面通常是一白到底,地面則以玻化磚或人造石材為主,色彩也比較淺,給人的是冷靜、干凈、冰涼的感覺。木質材料及肌理通常給人的是質樸、舒適的心理感受,本案例地面采用木紋原色金剛板,墻面也進行了大面積的木材肌理和與地板相近顏色的密度板的飾面(圖5),這樣整個空間形成了一以木質原色為主導的空間色,從而達到室內空間視覺關系的整體和諧,空間上形成干凈,清爽,溫馨的空間氛圍,有效傳遞空間個人情感。
3 從空間營造角度,對教學空間的營造建議
首先,改變傳統教學空間的布局,傳統的教室空間已經不能有效適應現代化教學理念實施,改變傳統的單一形式的黑板+白墻的教學空間,有利于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其次,從單純的關注學習效果的空間布局向關注學習者心理需求的方向改變,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功能,營造室內環境促進學習者進行主動學習和有效學習的氛圍。最后,教學空間的營造應該朝著與現代教學技術和教學理念相適應教學空間方向發展,營造適應“智慧教室”,“ 互動教室”等新型的教學空間。
參考文獻:
[1] Beichner,R.J.,Saul,J. M., Abbott,D. S . The Student-Centered Activities for Large Enrollment Undergraduate Programs(SCALE-UP)Project[DB/OL] . 2012-06-12.
[2] Alexander,D .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s Pilot Evaluation:Fall 2007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DB/OL]. 2007.
[3] Bines,J. E,Jamieson,P . Designing New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s in Clinical Environments:Experiences From a Childrens Hospital in Australia[J] .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Care,2013,27(S2):63-68.
[4] 王光銀,袁越.環境設計心理學的實踐應用——教室空間安排與環境心理學[J].科技信息.
[5] 倪梁康.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十一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