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創新創業型人才之策略
摘 要: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是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分析學科專業交叉的教學活動特點與創新創業能力內容及培養要求的關系,總結了創新創業設計人才培養導向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目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五條策略: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開展跨專業合作教學、引導跨學科自主學習、設置跨專業教學單位、打造開放式教學平臺。
關鍵詞:創新創業;設計人才培養;學科交叉;專業交叉;策略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當前高等學校面臨的焦點任務之一,它關系到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國務院和教育部先后印發多個指導意見,其中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特別提到“高校要打通一級學科或專業類下相近學科專業的基礎課程,開設跨學科專業的交叉課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設計類專業本身具有學科交叉與集成的屬性,跨學科、跨專業進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選擇和運用推動學科專業交叉的有效策略。
1 學科專業交叉與創新創業
關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內容以及培養的要求,很多專家學者通過研究得出了有價值的結論。岳曉東認為創新能力包括思維、人格、智慧三個層面的內容,涉及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興趣和動機、幽默與審美特質、情商智慧等。創新能力的培養則需要實現兩個障礙的突破,就是思維標準化和知識無活力化。[1]劉艷認為大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包括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其中涉及“敏感的問題意識”、“聚合思維”、“經營管理知識”、“市場開發技能”等。[2]李越與孫枕戈認為創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機綜合多種思維模式和思維方法,在清華大學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訪談中,被采訪者提到學科交叉在教學中體現不足這一問題。[3]
學科專業交叉本身雖然具有多維的價值訴求,但是將其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聯系在一起,可以看到它的特點包括有利于發散的多學科多角度思維方法、跨學科專業的團隊合作能力培養與經驗積累、與商科的結合能提高對市場的敏感度以及經營管理能力、現實問題綜合解決實踐能夠激發興趣、多學科的交叉和匯聚能不斷拓展新的設計領域促進整合創新。這些也成為創新創業設計人才培養導向的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目標。
2 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策略
對于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學科專業交叉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維度與層面,實施與推進的難度也各不相同,以下是根據國內外設計院校教學實踐歸納總結的五種策略。
2.1 構建跨學科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托,它規定了培養目標實施的規劃方案。實現學科交叉,一是考慮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跨學科的平臺課程,二是設置跨學科的選修課程。例如,西安美術學院的設計學學科與專業設有服裝、設計、工藝、環藝、影視動畫等五個系,該學科以“大設計”理念拓寬專業基礎教育平臺、加大課程選修力度,使學生在依托一個專業的基礎上,能夠得到綜合性較強的跨學科訓練。平臺課程的進一步打通就是實現專業大類教育,例如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統一進行設計基礎教育。
2.2 開展跨專業合作教學
由于課程體系的調整受到修訂周期與專業壁壘的影響,在推進學科專業交叉實踐中,限制性比較強,而畢業設計、項目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通過組建跨專業教學團隊,開展項目驅動的跨專業實踐教學,具有很強的適用性。中國美術學院在2016屆的畢業設計中,整個設計學院所有科系的作品全部按照主題分類實現打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通過在本科高年級以及畢業設計階段實施項目驅動的設計訓練,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融合和設計整合能力。
2.3 引導跨學科自主學習
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既可以發生在第一課堂,也可以發生在第二課堂。從實施條件來看,第二課程的推進更具有靈活性。“互聯網+教育”的新教育環境,能夠為學生跨學科自主學習創造更好的條件。學校可以通過編訂跨專業學習指導書、開發網絡課程、指導學科競賽等形式,為學生創造個性化培養和全方位的成才環境。例如吉林藝術學院在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實踐中,推動學生打破專業界限的自主學習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4 設置跨專業教學單位
目前國內高校大多按照學科目錄、專業目錄設置學院、系和專業教研室,形成“校-院-系-專業教研室”的行政架構。這樣的設置限制了人員的流動、造成了人為的學術分割,無形中成為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壁壘。[4]為了打破這層壁壘,設置跨專業、非專業的基層教學單位是一條有效的途徑。例如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取消系的建制,采用“Program制”,跨專業的課程交叉、跨學科的合作容易多了。基于“Program制”,該學院還在本科一年級創設了一門“組課”,由不同專業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同授課。[5]
2.5 打造開放式教學平臺
教學平臺可以是實體,比如校內創意工場,也可以是虛擬的,比如設計項目網站。為了實現學科交叉,需要運用互聯網平臺思維來打造開放式的教學平臺。互聯網平臺思維強調開放、共享、共贏,教學平臺應該能夠匯聚學生、教師、企業、社會等多方面資源。對接社會需求和資源的跨學科平臺也能夠為項目驅動的設計教學創造條件。例如,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和柏林科技大學共同打造的Hybrid平臺,學生、教師都可以通過它提出課題、找到合作者,以及得到技術與藝術支持。[6]
3 結語
學科專業交叉對于培養創新創業型設計人才作用明顯,對其機制與路徑的研究具有較為突出的現實意義。本文從實施策略層面做了初步研究,僅為拋磚引玉。由于具體實施并非易事,不同學校的設計類專業可以根據自身辦學背景、辦學條件,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循序漸進地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
參考文獻:
[1] 岳曉東.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我見[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2] 劉艷.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的培養途徑[J].江蘇高教,2010(3):106-108.
[3] 李越,孫枕戈.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6):35-40.
[4] 汪國林,楊友文,范昕.學科交叉、匯聚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建設[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6):8-12.
[5] 王小茉.主動辦學,永續發展——訪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J].裝飾,2015(10):55-59.
[6] 付志勇.從學科交叉到開放性創新人才培養——寫在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建系十年之際[J].裝飾,2014(12):12-15.
作者簡介:吳春勝(1972—),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設計文化與設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