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造訪桐城六尺巷
崔琦
【曲頭】
鄰里之間須謙讓,
切不可倚權仗勢逞豪強。
如若是針鋒相對,
兩敗俱傷,
人心都在人心上,
退讓一步地久天長。
【數唱】
安徽省桐城的西南,
有一條不起眼兒的街巷。
這小巷寬有兩米,
長下里也不過四五十丈。
您要問這小巷的由來,
細聽我說一個端詳。
【太平年】
張英張文瑞,身份不尋常,
在清代任尚書和禮部侍郎。
還是那翰林院掌院大學士,
提起他,桐城父老臉上增光。
輔佐朝政,治國安邦,
張英他才學出眾俠骨柔腸。
他心懷天下,胸襟寬廣,
在京城十數年未曾回故鄉。
【金錢蓮花落】
這一天,張英正在看文案,
有從人,遞上書信信紙用了足有五六張。
信上寫:拜上拜上多拜上,
稟大人,我把家中近況報其詳。
都只為,鄰家吳氏興土木,
翻建祠堂擴院墻。
要越過咱們家的宅基地,
此舉實實理不當。
找他們據理力爭甚至驚動了桐城縣,
縣太爺懼怕權勢遲遲不敢拿主張。
我們這才信報京城憑您的權力與威望,
諒吳家也不敢肆意太張狂。
您只消打個招呼,知會桐城縣,
與吳家擺平糾紛不過是小事這么一樁。
【南城調】
張文瑞看罷來信,暗自思想,
這件事須處理好不能把隱患藏。
鄰里間要以和為貴,互敬互諒,
遠親還不如近鄰,怎能把和氣傷?
想至此他提筆疾書,
好主張躍然紙上,
派信差騎快馬急忙送回鄉。
單表那張家老少,收到信齊來瞻望,
卻原來是一首詩,書寫了這么四行:
【減字畫扇面】
“一封書信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怯快書】
張家人念罷書信茅塞頓開心里亮,
這真是“包容厚德”北京精神大發揚!(過門)
找到吳家主動把院墻讓了三尺,
吳家一見不好意思愧難當。
學張家,也從原地退了三尺,
老街坊化干戈為玉帛都把那笑臉揚!
兩家人互敬互讓讓出了一條六尺巷,
更留下君子之風傳四方。
這正是:和諧社會從自身做起人人心情都舒暢,
六尺巷的故事大家要細思量!
創作構想:
清代大學士張英有一首著名的詩:“一封書信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在各類刊物上不止一次出現過,雖不是膾炙人口,卻也流傳很廣。我很喜歡這首詩,可從未想過以它為題寫個什么段子。去年,西城曲協秘書長齊文華給了我一份關于“六尺巷”由來的復印件,建議并希望我能據此寫段單弦。
我把材料反復看了幾遍,覺得“六尺巷”雖然是歷史故事,但講的是鄰里之間應該友好相處的道理,這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我邊看邊琢磨,思路慢慢在腦子里形成。我想,這個故事本身并不復雜,也用不著拔高或夸大,只要把道理說明白,就起到了以小見大的積極作用。遵循這樣的理念,我為這個段子設置了7個比較平和的曲牌,大體上都屬于半說半唱的聲腔,這樣便于將故事娓娓道來。其中,張、吳兩家鄰居因院墻起紛爭,而張英回信中的這首詩,就像一把化解矛盾的鑰匙。在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中,選一個輕松的曲牌才好,我想到了【畫扇面】,可這個牌子按老規矩是6句一番(一節),但張詩只有4句,若再湊上兩句別的詞就會顯得不夠洗練。怎么辦?我想起當年杜澎先生寫《一盆飯》時,因內容需要,就把【畫扇面】這個曲牌的句子增加到8句或更多。于是我借鑒了杜澎先生的方法,把原來6句的牌子減為4句,取名叫【減字畫扇面】。這樣一來,張英的這首詩在全段中得到突出,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單弦《六尺巷》寫成后,經青年演員劉禹演唱,先后榮獲了“京津冀鼓曲大賽”二等獎和“藝韻北京”曲藝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