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城市園林水景的表現手法
武文宇
摘要:城市公園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板塊,是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需要,提供休息、游覽、鍛煉、交往以及舉辦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城市公園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營造濃郁文化氛圍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城市公園的起源和發展進行描述,淺析了城市公園所具備的人文特征,歸納了城市公園的人文景觀的內容,總結了城市公園人文表現的意義,最后對城市公園的人性化進行反思和設計,并提出相應的合理性建議。
關鍵詞:城市公園 人文特征 人文景觀 人文表現 人性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172-03
城市公園不僅作為城市自然景觀的觀賞區域和供大眾休息游玩的公共場所,還兼有濃重的人文關懷意識,逐漸成為人們比較喜愛的戶外休閑場所[1]。城市公園不僅影響著大眾的生活質量,還具有美化城市、調節城市小環境、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維系城市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多種生態效應[2]。城市公園既是向群眾進行精神文明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的園地,也是政府促進社會和諧、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資源[3]。由此可見,城市公園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處處體現著濃郁的人文色彩[4-5]。
一、城市公園的概述
1.城市公園的起源和發展
世界最早的園林出現在古埃及,距今大約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到了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相繼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新興的資產階級沒收了封建地主及皇室財產,把大大小小的宮苑和私園向公眾開放,統稱為“公園(Public Park)”,這些園林即為城市公園的雛形。1843年,英國利物浦市建造了公眾免費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園(Birkinhead Park),標志著世界第一個城市公園的誕生[6]。我國于1868年,在上海外灘建成中國第一個城市公園——上海“公花園”,即現在的黃埔公園[7]。
2.城市公園的類型
目前,世界上沒有統一的公園分類,大多數國家都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制定了相應的分類系統[8]。根據《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我國把公園綠地分為五大類: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帶狀公園以及街旁綠地。其中,綜合公園包含全市性公園和區域性公園;社區公園包含居住區公園和小區游園[9];專類公園包含兒童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游樂公園、風景名勝公園、歷史名園、紀念公園、體育公園、雕塑公園等[10];帶狀公園包含沿城市道路、城墻、水系等,有一定提供游憩的狹長型綠地;街旁綠地尺寸較小,能結合城市道路設置,改善城市的交通環境。
3.城市公園的功能體現
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公園日益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場所。如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亞洲首屈一指的生態型主題公園),興慶公園(歷史文化遺址),大唐芙蓉園(首個五感主題公園),革命公園(建有烈士祠和革命亭),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重大遺址保護工程)等。這些城市公園為居民提供了特有的文化場所,不僅發揮了其休閑娛樂的功能,還促進了該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結合本地具有特色的旅游景點,加上媒體的大力宣傳,城市公園能夠吸引大量游客參觀,從而帶動當地經濟增長。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園,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五A級旅游景區,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涌入欣賞,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城市公園有大量綠地植被,在改善生態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城市公園在改善交通,增強人們保護文物古跡的意識,減少城市犯罪,提供避難場所,增進社會交往,提高市民意識,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幾種典型的城市公園
在我國,不同地區根據其地方特色建設了各類型城市公園。以西安為例,可分為與唐文化相關的大唐芙蓉園,與民俗風情相關的寒窯遺址公園,與秦文化相關的秦阿房宮遺址公園,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西安市革命公園,與佛教文化相關的木塔寺遺址公園,與特色植物相關的西安植物園,與現代人文相關的西安城市運動公園,與綜合文化相關的西安市環城西苑,與世界文化相關的世園會公園等。
二、城市公園中的人文表現
1.城市公園中的人文特征
城市公園的建設,離不開人的參與。人文因素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體現在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和愛護人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城市都有其人文特征,建造出符合當地民風的城市公園,滿足人們精神世界多樣性的需求。
2.城市公園中的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歷史古跡、古典園林、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文學與藝術、城鎮與產業觀光等類型。
歷史古跡:是指具有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地方。西安市現有六大遺址公園,包含寒窯遺址公園、唐城墻遺址公園、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和西安漢城湖遺址公園。
古典園林:是指以江南古典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西安蓮湖公園,是具有典型古典園林特點的現代公園,整個園區有大唐時期宮廷園林的文化色彩,園內的建筑設計十分小巧,讓人感到清凈和放松。
宗教文化:宗教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同時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西安是具有十三朝古都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宗教文化底蘊深厚。木塔寺是隋唐長安城內著名寺院,受佛教影響建造,后在原址上建成木塔寺遺址公園。
民俗風情:民俗風情是指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西安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之地,秦風唐韻,民風淳樸。寒窯遺址公園,是中國第一個大型婚俗婚禮婚儀體驗式主題公園,寒窯是以記錄王寶釧和薛平貴忠貞不渝的愛情為主線,使之成為定情婚禮紀念的圣地。
由此可見城市公園中的人文景觀不僅具有旅游吸引力,更滲透著歷史性、文化性等多種表現形式。
3.城市公園中的人文表現的意義
充分將人與環境結合,達到人景合一,引發人與環境的交流。城市公園的設計者應尊重人們的生活習慣,引導人們的行為活動。
城市經濟的增長決定了城市公園的發展,反之城市公園的發展也能帶動城市經濟,更好的為居住者服務。
城市公園的情感意義通過景觀的人文特色所表現,通過營造出良好的景觀氛圍,使人們在游玩過程中能寄情于景,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三、城市公園的人性化設計
1.城市公園人性化設計現狀
城市公園的的活動主體是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有著更高的追求。傳統的公園已不能滿足城市居民的要求,需要將人性化的設計運用到城市公園的建設中去。
2.城市公園人性化設計的反思與建議
城市公園的設計者是人,使用者也是人,既要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又要滿足物質和精神的需求。
在我國,每個地區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受民族風俗和當地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表現形式。設計者應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建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公園。
我國城市公園受到傳統園林建造的影響,大多以山水為主導,加之其他景觀作為陪襯,會有千篇一律之感,缺少地域特色,故不能充分吸引游客眼光。設計者應該掌握游客的心理需求,考慮如何加強游客參與的積極性。
根據地域不同,人們對城市公園的需求也不同。就西安市來講,不同地區有其不同的地域特色,應從以下四個區域考慮,提出合理的設計理念:
東郊:是工業尤其是棉紡織業的中心,體制改革造成一大批失業職工。在這里建造的城市公園就應該貼近東郊人群的城市生活,塑造鼓勵性創業的公園形象。
南郊:高校云集,眾多的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帶地區繁華,消費水平較高,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設計者應設計出高層次具有觀賞性、創意性的城市公園。
西郊:高薪產業開發區,未來西安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設計者應設計具有創新經濟理念的城市公園,帶動經濟發展。
北郊:覆蓋交通樞紐,環境復雜,人員流動性強。在此地建設的城市公園占地面積可以適當減少,以簡約、舒適為主題。
老人、小孩、孕婦、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作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應充分考慮這些人群的需求。例如,對老人的考慮:由于老年人活動不便,應在城市公園內多設置一些座椅,便捷衛生間,對道路有明確的標示。在景區內配備值班醫生和簡單的醫療器械,以防突發情況。對小孩的考慮:可以建造兒童樂園,適合小孩子玩耍。對孕婦的考慮:應考慮設置方便孕婦和休息的母嬰室。對特殊人群的考慮:盲道的鋪設,特殊的衛生間的搭建,能更好的服務殘障人士。
設計者通過合理的設計,讓這些人群可在人性化的城市公園中,能體會到城市公園帶來的物質便利和精神享受。
四、結語
通過對城市公園概述的闡述,分析了城市公園具有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和愛護人的人文特征;歸納了人文景觀涵蓋了歷史古跡、古典園林、宗教文化以及民俗風情四個內容;總結了城市公園人文表現的功能意義、經濟意義和情感意義;進而對城市公園設計應考慮的缺乏地域的特殊性,過度追求景觀效果以至于忽視人的參與性,缺乏對不同層次的游客針對性以及缺少對特殊人群的關注這四個問題提出反思并給予合理性建議。對于城市公園人文表現的闡述是以西安為例展開,不能涵蓋所有地方城市公園的人文特色,需要更多的考慮別的區域城市公園所具有的人文表現,對城市公園人文表現的分析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丹.城市公園設計中文脈的體現[J].中國園林,2010,(10):48-50.
[2]馮曉剛,石輝.基于遙感的夏季西安城市公園“冷效應”研究[J].生態學報,2012, (23):7355-7363.
[3]仲媛媛.淺談城市公園生態建設與低碳發展[J].城市地理,2014,(12):105-106.
[4]劉冠華.西安城巿與城市公園探析[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2年.
[5]City Park[J].Parks & Recreation,2010.
[6]楊憶妍,李雄.英國伯肯海德公園[J].風景園林,2013,(03):115-120.
[7]張永康.以人為本 銳意求新——廣州黃埔公園規劃設計淺析[J].廣東園林,2000,(03):24-27.
[8]張曉三.城市公園入口空間形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年.
[9]劉揚.城市公園規劃設計[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年.
[10]周元.中日城市公園運營管理之比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