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中國,風云變幻,命運多舛。在戰火彌漫,民族文物岌岌可危的年代里,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迅速成立。在此后五年多時間里,考察團奔赴西北進行了艱辛的藝術文物考察活動。在考察西北藝術文的同時,考察團還與敦煌藝術研究的成立關系極為密切,還本文以考察團赴西北考察為主線,主要考證研究該團與國立敦煌藝術研究院成立的關系。
關鍵詞:西北;考察;方法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152-02
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多災多難,這一情況在抗戰全面爆發就更為嚴重了,隨著國民政府的南遷,西北開始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開發西北,建設西北逐漸的成為了時局的重點。各種考察團體開始奔赴西北進行各種考察。其中有一只以美術專業為主體的考察團——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
1940年5月,留法歸來的王子云向當時的國民政府建議成立一個專門的考察隊赴西北考察藝術文物,這一建議得到當時政府的批準。同年冬,考察團在王子云的帶領下從西安出發,經過艱苦卓絕的長途跋涉一路向西最終到達敦煌,在敦煌考察敦煌期間,考察團對敦煌藝術研究院的成立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考察團考察敦煌并建議成立研究院
從西安出發后,考察團于1942年到達敦煌。同年在敦煌臨摹壁畫、考察的還有張大千和西北史地考團的向達。
在到達敦煌考察不久后,王子云便代表考察團上書國民政府教育部建議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王子云在《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
我們考察團于1942年到敦煌后不久,即致函重慶教育部,建議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并列出具體計劃。建議書寄到重慶,恰在此時,重慶國民黨教育部為了安置一些因抗戰流亡的藝術界人士,特設立一個閑散結構藝術教育委員會,油畫家常書鴻在這個委員會當秘書。我們的建議當然先送藝術教育委員會,于是不僅批準,而且常自告奮勇,愿意遠去邊塞,籌備研究所的成立,并印出一個守備委員會名單,他是主任籌備委員,把我列為副主任委員①。
以上文字表明了考察團對敦煌藝術文物的重視和關切,遺憾的是由于時間流轉,關于這一遞交當時教育部的公函已難尋找,我們只能通過王子云的手稿來了解其中的點滴。王子云的手稿中還記述有他和張大千在對于敦煌藝術研究所觀念上相似的記錄。
在考察敦煌時,團長王子云和張大千多有交往,在1942年中秋,王子云和張大千同過中秋佳節時,兩人談到了敦煌保護的問題,兩人都主張設立學校。有王子云刊發于《文博》文章為據:
設立西北文化研究院,分為考古、藝術、史地三所,藝術研究所,就包括敦煌在內。如設學校,教授與學生不易來,多主張將敦煌的名稱提出,容易使人主注意,姑決定設立敦煌藝術研究學院,現在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了,我們回來張博全先生也主張設立敦煌研究所,以研究西北,但不知何日方能達到此目的②。
此后,敦煌是西北是藝術文物考察團除了陜西考察之外重點,為敦煌考察之行的順利開展,考察團還曾在洛陽龍門石窟進行過“練兵”,由此可見,敦煌是考察團西北考察的重中之重,這也促使有關敦煌展覽的舉辦和最后建議成立敦煌藝術研究院的緣起。
在考察團到達敦煌后,隨即展開了敦煌的調查、考察、研究及臨摹工作。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1942年冬,由于經費等問題王子云率領考察團離開了敦煌,回到重慶。
返回重慶后,經過一番籌備,1943年1月17日,該團的《敦煌藝術及西北風俗寫生畫展》在重慶隆重開幕。這一畫展展出了考察團在敦煌臨摹的精美壁畫,展覽以獨特的美麗和淳樸的大西北風情,向當時的國人第一次展示了敦煌藝術的宏偉奇觀和獨特魅力。在展覽1月21日結束后,又應當時重慶中央大學的邀請,于2月5日,在該校展出,這個展覽讓人們認識到了敦煌藝術的精美和重要,同時也人們感覺到保護敦煌的重要性,這些影響無疑促使和推動政府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保護敦煌文物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在考察團在重慶畫展開幕的第二天即1943年1月1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了一項決議:正式設立國立敦煌藝術研所,該所隸屬教育部,并從即日起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聘請高一涵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張維、張大千、王子云、常書鴻、鄭西谷、張庚由、竇景椿為籌備委員會委員。由此,敦煌藝術研究院開始正式進入了成立階段。
1943年3月,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當時正在蘭州籌辦畫展,因此,王子云錯過了第一次會議,此后也未參與相關籌備工作。這有兩個重要原因:其一,王子云時任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團長,考察團工作尚未結束。第二,考察團工作的的范圍不僅有敦煌,也包括關中陵墓,若參與敦煌藝術研究所的籌備,其余工作將無法順利進行。
由于王子云未能出席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會的第一次會議,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指示甘肅省教育廳,調來天水中學李贊亭任秘書,就此考察團與敦煌再無聯系。1943年5月,考察團團員盧善群最后離開敦煌,敦煌考察正式結束。至此,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與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也就永遠的同留在了建議之上。
二、敦煌藝術研究院的成立
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這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藝術寶庫。歷前秦時、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不斷興建,終究在這黃沙滾滾的沙海之中形成了規模巨大,無比精美的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終究達到了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圣地。在經歷了包年滄桑之后,終于在一代知識分子“保萃愛國”的宏愿和努力下迎來了它應有的歸宿。
1943年1月1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了一項決議,教育部將于右任原提議成立“敦煌藝術學院”名稱,改為“敦煌藝術研究所”并正式設立該機構,該所隸屬教育部,并從即日起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聘臨察使高一涵為主任委員,常書鴻為副主任委員,王子云為秘書,張庚由、鄭通和、張大千、竇景椿等人任委員,開始了籌備組建工作。由此,敦煌藝術研究院開始正式進入了成立階段。
1943年初,留法歸來的著名畫家常書鴻被委任為敦煌藝研所籌委會副主任。從此,常書鴻的人生和敦煌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
1943年,常書鴻來到敦煌,隨即投入到了敦煌藝術研究之中,他親自考察洞窟,迅速熟悉了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和現狀。經過一年籌備,重慶教育部在1944年1月1日宣布,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正式成立,常書鴻任所長,負責對敦煌藝術文物的管理、保護和研究工作。其所址設在了敦煌莫高窟的中寺(又名皇慶寺)。從此,敦煌這所文化藝術寶庫有了一個官方的保護和研究機構,敦煌終于結束了400多年來在民間缺乏有效管理的狀態,第一次受到國家、政府的庇護。1950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改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開始逐步的擴建為現在的敦煌研究院。從20世紀40年代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到七十多年后的今天,經過幾代人不斷的艱辛工作,在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敦煌藝術和敦煌文獻研究、敦煌文化弘揚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業績。
今天,敦煌已經被世人重新認識,其重要性和歷史藝術價值不言而喻,但這一切依然要歸功于七十多年前第一個石窟藝術的現代保護研究機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當敦煌享譽世界大放異彩的時候,我們更不應該忘記為此做出貢獻的老一輩學人和藝術家,尤其是在那個繼存絕亡年代里,奔赴西北進行藝術考察和保護的藝術們,正是有了他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敦煌輝煌的今天。
注釋:
①王子云:《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岳麓書社出版,2005年8月第一版,第71頁。
②王子云:《敦煌和敦煌莫高窟歷史考證》,《文博》2010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劉進寶.絲綢之路敦煌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11.
[2]謝稚柳.敦煌藝術敘錄[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3]徐偉.西北藝術文物始末考證[J]沈陽:蘭臺世界,2014年第13期.
[4]王子云.教育部藝術文物考察團西北攝影集選(1940-1944)[M]第四緝文字說明.
[5]王子云.從長安到雅典——中外美術考古游記[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