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古彩與現代陶藝創作人才培養項目 開始招生
一、我國現代陶藝發展中存有的問題
關于“現代陶藝”的概念在國內的學術界一直較為模糊,至今似乎也沒有一個廣為認同的定義。縱覽多位陶藝從業者就這一概念的描述,眾說紛紜,其中不乏互相矛盾者。通過比較分析,就“現代陶藝”的概念有以下幾種較為流行:第一種“媒介說”,即認為現代陶藝是藝術家借助陶瓷表達個人理念、情感等的媒介物,是一種深受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藝術影響的表現形式。這一觀點的狹隘性十分明顯,不僅否定了東方陶瓷文化的本質,還忽視了陶藝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實質,僅將其視作為單一的承載物,否認了其獨立性,更像是對上世紀中期現代陶藝運動中其他門類藝術家(如畢加索、克利、米羅等)進行陶藝創作的描述。第二種“自由創作說”,即認為現代陶藝發端于現代文藝思潮,完全打破舊有的陶瓷創作規律,拋棄以往的程式束縛,是創作者根據個人理念構思進行自由表達。這一觀點在否定了傳統陶瓷藝術價值的同時,僅著眼于現代陶藝的特征之一——表現性,提倡者忽視了文化發展的連續性,拋棄了現代陶藝發展的根基。第三種類“雕塑說”,即將現代陶藝看做為類似雕塑藝術發展出的新類型,這一觀點忽視了陶藝與雕塑之間的區別,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現代水墨藝術之爭,僅停留在表面的認知,忽視了對陶藝本質的認識。關于“現代陶藝”概念模糊是我國現代陶藝發展的受阻、整體水平難以提高的一個障礙,十分關鍵,亟需解決。
近年來,中國的陶藝家們在國內外都舉辦過多場頗具影響的展覽,在與現代陶藝發展較好的國家進行交流時,差距也越來越小。國內的陶藝從業者們對現代陶藝的內涵已有了一定認識,取得長足的進步,如:突破傳統陶瓷實用功能的局限,注重創新與藝術個性的表達,充分發揮“土與火”的特性傳達思想理念等。但不可否認的是,其中真正具有現代性意識者并不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目前有許多陶藝創作者埋頭于技藝的鉆研并勤于創作,對陶藝之外的其他當代藝術卻了解甚少,不關注當代藝術文化的發展,不注重互相之間的交流與學習,有一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管做陶藝”的架勢。這不免會造成創作者的思想與時代脫節,盡管目前突破了傳統審美觀念的限制,但在找尋出路謀求發展時卻似乎有些迷茫,找不到現代陶藝的根本價值所在。另一方面,因受整體教育結構所限,我國的陶藝教育一直存在有重設計輕理論修養的弊端,在培養陶藝人才時往往忽視其藝術創造性和對社會文化發展解讀能力的提高,盡管陶藝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多年,但從中走出的從業群體在整體理論水平及藝術創造能力上都較為欠缺。
二、對現代陶藝發展中問題的反思
日本、美國等現代陶藝發展歷程及其思想對我國現代陶藝的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帶來了思想上的解放,對“土與火”的深刻思考等,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現代陶藝的發展。但正如上文所述,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圈子文化,缺乏與外部交流以及培養教育模式上的先天缺陷,不僅陶藝工作者們不具備較強的觀察、反思能力,也致使呈現在普通大眾面前的現代陶藝并不完整,甚至傳達出些許錯誤的觀念。
20世紀中葉,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的結束及國家發展的需要,日本、美國的社會文化發生了巨變,其現代藝術也產生了跨越式的發展。盡管 19世紀末到 20世紀中葉的戰爭給多國人民帶來了巨大傷害,但不能忽視的是在這背后東西方文化進行著空前的交流,這也對各國的文化藝術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陶瓷藝術的發展也不例外。當時的西方現代藝術和東方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成為了日美雙方互相學習的重點,產生了多層面的交流,新的藝術觀念和古老的陶瓷文化在不斷嘗試中互相融合。在此背景下,陶瓷文化也緊隨時代,產生了諸多現代性的意識。日本、美國兩國的現代陶藝家在崛起的歷程中雖然吸收的養分各異,由此其作品所呈現出的風貌、內涵各領風騷,對我國現代陶藝的發展頗具影響,但他們背后的發展軌跡也十分值得我們研討。他們在吸收悠久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面對異文化的沖擊采取開放、汲取、融合的態度,主動與差異者進行交流、關注,并將可用之處為我所用,這也正是我們目前的發展之所需。
我國本身有著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甚至日本、美國兩國的現代陶藝發展也從中汲取養分找尋創作的靈感,這在許多著名的陶藝家的自述中都不難發現。“繼承傳統”為所有人所知,但在我國現代陶藝發展歷程中,不乏將傳統視為對立者,或僅著眼于優秀傳統的表面,看到的只是傳統陶藝的表面形式和傳統技法,其背后所承載的傳統的審美情趣及文化邏輯并無太多涉及,缺少探究。此種現象不僅因機械化大生產的驅動沉迷于技藝,功利心欲的驅使也十分嚴重,由此所帶來的惡性循環觸目可及,作品庸俗化,缺乏感悟力,毫無思想性可言。在上世紀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被引入文化研究中,使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的發展與科技的發展邏輯大相徑庭。科技的發展就是推陳出新,追求的是先進性;而文化的發展則帶有積淀性質,任何新的文化必是在舊有的文化基礎上發展出來,需不斷地反思與追問根源,新文化中也含有舊影子。陶瓷的歷史悠久不用過多贅述,迄今又發展成最為現代的藝術之一,其材質、技藝等都與自然萬物有著密切聯系,承載著人類生命精神,這自然與各個時期的文化發展產生著不同的共鳴,尤其與現代科技如此發達,整個人類社會對生存環境不斷反思的現代文化頗為契合。這種由“土與火”發生的物質文化在現代環境下,通過功能形式的重構和對本身根源的追尋,對當下生活提出批判與反思。作為有著優厚傳統文化陶瓷大國,我們迫切需要從傳統中找尋滋養,不僅是對器型、裝飾的學習,更應對整個陶瓷藝術背后的文化脈絡進行梳理與研究,以推動當下現代陶藝的發展。
全球化的浪潮已無法阻擋,人類文明成果的共享也理所當然,文化的入侵也是全面撲來,曾經因為發展的需要,很多人意識不到其帶來的后果。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諸多問題浮現于表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其進行關注研究,甚至引起了不少學者的恐慌而對其全面抵制。但文化的傳播是我們可以控制與引導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受到其主脈以外的影響,而如何借助現代藝術的力量來推動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是我們亟需梳理與解決的問題。目前,許多國內陶藝家的作品中已具有現代藝術的元素,但其中多為流于表面的借鑒,而缺乏對現代藝術作品的情感表達及其背后的生命力剖析。因不同文化之間有強弱之分,很難達到理想狀態的交融,但這也是每個陶藝工作者在創作中不可逃避的問題。因此,在提升自身專業修養的同時,加強對整個藝術門類的關注與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通過不斷地實踐,將其他門類的魅力、內涵化為己有。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生活,使生活便捷化、智能化,當然科技的發展也不例外地對陶瓷業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多種類的現代燒制機器、生產工具等在此不做過多敘述,在創作陶藝作品時隨處可見。雖然科技改變著我們的創作方式,但如果作品的創作過多依賴于科技的工具,這恰恰背離了現代陶藝創作的本質。當前有不少創作者所使用材料如泥、釉,甚至包括現成的胚體等都是通過機器所生產,這并非不可,但如果一味按照如此模式,創作出來的作品實難稱得上為“陶藝”,充其量稱得上“陶物”。一位真正的陶藝家通過創作作品表達個人的思想、理念時,不僅追求作品的造型、裝飾,也應對其所使用的材質有個人的認知,對泥土的使用要進行研究與選擇,在追求技法多樣化的同時應不失個性化。當然這也是目前培養教育體系中所缺乏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缺失的基礎上,我們又一貫使用填灌式的教育手段,后來者的創作思維難免受到限制,這樣的惡性循環我們應當警醒。目前世界上許多知名的陶藝家在創作時“不走尋常路”或“走自己的路”,或尋找或實驗適合自己作品的材質,以充分展現其藝術理念與表達。科技是創作者借助的工具,泥、釉材料是陶藝的本質,這也是創作者構思一件作品的出發點,唯有如此創作出來的作品才具有完整性。
三、結語
我國有著優厚的陶瓷文化,且長時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在現代陶藝發展的進程中,自身出現了諸多問題,如理論水平有限、發展思路模糊等。縱覽世界現代陶藝發展的歷史,這些問題在其他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也都出現過,因此我國現代陶藝發展不僅需要借鑒他國的經驗,應更具有反思意識,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優秀傳統陶瓷文化的基礎上更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
劉穎睿: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