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片
“河州”是臨夏回族自治州的舊稱;“白塔寺川”因當地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白塔而得名;“川”指境內的百里黃河川道。白塔寺川自古就是木匠之鄉,有民諺“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畫匠”流傳于大西北,西北地區凡名剎古建無不出自白塔木匠之手。 2014年12月,河州白塔寺川古建筑營造與修復技藝正式獲批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塔古建的裝飾性很強,梁枋、柱頭、雀替、斗拱、天花等處均有精美的木雕。白塔木匠憑借著他們勤勞的雙手、豐富的想象力、別具匠心的創造力和扎實的雕刻技術造就出一座座精美的建筑。
一、河州白塔寺川傳統建筑木雕紋樣的藝術特征
(一)多民族融合性
河州白塔寺川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自唐以來逐漸成為漢、回、藏、東鄉、色拉、保安、土等多個民族的聚居地 [1]。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在這里碰撞,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在這里交融。因此,白塔古建也呈現出多民族融合的藝術特征,被稱為“民族建筑藝術的博覽園”。
白塔古建的木雕可分為漢式、藏式、回式三大類。漢式以帶有吉祥寓意的花卉、植物為主;藏式以帶有宗教寓意的動物居多,行話叫“出相活”;早期回式與漢式別無二致,新教興起后由于反對偶像崇拜,建筑裝飾禁止出現動物和人物,雕刻紋樣遂轉變為以植物和文字為主。例如青海洪水泉清真寺的檐下雕刻既有漢式的竹子、梅花,又有藏式的盤長、蜂窩,還有由伊斯蘭文字變形所形成的幾何圖案,三種建筑文化在這里完美地融為一體,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圖 1)。
(二)風格粗
白塔古建的木雕材料通常選擇軟硬度適中的紅松、樟子松,有時也采用堅硬的椴木;雕刻手法有深雕、浮雕、鏤雕、懸雕四種。由于西北地區氣候干燥,木材的含水率較低,木纖維容易斷裂,因此無法像蘇州、徽州等南方木雕一樣進行細微的雕刻,呈現出較為粗獷的風格。紋樣以大體塊的動物紋、植物紋和幾何紋為主,鮮有山水和人物圖案(圖 2)。
(三)極具創造力
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白塔古建可以在客觀上擺脫官式做法的束縛,為白塔木匠盡情地發揮藝術想象,施展聰明才智提供了自由的舞臺。除了梅蘭竹菊、琴棋書畫、龍鳳獅子這些常見的紋樣外,白塔木匠還創造性地發明出許多獨特的紋樣。據白塔寺川傳統建筑營造與修復技藝胥氏第七代傳承人胥恒通介紹,在蘭州白塔山的一組古建筑群(已拆毀)的額枋上有谷子、麥穗、南瓜、玉米等木雕圖案,可以說生活中所能見到的美好的植物形象應有盡有。筆者在劉家峽的永光寺的檐下雕刻上不僅看到了大熊貓,還看到了飛馬、獨角獸等充滿想象力的動物形象。更有意思的是,在大雄寶殿的一個斗拱下面竟然雕刻了一對惟妙惟肖的恐龍。據了解,修建寺廟那年在當地發現了恐龍化石,工匠便把這一歷史時刻記錄在建筑上,這一創舉在國內恐怕是獨一無二的。
(四)文化內涵豐富
與所有的傳統紋樣一樣,白塔古建的木雕紋樣也遵循著“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規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以傳說故事為題材的“麒麟吐書”“大鵬雕啄蛇”,有以民間文學為題材的西游記人物,有以民俗文化為題材的“松鶴鹿”“五蝠鬧云”;還有代表著儒家文化的“歲寒三友”,代表著道教文化的“漢八寶”,代表著佛教文化的“藏八寶”等。可以說白塔古建的木雕紋樣是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二、裝飾題材
白塔木匠極具創造力,并且派系眾多,即使同一紋樣,各派的做法也不盡相同,使得白塔古建的雕刻紋樣非常豐富,僅云紋就有上百種圖案。這些紋樣或體現世俗生活,或寄托人生理想,或表達民間情趣,其題材大致可分為:動物類、植物類、宗教類和器物類。
(一)動物類
白塔古建的寺廟大門常用龍紋進行裝飾,如果是娘娘廟則多用鳳凰,民居通常雕刻獅子。斗拱、額枋、雀替等構件常雕刻丹鳳朝陽、麒麟吐書、五蝠鬧云、孔雀戲牡丹、松鶴延年等民間傳統紋樣(圖 3)。此外還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水獸,與龍相似,但嘴較長,尾部可吐云,象征著吉祥如意。
(二)植物類
植物類紋樣常用來裝飾花牽和花墩。花牽和花墩都是白塔古建特有的裝飾構件,花牽是代替橫
位置起橫向拉接作用的構件 [2];花墩位于兩層花牽板之間,間隔排布,主要起裝飾作用。
除梅蘭菊竹這類常見的植物紋以外,白塔古建還有一些獨具地方特色的紋樣,如“桃榴柿手”,即桃子、石榴、柿子和佛手。桃子代表長壽,石榴暗喻多子多福,柿子象征富貴,佛手表示吉祥。此外,白菜也是白塔木匠非常鐘愛的紋樣。白菜取諧音“百財”,常用來做花墩,除單獨使用外還可與其他紋樣配合組成新的圖案,如“白菜卷如意”。
(三)宗教類
白塔寺川五大宗教俱全,因此,宗教類紋樣成為白塔木雕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尤以藏傳佛教題材居多。具體而言又可分為梵八寶,如金魚、寶瓶、蓮花、海螺等;梵文(蘭扎字體),以經咒為主,如六字真言;出相活,即佛像與神獸,通常來自佛教故事,如“巴扎 ”吐云、“乃力”吐寶、大鵬雕啄蛇、花狐貂等;此外還有象征著佛祖的蓮瓣紋,象征著佛經堆經的蜂窩紋 [3],以及卷草紋、云紋等裝飾性紋樣(圖 4)。
(四)器物類
除上面幾類主要的木雕題材外,還有一些帶有美好寓意的日常器物也是白塔木匠的表現對象,如琴棋書畫、葫蘆、博古架、桌椅等。與其他幾類題材相比,器物類題材所占比重較少,通常作為輔助裝飾或與其他紋樣共同構成畫面,很少以主要紋飾出現。
三、河州白塔寺川傳統建筑木雕的制作工序
白塔木匠將建筑木雕稱為“花槽”,雕刻過程稱為“開花槽”,大致可分為五道工序。第一步是分木料,即根據紋樣尺寸用鋸子、刨子等工具將木材進行相應的切割;第二步是畫圖案,將事先在紙上畫好的紋樣拓印在切割好的木料上;第三步是鑿粗胚,先將畫好的木板用釘子固定在木工臺上,再用刻刀、邊鏟等工具刻畫出紋樣的雛形;第四步是深入刻畫,主要使用刻刀,配合邊鏟和圓鏟對圖案進行細致的塑造;第五步是修光,用砂紙將其打磨、拋光并涂上清漆。這樣一塊花槽板就完成了,用木釘將其固定在建筑的相應部位即可。
四、結語
白塔古建既是西北地區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又是中華建筑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下,白塔木匠用他們勤勞的雙手、杰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造就出獨具特色的白塔建筑木雕工藝體系。目前白塔建筑木雕技藝仍在白塔寺川的木匠群體中積極的傳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木雕紋樣也產生了一些改變,其中最為顯著是計費方式的改變(以前是按工時付費,現在是按件計費)導致新的木雕花紋普遍比老的粗獷(圖 5、圖6)。因此,在對白塔寺川傳統建筑營造技藝進行保護時,我們要正視這些變化,除了要保護其原真性,還要注意其活態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這一文化瑰寶,更好地將這一技藝傳承下去。
本課題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5YJC760045)和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5LZUJBWZY022)資助。
注釋:
[1]臨夏州志編撰委員會(編).臨夏回族自治州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197.
[2]李江、吳蔥.甘肅臨夏傳統建筑木雕工藝初探[J].古建園林技術,2010(4):12.
[3]龍珠多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文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55.
李晶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蘭州大學藝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