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旦角演員朱海娥在現場表演-文話中國 談秦腔文化產業發展
安凌蕊
摘 要:秦腔作為我國一種最古老的戲曲劇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現了西北文化雄渾昂揚的氣勢,并體現了西北人民的精神風貌與風土人情。在秦腔戲曲表演中,旦角以其扮相俊美嗓音甜美而著稱,秦腔旦角包括正旦、小旦、花旦、老旦、彩旦和武旦等多種類型。其中,真假聲結合的唱法在秦腔旦角表演中的應用,使得整個藝術表演過程顯得獨特別致,更加韻味無窮。
關鍵詞:秦腔;旦角;表演;特色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0-0146-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觀眾對于秦腔藝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著秦腔在保留傳統精華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創新。在秦腔男旦與京劇中的男旦均使用小嗓假聲演唱,但女旦則使用真聲演唱。然而,與京劇中的假聲小嗓不同,秦腔旦角中的真假聲結合唱法不能改變唱腔的音區與音高。由此可知,秦腔旦角表演者需控制丹田之氣,在有節制的振動聲帶下發出朦朧的聲音,清淡、透明、悅耳。但是,這種演唱方法很難掌握,極易影響整個秦腔旦角的藝術表演效果。因此,探討秦腔旦角中真假聲唱法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秦腔表演藝術中的旦角
正旦表現的是一種舉止端莊的正面中年婦女形象,唱腔是其重要的人物表現手段。一般情況下,正旦在具體的表演中往往以箭板或慢板開始,進而緩沖與二六板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緒。小旦表現的是一種性格開朗的年輕女性形象,著重于刻畫和描繪人物細膩的情感。演員需經過細化的表演,將人物的性格特點逐步表現出來。花旦表現的是一種聰明活潑的少女形象,注重外形的塑造,體現少女輕盈俏麗與嬌憨的風格。花旦的面部表情要更加明艷多變,在腳步、手指、眼神、腰身等肢體動作上要更加輕快、靈活、靈動、柔軟。老旦表現的是一種老年婦女形象,具有唱做兼備的表演風格。彩旦專指媒婆、店婆等形象,可說是舞臺上的“活寶”型人物,具有調劑整體表演效果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該類人物形象的妝容、著裝較為濃艷、艷俗,性格張揚且帶有一定的詼諧性。武旦表現的是一種身懷武藝的女性形象,最能體現女性英姿勃發的一面。按照人物身份和技藝分,武旦可細分為武旦和刀馬旦。其中,武旦講究表演的靈活,大多身著短衣;刀馬旦講究表演的大氣、剛勁,著重于身段工架。
二、旦角的主要藝術特征
長相俊美,扮相漂亮;作為秦腔的坤旦演員,首要條件之一就是長相與扮相,常言說:“吃餃子吃餡,看戲看旦”。看戲首要的是視覺上的美感,年輕時的王玉琴,雖然沒有在臺下謀過面,但卻在三原清溪河對岸遠望過她們的吊嗓練聲。在臺上看過她演出的大都是俊俏的花旦藝術形象;《拾玉鐲》中的孫玉姣;《屈原》中的嬋娟;《玉虎墜》中的王娟娟;《鳳儀亭》中的貂嬋;《柜中緣》中的許翠蓮;《三休樊梨花》中的樊梨花,《穆柯寨》中的穆桂英,《花亭相會》中的張梅英。特別是她演出的本戲《白蛇傳》中的白云仙,更讓人拍手叫絕,我們同年級的喜愛秦腔的同學,用現在時尚的話來說大都是她的“粉絲”,一聽說王玉琴今晚演出的《斷橋》,就是不上晚自習,也到戲園子買票,站著觀賞一番,以滿足視覺上的享受。旦角嗓音沙甜,飽滿悠揚;王玉琴名家的唱腔俱有其獨有的特點,被觀眾譽為“滿口腔”,所謂“滿口腔”,個人的理解就是把腹腔、胸腔、咽腔、口腔、鼻腔、聲帶以及舌、蜃、齒等所有的發聲器官都有效的調動、并和諧的操控起來了,并能依據要用唱腔刻畫的人物特性,做到了:唱腔音清字準,行腔飽滿流暢,拖腔婉轉悠揚,韻味純厚回腸,激情溪水流淌,音色沙甜如糖。她的大段唱腔,無論喜、怒、哀、樂,聽起來都非常感人,讓人百聽不厭。若讓我作一個通俗的比方:聽王玉琴名家演唱,猶如盛夏酷暑喋一個剛切開的黑子紅瓤的沙瓤大西瓜。不信那就請您去欣賞她所有音、視頻的精彩唱段。不過她二十來歲的戲曲唱段現在年輕戲迷是聽不上了,我這個老戲迷,也只能回味,而無法用文字和語言表達。
三、舞臺演技全面
戲曲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寫意性和虛擬性,而演員的做工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表演和美化這個最主要的屬性。秦腔名家王玉琴演出的《三娘教子》。被譽為“活三娘”在這折戲中的邊唱邊織布的做工可以說是堪稱一絕。作為演員來講,寫意中有真情,虛擬中有真實,到位而不過頭,自然而不生硬。
秦腔旦角各門類表演藝術的不同,構造了旦角藝術的多樣化和舞臺時空的多元化,這也是旦角藝術的特殊規律所決定的。而她們表演格局和結構上的相同點,往往取決于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在一本戲一出戲里,前后是變化的,悲苦歡樂離愁欣奮有時會同時顯現。這種藝術變體和人物變體,使得演員在表演空間上可以自由發揮,進而提升表演藝術高度。秦腔旦角門類中正旦、彩旦、武旦以及老旦是最難表演的,既要求演員有較高的藝術功力,更要求演員具備一定的生活修養、文化修養和思想品質修養。所以,加強秦腔演員特別是年輕演員的修養教育,關系到秦腔藝術發展與創新能否邁向高峰的一大課題。
秦腔旦角表演風格的不同及相互借鑒吸收,擴大了旦角舞臺表演的力度與層次,并為人物性格的塑造提供了多方而的思索。
參考文獻:
[1]劉西玲..秦腔旦角表演風格之異同[J].當代戲劇,2010(05).
[2]朱海娥.淺談秦腔旦角的表演[J].當代戲劇,2011(03).
[3]王秀琴.淺談如何演好秦腔中的旦角[J].當代戲劇,2007(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