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長蕾
摘 要:沈周藝術精博,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各種畫藝均涉獵,而且博采眾長融會一體,是位集大成藝術家。在繼承優秀傳統的的基礎上又有卓越的藝術貢獻,他幼承家學,善于學習名家之長,到了晚年自成一家,對明清畫壇有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沈周;細沈;粗沈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164-01
一、前言
中國山水畫的淵源可以追朔到漢代時期。如漢畫像磚上的表現打獵、勞動、采集、游歷等場景。山水畫真正萌芽期是出現在魏晉,至隨唐趨于完備。涌現出展子虔、李思訓、吳道子、王維、張璪、項容等一大批山水畫家,其中展子虔的《游春圖》就是當時一幅游歷春景的山水畫。五代至宋元,山水畫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五代至北宋荊浩、關仝、李成、范寬、郭熙、南有董源、巨然。在這一時期,山水畫的技法及理論也開始臻于完善。特別是經過“南宋四家”及“元四家”的發展,至明代山水畫就擺脫了技法上的窠臼。明代中期“吳門畫派”是最重要的文人畫派,其中開創者就是沈周。
沈周生于(公元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長洲(今江蘇蘇州相城)人。沈周隱居不仕,專事詩文,交友廣泛,四方名士過從無虛日,他所居的“有竹居”經常邀友舉行文會雅集,吟詩作畫,觀賞古玩,他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
工穉登曾高度評價沈周藝術:“其畫自唐宋名流及勝國諸賢上下千載,縱橫百輩,先生兼總條貫,莫不攬其精微。”
本文試從沈周一生的學畫經歷及淵源分為青年、中年、晚年三個時期進行分析探討。
二、沈周青年時期山水畫學習與衍變
沈周是以山水畫最負盛名,是明代中期至武宗正德時“吳門畫派”的山水畫大家。他早期主要師法“王蒙,沈周早年受他家庭影響,他最初接受的是以”元四家“為主體的文人畫傳統。40歲以前他主要宗法王蒙。如《為碧天上人作山水圖》,從此幅作品中就要以看出沈周學王蒙山水的證明。此作畫于一四六一年,時年沈周34歲,此圖山巒圓渾。山頭多密攢苔點,畫下方畫一參天古松樹,樹后一掛飛瀑隱于古松之后,頓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感。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渴筆點苔,近處多施濃墨干筆復皴,中鋒用筆較多,和干墨積迭方法相輔。沈周多學王蒙強調書法入畫,重于發揮篆書中鋒用筆的特點。并付之創作實踐。這是沈周早期學王蒙最成功的一點。
三、中年山水畫成熟時期
沈周中年時期也就是40歲以后,在師承和畫風上有很大的改變,這個時期沈周主要師承黃子久(黃公望)。他的學生文徵明題《沈石田臨王叔明小景》曰:“自其少時,作畫已脫去家習,上師古人,至40外,始拓為大幅”。也就是說沈周從初承家學,主宗董、巨、王蒙,到脫去家習。
完成這個時期的大幅山水畫《廬山高圖》,是沈周41歲所作。構圖深邃繁復,氣勢沉雄蒼郁,用牛毛皴,濃墨點苔,焦墨破苔點法,都源自王蒙法。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魏園雅集圖》軸,是沈周43歲作,此幅筆法已融多家、筆墨,在董、巨的圓渾山石中融入黃公望遺意,坡石用披麻皴也增強粗重力度,線條于細密中見勁利,此時整體風格已在精細中顯出粗勁趨向,正如文征明所言:“精枝大葉,草草而成。”
從沈周山水畫生涯中可以看出,他幾乎都在臨摹古人與創作相結合方法向前發展的,如《仿董、巨山水》、《仿云林山水圖》、《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仿倪山水圖》等。
沈周50至60歲時,已基本形成“粗沈”風格,筆法以董巨,黃公望為本,兼融王蒙、倪瓚之法,筆墨粗勁渾厚,然中鋒多于側鋒,景致臻簡開闊,但畫面刻畫仍較細致。59歲的《湖山佳趣圖》卷(浙江博物館藏)畫面用筆已很簡煉,虛實相間,坡石用粗放線條勾出,具有空靈之墨韻,皴法也趨短粗,時出側鋒斫筆。畫面題款書法明顯看出有黃庭堅之筆法。字體瘦長,有開張之勢。
四、晚年時期山水畫
沈周晚年山水畫以吳鎮為宗,他的畫與吳鎮最為接近。李開先講:“沈石田其原出于吳仲圭,王叔明,”也兼取南宋畫派之長。如作于61歲的《夜雨圖》,71歲作《谿山高逸圖》,78歲的《仿梅道人山水》卷,都可以看出得益于吳鎮等元代畫家,而兼宗南宋畫的筆墨神韻。用筆簡率,層次豐富,筆墨勝于丘壑,用筆更為粗率,下筆較重,時出側鋒,于遒勁渾厚,墨色也趨于酣暢,大多濕筆渲染,富濃淡變化,于簡率中見蒼茫。筆墨灑脫自然,而不乏天趣,更見磊落雄渾的氣概。
沈周的山水畫在藝術形式上集歷代諸家之大成,他的畫格平正渾厚,拙中寓巧。黃賓虹曾講沈周筆墨“學之不易入邪道”,是明代山水畫家中值得重視的大家。
由于時代的局限性,總的來講明代畫家都趨于仿古,向古人學習,但一味仿古過深而缺少創造性,對于藝術反映現實感受以及充分發揮藝術個性方面沒有能夠給予應有的重視,而沈周也不例外,有些作品山石用線輪廊過于生硬,線條缺少質感,以致造成畫面不能變得模糊、統一、結實。還有的些畫面缺乏平淡天真、自然天成意味和深醇的傳統文人畫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李國華.淺析沈周山水畫的藝術特征[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2]紀中英.《東莊圖冊》的藝術特色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