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兒童線描畫集成》有感-讀 兒童線描畫集成 有感
彭娟
摘 要: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的主旨在于回答了藝術為什么會有一部歷史。作者改變了我對一些關鍵性問題的理解,貢布里希在論證中廣泛地涉獵了大量的古典文獻和許多現(xiàn)代科學的分支,使其論題不僅具有淵博的基礎知識,而且還獲得了某種科學的精確性。時至今日,《藝術與錯覺》仍在藝術界、美術界、哲學界引起廣泛的討論,并且它現(xiàn)在已經成了二十世紀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不僅在人文科學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影響到了自然科學領域。
關鍵詞:藝術理論;錯覺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06-01
一、理論觀點
《藝術與錯覺》是一部引人深思,不斷產生碩果的經典著作。博聞強識且具有極強抽象思維能力的貢布里希,以淵博精深的見解,貫穿了美術史的許多研究領域(如古代埃及的藝術程式、古希臘藝術革新等)和社會科學(如心理學,哲學,文學,宗教等)的具體指示的介紹中,闡發(fā)了藝術為什么會有一部歷史,豐富的內容,充滿生機,使全書充滿了熱情。一經啟卷,就仿佛品嘗到一杯醇香的法國波爾多紅酒——溫馨而濃烈,不全是理論學習,好似一種品位和享受,卻也不同于閱讀傳統(tǒng)小說時的那種品位,而是一種伴著愉快興奮的思考體驗。
二、內在邏輯
在《藝術與錯覺》序言中,貢布里希強調這步著作的理論觀點是“圖畫在線的心理學研究”,一方面是“圖畫再現(xiàn)”,也就是說,他避開了非再現(xiàn)性(即非具象藝術)圖畫問題,另一方面他研究的是“再現(xiàn)心理學”,而這種研究性對象即在現(xiàn)性圖畫。他是逾越藝術領域進入知覺和錯覺的,從而產生多種多樣的錯覺和對知覺和錯覺的廣泛探索。貢布里希的《藝術與錯覺》這部著作的內在邏輯粗枝大葉可以這樣分:
1.繪畫是轉換,而不是摹本。解釋光線轉為顏色的英國畫家康斯太布爾是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中引證的一個重要范例。康斯太布爾是被稱作“印象派繪畫之父”的風景畫家,是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貢布里希以康斯太布爾的三幅畫:《德達姆溪谷》(油畫速寫)、《從蘭格姆看德達姆的景色》(鉛筆)、《德達姆溪谷》(鉛筆),做了比較和分析,從后兩幅畫中素描的不同部分所反射的光的強度來看,其實僅是略有加強而已,而從第一幅油畫速寫的畫面上,明暗層次已轉換成色域,這就是素描轉化為色彩的關系。
2.沒有圖式(腦海中的預成圖式)就把握不住主題。貢布里希認為在摹寫和再摹寫的過程中,藝術家把一種新的模式同化為自己的模式和圖式,沒有圖式就把握不住母題。藝術家對母題的摹寫中運用了自己的思想和技巧,不一定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景一樣,會有一定的差異,如圖特摩斯法老在他的關于敘利亞遠征的史話里收錄了他帶回了埃及植物。
3.埃及藝術、希臘藝術、歐洲中世紀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以及中國藝術中圖式的比較。埃及的繪畫圖式遵循“正面律”的特點,貢布里希認為,埃及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之所以具有觀念、圖式的特征,原因在于他們具有清晰特征的形象,作為加強永恒性的符咒。在貢布里希看來,埃及藝術只涉及發(fā)生什么事件,不涉及事件怎么發(fā)生,而希臘藝術是把從埃及藝術繼承下來的那種近乎圖畫文字式的形式性和敘事畫的概念性結合起來。在中世紀的藝術預成圖式就是形象,是摹寫的藝術,所以當時的作品一般線條都比較肯定。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幻覺主義的敘事性繪畫重新興起,這也是一個依靠預成圖式的時代。
4.圖式修正、制作與匹配。作為傳統(tǒng)“藝術模仿自然”理論最有力的批判者,貢布里希認為,所謂的模仿自然,實質上不過是按照等效關系,把客體整理為藝術手段—模式、圖式、語匯—所能容納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是依靠圖式來整理自然,只有當圖式與自然格格不入時,我們才對圖式進行修正、調整,以便重新應付自然。認識的過程即獲得知覺的過程即對大腦投射的過程,即制作和匹配、暗示和投射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在觀看事物時,不同的人觀念的投射過程不同,心理定向的選擇原則不同。
5.繪畫與錯覺的關系。貢布里希在情報監(jiān)聽處工作的經驗表明預測產生錯覺。他把錯覺和藝術家的繪畫聯(lián)系起來,認為一個象征符號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出現(xiàn)的概率越大,投射就會代替知覺,知覺也會代替投射,從而產生的幻覺也就是錯覺,而藝術家不能把看到的純粹的物象直接投射到畫面上,而需要理智的推斷和想象來完成畫面,貢布里希認為不完整的物象給與我們各種各樣令人迷惑的涂鴉畫啞謎,他指的就是印象主義。
6.繪畫與透視的關系。偉大的經驗主義者威廉·霍格斯的《錯誤的透視》表現(xiàn)了如果一幅畫的透視不正確,那它就不可能存在于這個世界,證明了透視法立足于程式之上,不能偏離程式。
三、結語
貢布里希的《藝術與錯覺》其副標題是“圖畫再現(xiàn)的心理學”,作者研究的是“藝術家或工匠”的心理。這種心理可以借鑒到藝術品擁有者、欣賞藝術品者的身上。同時,這本書也填補了在藝術史和哲學之間的空白地帶。讓我們對圖式與矯正和制作與匹配有了深入的認識,對繪畫與錯覺的關系、繪畫與透視的關系、繪畫與視覺的關系以及漫畫的演變歷程有了深入的了解,使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貢布里希的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盡管如此,貢布里希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正如我們平時所說的“對癥下藥”,我們應該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來具體分析。雖然貢布里希開辟了語言學視域、擴展了視覺藝術研究的心理學維度,深化了我們對視覺藝術的理解。但是,他的一些藝術理論也不完全適用于所有的藝術流派。對此我們應該進行批判性的考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