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紫砂壺的幾點認識
劉學蘭
摘 要:紫砂孤的泥質是陶土中獨一無二的,質性特殊的紫砂原料,黏中帶砂,柔中帶剛,富有韌性,且顏色鮮艷,而壺藝的創新只有做到形、神、氣三者融會貫通,方可稱為佳作。
關鍵詞:紫砂壺;陶藝;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30-01
宜興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輝煌于當今,歷經千年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依托丁蜀地區陶土層中蘊藏的得天獨厚的紫砂土,歷代能工巧匠薪火相傳,紫砂工藝品越做越美,越做越精,以優異的實用功能和陶土文化的特征,倍受世人珍愛,被冠以“東方文明、華夏瑰寶”有美譽,縱觀紫砂陶的發展演進,正確領悟,把握紫砂泥色與造型兩都的互動性,是藝人們不斷控索的課題,也是顯示宜興魅力之源。
紫砂器發展到今天,可謂千恣百態,已經進入了個性張揚很強的階段。我們欣賞紫砂器,應當說,脈落是清晰的、或傳統、或現代。用現代陶藝手法介入紫砂器,豐富了紫砂器的表現形式,把握得好,應得相得益彰。
但是,我們必面認識到,數百年形成的傳統手法,正是紫砂器內在的精髓,而現代手法介入,應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融合,把握得不好,就會出現排斥現象,那就見異了。因此,現代陶藝介入應當是一種傳承,這種傳承必須尊重其紫砂器的傳統精華,也就是傳承性的介入,而不是有違傳統。
經久不衰的傳統紫砂,自明清供春壺的橫空出世,就所根在中華傳統文化,來源于自然,一源于生活,此后各大家所制作品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如大彬如意、虛扁、圣思陶杯、鳴遠四足方壺、子冶石瓢,揚氏風卷葵、曼生十八式、大享掇球、友廷仿古壺等等,之所以至今令人愛不釋手,頻頻仿制,有著內在的魅力,這魅力是開成經典之本。自民國至文革時期,傳統紫砂器已進入了相當的繁榮時期,桂林葵仿古,寶根線云壺、景舟石桃壺、提梁壺、可心云龍壺、報春壺、亞明四方壺等等。在這短短幾十年,出了這么多名品,分析其原因,是傳統到家了。
耳目一新的現代紫砂,這里所述的現代紫砂是指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造的東西,這個創造是有法度的,以曲過火 代表的校院砂器的出現,給人以清新之感。以后出出了一批以韓美林式較為現代抽象的壺體,大大豐富了以紫砂藝苑。而吳鳴等一批受過現代陶藝教育的紫砂藝人,在現代紫砂陶藝中制作了一批富有現代氣息的作品,這對于推動紫砂器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我們欣賞傳統經曲紫砂器和現代龍舟紫砂名器,是一種享受,特別是所舉現代紫砂陶藝作品,將現代表現形式與傳統紫砂的本質特性結合在一起,這是成功之處,紫砂器之所以能夠流傳,經久衰,主要是其內在的特性,他講究的是泥、色、形、工。就是曲壺及韓美林式新品,因為高手操作,泥、色、工這里不作表述,就其形看,曲壺正如其名,曲折的線條,流暢、舒展、行云流水,給人以清新之感,他的成功之處,關鍵是沒有拋棄紫砂器的傳統特色,保持了壺之功能與傳統的制作方式,為傳統與現代結合之曲范,當為一代名壺。當然,共后出現的粗制濫造之信任不在此列。就韓美林式作品,同樣在紫砂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就其形來看開拓了紫砂器簡練風格之風。而受過現代專業陶藝教育的一批紫砂藝人,以自身對紫砂器的理解,結合所受知識創作出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是紫砂器發展的可喜之處。
紫砂陶藝傳統不是一句空泛的言詞,而是有著具體的形式和內涵,其中飽含著一種精神實質和藝術風格,這只是傳統的一個方面,紫砂陶藝的深厚魅力也正在于習慣基礎上的一種新的表現,和過去既是相通的,又是不同的,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紫砂陶藝傳統的形式是在長期生活中和工藝制作中的審美經驗和愛好的積累,并同時延續和沉積著,成為人們觀念上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的一種原則。今天的紫砂陶藝的創作者們,既不能因襲傳統,也不能不重視傳統,重要的是理解傳統的精神,去發展傳統。
因而,研究紫砂陶藝的文化內涵,不能只停留在外部世界比較直觀的表現象上,而應該進入到比較深的層面。去分析研究傳統文化在紫砂陶藝優秀作品中的位置及主導作用,揭示其本質的特征,只見其傳統文化的枝葉,不見其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妨礙了認識紫砂傳統文化精華之所在。皮毛的繼承是很難有大發展的,抓不到事物的本質,也就容易使新的紫砂陶作品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陳陳相因,無所發展和創造。
一件好的并成功的紫砂藝術品,涉及的內容遠不止這些,社會在進步,陶藝在發展,當前宜興紫砂已展示了新的一輪的發展態勢。承前啟后,開拓創新,是歷代賦于每一位紫砂從業者的責任。
中國傳統的技藝從百年前的社會改造開始就迅速地衰落,傳統工藝在40年代已經奄奄一息,但技藝是由歷代先人的智慧聚集形成的,離開了傳統匠人就沒有了力量。
匠人的工作最不具有個人色彩,他們的力量是因為在他們的工作中體現了歷代先人的智慧,他們在選材、設計、技藝上都有獨到的功夫,推出一件件風格各異的精品,為弘揚紫砂文化作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丁亞微.紫砂壺造型解析[J].江蘇陶瓷,2009(03).
[2]馬志遠.紫砂壺身筒外附件設計控微[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7(01).
[3]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