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學生認識客家名人 挖掘用活境內客家文化資源
譚淇方
【摘 要】隨著時代的更迭,社會的發展,為躲避戰亂而遷徙的客家人經過時間的淬煉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構成了地域性、獨特性、實用性的文化資源,為贛南地區高校美術教學提供了強大的創造力、豐富的知識文化資源及有效的技術指導。但是,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主要受西方現代美術教育影響,對當地文化資源的運用較少,因此在教學改革方面,需要改變課程內容的單一化,提高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優化拓展課程設置,突出地區特色教學形式,形成具有客家區域特色的美術教育,才能有效實現美術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贛南高校;美術教學;客家文化資源運用;課程優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7-0185-02
一、改善課程內容,加強課程資源使用
美術教育內容是教學體系的核心與關鍵、支撐與依托,是一定的美術思想、觀點、技能、知識、言語、信念、行動及習慣的總和。目前贛南地區高校更加注重學科本位,以教材為依托,課程教學一味地強調知識講授,既打擊了學生參與興趣,又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嚴格來講,美術教學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多元素構成的重組與再現。在多元化文化發展的今天,地區文化特別是贛南本土文化,其藝術性、獨特性及重要性都不可忽略,因此贛南高校美術教學要充分利用地區文化資源優勢,改善課程內容,增添課堂活力,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在具體的踐行過程中,美術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教材,基于全面發展學生的宏觀目標指導,進一步細化各階段的任務及目標,關注學生美術思想、觀點、技能、知識、言語、信念、行動及習慣等培養,并以此為依據拓展課程資源,發揮客家文化資源獨特的固有優勢。簡而言之,就是要求教師在明確教材知識重難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美術資源及自然資源,適度引入客家文化,將課程教學引入生活、滲透實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概念、思想觀念的認識,通過引導對日常生活的反思,提高其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優化培養方案,積極開發校本教材
現階段,學術界對校本教材的理解與定義較為多元,通俗意義上是指以校為本,基于學校實際情況,為了學校發展,由學校自主開發的教材。校本教材開發是客家文化運用在贛南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基本形式,對培養方案的確立與實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此過程中,高校美術教學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不變,即全面發展學生,因而其校本教材開發也應以此為中心開展,著重解決好校本課程與活動課程、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既可以在選修課、活動課上選定,又可根據實際需求,在必修課程、學科課程中確定。
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深遠的漢民族之一,它擁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文化資源沉淀厚重,并非全部運用于高校美術教學中,需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形成適合贛南高校美術教學需求的校本資源運用于實踐教學,否則會反客為主。因此,高校要立足學生發展本位,理性分析美術教學特性及需求,充分調研客家文化資源組成,并結合現行教材,有選擇性地進行知識補充或延展。
三、更新教學形式,推進教育體制創新
客家文化資源在贛南高校美術教學中運用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豐富了課程內容,同時亦是對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散思維的培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主體,學生更多地被動接受知識,限制了其個性發揮。新課程改革要求下,重新確立了學生主體地位,著重強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關注其個性塑造。因此,贛南高校美術教學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建設,本著尊重學生、發展學生的原則,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例如,高校可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結合學生現有的美術水平,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美術理論知識及民間手工藝的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客家文化的認識與傳播。同時,高校還可充分利用地域優勢,由專業教師領導,組織學生深入客家生活,近距離接觸客家文化,由此產生對人生、生活的感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認真總結、書寫實踐感悟,并通過美術的形式表達出來。教師應根據學生各自的作業及作品給予中肯的指導意見,進以幫助他們快速成長。
四、建立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高校教育環境下,教學亦是一個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只有建立師生良好的互動關系,美術教學才能持續、穩定推進,工作事半功倍。信息化支撐下,多媒體在高等教育領域的應用,為師生互動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一方面,贛南高校美術教師要善用多媒體功能,在整合教材資源、客家文化資源等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制作優秀課件,以圖片、影像、視頻等方式予以呈現,借助豐富的感官沖擊,激發學生創作靈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著力強調自身主導職能發揮,綜合考察學生思想、行為等表現,必要時作啟示引導,以保證其思維始終行進在正確的航道上,提高教學實效。
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借助現代交際軟件,如、QQ、微博等,致力于線上線下教學一體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延展美術教學空間及時間,并通過學生喜愛的方式誘發討論思考,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適時分享客家文化,將其蘊含的獨特藝術美呈現出來,并輔以文字說明,在朋友圈廣泛傳播,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學生的學識,提高審美意識,對課堂教學亦是有效補充。
五、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藝術素質修養
觀念引導行為,是一系列教學實踐的根本。教師作為主導,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其綜合素質修養表現直接影響了活動實效。因此,高校應準確定位教師職責及價值,加強其專業化建設,夯實教學改革發展基礎。在踐行過程中,高校可定期組織教師教研、培訓等工作,邀請學術專家、優秀教師參與交流,及時傳遞先進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經驗,豐富教師的文化知識修養,加深對客家人思想觀念和文化價值取向的理解,提高業務能力及職業素質,強化其改革創新意識,使之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學服務支持。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生源數量急劇增長,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教師教學負擔,他們常常出于工作需求而身兼多職,很難抽出多余的時間或精力開展教研活動,對客家文化資源的理解不多,何談運用優化。所以,高校應理性分析自身教育承載能力,在響應國家擴招政策的同時,重視專業化師資建設,整合既有資源,適度加大相關投入,以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同時,高校亦應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客觀審查美術教師教學表現,及時發現其中問題,組織培訓教研,并給予表現優異的教師適度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肯定其客家文化資源優化運用行為,加以推廣。
六、結語
總而言之,客家文化資源在贛南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優化運用,意義及價值非凡。由于個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美術教學系統復雜,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筆者希望學術界的大家廣泛關注此課題研究,綜合審查我國地區文化資源構成,結合高校美術教學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多有效運用建議。
參考文獻:
[1]羅曉敏. 論民間美術資源在地方高校教學中的運用——以惠州學院為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5,(01):91-94.
[2]鐘舟海,韓宇,陳婷,何葉,施育恒.關于將贛南地方文化融入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調查分析[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21):13-15.
[3]劉福來,李東斌.地方高校地域文化育人體系的探索[J].社會科學家,2016,(01):157-160.
[4]周云水.地方高校文化創意管理教學初探——以“客家文創產品開發”課程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26-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