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馨香沁草原
編者按:
跳過安代舞?聽過烏力格爾?彈奏過蒙古四胡……若是有你未曾欣賞到的,不妨到內蒙古通遼市轉轉。
通遼市,背靠大興安嶺,深處科爾沁草原腹地,草原、森林、沙漠、湖泊、山峰等自然資源豐富。孝莊文皇后、抗英名將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在此出生,這片土地,民族風情濃郁,文化底蘊深厚。宛若繁星的杰出人物,一處處記錄著遠古文明的考古發現,讓世人震驚的文化遺存,向人們講述著通遼文化的悠久與輝煌。
生活在這片土地的蒙古族盡管在生活領域與漢民族融合同化,但其獨特民俗民風保留得十分完整,得到繼承和延續。特別是扎魯特旗北部牧區的蒙古族,在飲食、服飾、婚俗和生產方式都承襲了蒙古民族原始的習俗,使這塊土地充滿古老神奇的色彩。那達慕盛會是蒙古族傳統的體育盛會,由過去的賽馬摔跤射箭三大競技演變為集體育、文化、商貿為一體的民族聚會,每年夏季在草原舉行,通遼市每年一度的“818哲里木賽馬節”就是定期那達幕的一種形式。 “大青溝民俗文化旅游節” “科爾沁詩人節”等地方特色鮮明的品牌文化活動,已經成為通遼發展草原旅游業的亮麗名片。通遼還有很多文化代名詞:“中國馬王”之鄉、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版畫之鄉,在科爾沁草原上結出美麗的文化之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幾十年來,通遼以跨越式的發展態勢,強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通遼經濟社會發展中走在了蒙東乃至東北的前列。今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通遼人順應時代潮流,提出建設“文化強市”的奮斗目標,文化惠民春潮涌動,文化活動風生水起,精品創作花繁葉茂,表現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自信。這是一種實力的自信,更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科爾沁草原上的無限“風光”
科爾沁,蒙語意為“帶弓箭的人們”,最初是成吉思汗護衛隊的名稱,后來演變成了護衛隊首領,能征善戰的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所屬各部的部落名稱,隨著數百年來部落的不斷游牧遷徙,也逐漸演變成了今天以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通遼市為核心的一大塊遼闊地域的名稱。
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是我國四大草原之一,地處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南坡,松遼平原西端。其寬從大興安嶺到松遼平原東半部,其長為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個省區交匯的狹長結合部,它包括大興安嶺南段東側的西遼河、霍林河、洮兒河流域。這里既有內蒙古大草原的神韻,又有東北黑土地的粗曠。清澈的泉河、翠綠的草地、湛藍的天空,伴著遍地的牛羊和座座氈房,構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科爾沁草原不僅地域遼闊,其悠久的歷史、多彩的風光、豐富的物產,更是書寫著蒙古族燦爛的地域文化。
雄渾壯闊的文明歷史
歷史上的科爾沁草原地域遼闊、物產豐饒,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5000多年以前,這里就已經出現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早期的城邦制國家,這個古王國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原夏王朝以前。從牛河梁考古遺址發現的女神頭像看,她的平額、高顴骨、塌鼻梁、短下額、面部圓扁等生理特征,明顯帶有生活在東北亞的原始蒙古利亞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征。早在5000多年以前,遼河流域的科爾沁大地上已經孕育出了高度的人類文明。大興安嶺以北的漁獵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遷徙至科爾沁草原,并在草原的南端交匯、融合,接受了華北傳入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國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隸制王朝過渡,由西遼河養育出的人類文明已經出現,并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遙相呼應。由此,科爾沁草原開啟了它雄渾壯闊的歷史,在中華民族歷史文明上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上古到春秋前期,科爾沁草原上居住的是來自蒙古高原蒙古利亞種系的部族和來自貝加爾湖、西伯利亞以及內外興安嶺之間的游牧民族、漁獵民族和狩獵民族等多個部落群體。這里出現了多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兼并、交往、融合,到戰國至秦漢時期,各氏族和部落逐漸匯集成較大的部落聯盟,被稱之為“東胡人”。戰國和先秦時期,這里已形成了以“東胡人”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體的部落聯盟國家,并創造了輝煌的“東胡文化”。繼之以后的則是烏桓和鮮卑活躍在科爾沁草原之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柔然、敕勒,隋唐以后有突厥、契丹、女真等相繼登上歷史舞臺。13世紀以后,蒙古人徹底控制了科爾沁草原。這些民族相繼在這塊土地上出現,并由此內遷入駐中原。
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稱帝后,擴編帶弓箭的“豁兒臣”即科爾沁護衛軍,他以哈薩爾為指揮者,負責大汗營帳的警衛和警戒。由此,“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逐漸演變成哈薩爾后裔所屬各部的泛稱,形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蒙古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爾沁、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茂明安、烏拉特及青海和碩特等部族均屬科爾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嫩科爾沁部。到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薩爾的14世孫系為躲避戰亂,率部從世襲領地南遷游牧于嫩江流域,嫩科爾沁部名稱由此開始固定。明崇禎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內蒙古24部49名封建領主與后金滿蒙漢文武官員百余人在盛京召開大會,共推后金國主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改國號為“大清”。從此,嫩科爾沁所屬4部10旗分左右兩翼會盟于科爾沁右翼中旗境內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稱嫩江十旗。
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幾位皇帝都曾到東北巡幸祭祖,他們把祭祖省親、稽查地方、了解民情與游樂狩獵結合在一起,科爾沁草原也就成了他們的必經之地。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四次到東北來祭祖,三次路經科爾沁草原,體現大清皇帝對科爾沁蒙古的厚愛,進一步鞏固了和科爾沁蒙古的姻親和盟好關系,使科爾沁蒙古王公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而且在血統上、心理上都與滿洲貴族建立了牢固的依從關系。endprint
絢麗多姿的草原風光
科爾沁草原水草豐美,是蒙古民族的天然牧場,地貌特征既有淺山丘陵、疏林草地,又有沖積平原,更有山地平臺,無數條彎彎曲曲的小河宛如玉帶游動其間。每年夏季牧民從村落遷徙到小河兩岸,立包為營,放養牛羊,當地牧民把這里稱之為“夏營地”。水豐草茂的平川上,蒙古包接連不斷,清晨與傍晚,座座蒙古包升起縷縷炊煙,放牧的牛羊,天邊映紅的云霞,展現了科爾沁草原的神奇韻味。
科爾沁草原的風光還呈現出四季不同的美。丹楓秋葉多姿多彩,通遼有兩個自然保護區,即位于科左后旗境內的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位于扎魯特旗境內的特金罕山自然保護區,大青溝是科爾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構成的自然奇觀。春花雪域絢麗圣潔,塞外的春天總是跚跚來遲,草原五月,當萬物復蘇,樹木吐綠,草原依然是滿目枯黃,然而扎魯特境內有兩大亮點,給這片土地帶來了盎然春意。科爾沁的冬天又是另一番景觀,大雪來臨,銀裝素裹,玉境瓊山,成為圣潔的世界,大雪覆蓋的大地,仍有牧羊人趕逐羊群放牧的場景,偶爾也能見到冬季未遷走的蒙古包。
科爾沁草原的沙地景觀韻味無窮。科爾沁沙地由通遼市境內四條沙帶構成,據說科爾沁沙地歷史上大部分為固定沙丘,由于人為、氣候和過牧等多重因素推進了沙漠化進程,特別是塔敏查干和葦蓮蘇沙帶已成為真正大漠,大漠的韻味雖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美麗,但卻令人神往,在庫倫境內的塔敏查干沙漠你可以看到連綿起伏的沙漠景觀,也可以看到人與自然的抗爭——綠色鎖黃龍的壯觀。
科爾沁草原所在的內蒙古通遼市,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多樣,草原、森林、沙漠、湖泊、山峰一應俱有,獨具特色。尤其是地下原始森林、地上原始草原、以及如珍珠般遍布的湖泊等原生態資源,特色鮮明,非常適宜都市消費群體“回歸自然”的旅游需求。以草原風光、森林奇觀、歷史文化、民族風情為主體的草原文化旅游已經成為都市消費群體“回歸自然、休閑草原、品味蒙古族風情”的首選之地。以大青溝國家AAAA級旅游區、珠日河、山地草原旅游區及孝莊園、奈曼王府、三大寺、莫力廟、金界豪、古方城等歷史古跡為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展示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的迷人風采。
豐盛富足的物產資源
科爾沁草原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天然牧場,被人們稱為“黃牛之鄉”,是重要農畜產品基地、供港活牛基地,不計其數的科爾沁牛羊在這里生存繁衍。以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微量元素豐富、蛋白質含量多著稱的“科爾沁肥牛肉”現已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知名品牌。同時,科爾沁區也是“內蒙古糧倉”,是全國的商品糧基地和生物制藥產業基地,經濟作物以蓖麻、玉米、向日葵、水稻、蔬菜為主。
科爾沁草原囊括了綽爾河、洮兒河、歸流河、霍林河等240條大小河流和莫力廟、翰嘎利、察爾森等20多座大中型水庫,水利資源非常豐富。河流中生長的淡水魚種類多、肉質好,肉鮮味美,廣銷各地。
科爾沁草原所在的內蒙古通遼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是林木深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和商業開發宜林基地。同時,通遼又是遠近聞名的草地白鵝之鄉,理想的羽絨加工基地,也是皮革工業的絕佳原料資源。這里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礦產41種,礦床和礦點近200處,存在著巨大的潛在價值。其中,煤炭的儲量最多,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霍林河煤礦就坐落在科爾沁草原北部。除此之外,科爾沁有裝機容量達百萬千瓦的通遼發電廠,那里的民眾可以享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優惠電價。
神奇的科爾沁大草原,用寬廣博大的胸懷展現著它無限的風光。置身其中,讓人忘掉城市的喧囂,體驗大自然最原始的寧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