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它的影響以及歷史作用
李芬
【摘 要】花鼓戲作為一種重要的民間藝術,融合了大量民俗民風,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保留了原有的文化風貌,濃縮了當地人們的智慧,被納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花鼓戲作為一種以民間舞蹈形象為主的項目,加大對花鼓戲的保護,實現了對民族傳統舞蹈的保護。本文對花鼓戲的歷史嬗變進行簡要介紹,對花鼓戲的舞蹈藝術特色進行深入分析。
【關鍵詞】花鼓戲;歷史嬗變;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053-01
一、花鼓戲的歷史嬗變
花鼓戲藝術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明朝初期,是建立在淮北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藝術劇種,在我國的淮河以北地區廣為流傳。花鼓戲在最初的發展階段是以說唱為主,隨著歷史的發展,融入了較多的地方特色,逐漸嬗變為具有地域特色的劇種,對當地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當地人們一種重要的娛樂形式。
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花鼓戲吸收了民間的雜技藝術,例如“頂人”“四門八叉”等,將舞蹈作為花鼓戲的重要藝術表現形式。同時,花鼓戲也吸收了大量的花鼓燈舞蹈藝術,例如“大武場”“壓花場”等,后來受京劇、泗州戲的影響,逐漸減少了歌舞成分,逐漸向戲曲方面進行轉化。在民國時期,花鼓戲的發展進入到停滯狀態。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部門意識到保護民間藝術形式的重要性,加大了對花鼓戲的搶救工作,并且將其納入到傳統劇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1]
二、花鼓戲的舞蹈藝術特色
(一)花鼓戲的兩大舞蹈特色
第一,花鼓戲的發展建立在戲曲藝術的一般程式基礎上,對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創新。花鼓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充分吸收當地的民間藝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實現了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及創新。在花鼓藝術表演中,注重舞蹈動作,主要是運用舞蹈來表現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及生產耕作。花鼓戲從生活中取材,其創作理念既來源于生活,又展現出了較強的藝術特色,演員在表現過程中,舞蹈動作非常細致和逼真,展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能夠很快與觀眾達成共鳴。
第二,花鼓戲舞蹈在表現過程中,展現出了較強的喜劇性風格,演員通過生動的表演,將人物與劇情有機結合起來,展現出生活的本質特征,塑造了強烈的喜劇效果。花鼓戲的舞蹈表演以喜劇為主,在表演過程中,要時刻想辦法逗觀眾笑。要想達到這一目的,與演員深厚的生活積累有較大關系,將生活中的喜劇因素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展現演員高超的表演技能。花鼓戲憑借舞蹈藝術表現手法獲得了大眾的喜愛。[2]
(二)花鼓戲舞蹈的程式套路
1.旦角舞。旦角舞通常在壓花場中出現,該舞蹈方式主要包括四個元素。第一,步式。主要分為小碎步、大碎步、快碎步及慢碎步。第二,舞蹈程式。主要包括剪子股走、圓場走、擔水走、踮腳尖走等。第三,手式。主要包括單手及雙手兩種形式,需要運用手進行大搖擺,或者使用手巾進行,選擇哪種方法,應結合劇情決定。第四,壓。包括單壓和雙壓兩種,選擇何種形式與劇情發展有直接關系。
2.生角舞。生角舞又被稱為盤鼓。主要包括四個元素。第一,鼓點。有毛兒頭、三番子、鳳凰三點頭等。第二,套路選擇。有分腿跳、走圓場、前走后退、騎馬式等。第三,花鼓位置。花鼓位置要靈活使用,包括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將多種擊鼓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增加舞蹈動作的動感,通過對動作的不斷變換,將舞蹈展現在人們面前。
3.歌舞。歌舞又被稱為“四門八叉”“大舞場”。在表演時,將“叉”作為一個重要的舞蹈動作,是歌舞表演中的一大亮點,全體表演者上場,同臺獻藝,以翻筋頭為主,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場面熱烈。
4.特殊舞蹈藝術。主要包括“頑石磙”“頂碗燈”及“墊子功”等,其中,“頑石磙”是由老生來完成的,將頑石磙到自身的腹部,兩個旦角站在老生的雙膝上,在老生的胸部單足站立兩個花旦,五個人緊跟節奏一起揮動手中的綢子,演出場面熱烈,使觀眾嘆為觀止。[3]
花鼓戲是由舞蹈構成的,通過舞蹈表演展現出了花鼓戲的藝術特點,通過對肢體語言的運用,促進了舞蹈動作的創新及發展,展現出了較強的地域性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淮北一帶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
花鼓舞要想持續發展,需要結合當前的時代發展趨勢,加大對舞蹈動作的創新及優化,融入現代化的舞蹈動作,促進花鼓舞的持續發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羅莎.湖南花鼓戲演唱基礎對提高湘籍女歌唱家演唱能力的作用[J].藝海,2016,(12):7-8.
[2]李曼霞.我國傳統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和發展初探——以湖南花鼓戲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2):36-41.
[3]洪晨.21世紀以來花鼓戲研究綜述[J].戲劇之家,2015,(18):12-13.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JGY2016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