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紀念館中歷史題材繪畫創作與研究
鄧學華++高亞峰
【摘 要】本文通過對錢松喦革命歷史題材繪畫作品的深入分析,得出其在解放初期至20世紀60年代繪畫作品創作一般規律及其繪畫風格、特色。同時,對于《紅巖》《泰山頂上一青松》《長城起點老龍頭》等多幅革命歷史題材佳作進行了詳細研究,再次梳理了先生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精髓,也使得新金陵畫派中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特征和技法得到傳承與提升。
【關鍵詞 】革命歷史題材;新國畫;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配畫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3-0170-02
中國畫的美學特點之一便是時代與繪畫的有機結合。而在20世紀活躍于中國畫壇的藝術大師中,錢松喦的藝術創作軌跡對于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新金陵畫派”的創建者之一,先生形成了新國畫的創作風格,推陳出新,用革命歷史精神為魂,貫穿創作過程,構思獨到,畫風醇厚樸茂,內涵深厚。
一、革命題材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新中國成立后,革命題材的創作集大成者首推錢松喦先生。在他的畫作中,既表現出古代文人畫締造意境的種種可貴經驗,又勇于推陳,不斷出新,用勃勃向上和欣欣向榮的畫筆,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精神創作出一批批新時代畫卷。
(一)畫作《紅巖》。該作品是先生的一次大膽嘗試。在構想到創作的整個過程中,他將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遵循形式與內容相一致的原則。①1960年9月,他瞻仰革命紀念地紅巖村,進行實地寫生,在長沙整理寫生稿并初次創作一張“記錄稿”(曾在北京“山河新貌”會展中展出),畫中所吸取的素材是坡腳的大黃角樹、紀念館、繞館的芭蕉、館側的一株大樹和一株柏樹,還有禮堂和側屋。這些都是此畫取材于事實的根本。
這一題材,前后歷經兩年,期間數十次修改,最終把黃角樹割愛,擴大了紅色巖石的原有面積,使革命氣象豁然顯露。在創作中,畫家著重表現出了一個“紅”字。把原本種滿芭蕉的土坡改成赤色的巖石。全幅只用紅黑兩色構成。將紀念館的體積縮小,推得更高,使畫面有高山仰止的崇高感。館旁兩棵樹合成一株大柏樹,意味著堅毅的革命氣節。遠山在創作上壓低,讓古柏直穿天際,蔥郁茂盛之感躍然紙上。這樣的處理,在構圖、色彩、素材上的取舍都緊扣現實基礎,又發揮了浪漫主義的新國畫藝術特征(如圖1-1)。
圖1-1
(二)畫作《泰山頂上一青松》。用松柏來比喻精神的高潔,在幾千年來的漢文化中早已被人們所熟知。這么一個古老的題材,如何能創作出新的內容和形式感,先生在他的名作《泰山頂上一青松》中做出了充分詮釋。
一株郁郁蔥蔥的青松,像英雄一樣屹立在山頂。其下一株經霜的小樹,是先生在現實之外另加的,用來陪襯主樹和點明霜降的節氣。泰山一直以來就是高大堅固的象征,在此幅作品中,為凸顯泰山的高聳,把無數遠山壓在畫面的左下角,泰山越高越能體現青松飽受嚴霜烈風的考驗。金頂日出,是泰山的勝景,遠處的群山層巒疊嶂,披上了一層動人的朝暉,顯示出青松斗爭的勝利。整個畫面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主松的造型從現實而來,取材于泰山著名的古松——望人松,獨立山頭,與風霜斗爭,這是在泰山玉皇頂上看到的景象,用浪漫主義手法移植主景,充分表達了作品所要傳遞的堅貞不屈、浩氣長存的主題思想(如圖1-2)。
二、詩文底蘊畫圖中——詩配畫
眾所周知,畫是空間的再現,詩是時間的延續,在藝術的長河里,它們是最璀璨的兩顆明珠,互為光芒、相得益彰。畫上題詩將詩畫兩者結合,成為傳統中國繪畫的一大亮色。錢松喦先生淋漓盡致的畫作再配以自己創作的詩文,使作品顯示出整體的藝術底蘊與詩畫合體的魅力。
(一)畫作《長城起點老龍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后,錢老有了創作一幅以長城為主題的詩配畫的迫切愿望。在此之前,他先后創作了與長城有關的作品,如《古塞駝鈴》,配詩“擔登一笑快平生,皓首奮飛萬里行。北國風光怡老眼,雁門關外過清明。”《密云水庫》,配詩“白登河邊遍青苗,綠透云門山更嬌。萬里長城遮不住,梯田級及上蒼霄。”
1981年初冬,先生來到長城的制高點采集素材,老龍頭向南延伸到懸崖,高臨大海,向北是山崗殘垣,城根之處,堅硬如鐵,是傳統的灌漿建筑。這里是海陸要沖,高處豐碑鐫刻“天開海岳”四個大字,舉目四望,氣象萬千。壯麗的景色給了先生最強烈的創作靈感,從老龍頭的一角為特寫開始,用自東向西的角度,南繪海天,浩瀚無際,北寫天下第一關沉落腳底,再一路蜿蜒,城墻斷斷續續,最終一條巨龍般的長城飛舞直奔燕山,隨著峰巒高低,曲折西沒云中,使人無限神往。不可見的終點嘉峪關,含蓄存在于畫紙未盡之處。
通過這次創作實踐,先生深切感受到藝術的創作要借景生情,撥開事物平凡的外表,以藝術性表達思想性,通過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獲得較好的效果。畫上題詩可以將畫家的所思所想和畫作所要表達的意境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在《長城起點老龍頭》這幅作品中,先生創作新詩一首,揮灑在作品的最左邊:“山海關聯嘉峪關,老龍飛出怒潮間。長城萬里蜿蜒去,一磚一石肇此灣。”(如圖2-1)。
(二)社會主義豐收田——《常熟田》。先生曾說:“詩如畫,一個規律,兩種形式。形式上各有范疇,各有局限性。詩所不及畫能之,畫所不及詩能之。”千年歷史,萬里疆域,詩搖筆即來。而形與色只能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但畫又突破不了空間的束縛,只限于一個固定的角度,所以用畫配詩,相得益彰。
山在江蘇不突出,卻有平疇千里的水田。“田”是民之本,常熟縣的田年年熟,水稻豐產,“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先生根據毛主席的這句詩詞作為畫眼,以喜悅的筆調,勾勒出轟轟烈烈的廣袤場面。第一步,用透視的角度,畫出遠連天際的大片稻田。阡陌縱橫、成片方形的稻田規律而又自然,變化而又統一。由尚湖分出的河道蜿蜒曲折延伸至遠方,消失在地平線的云霧中,和天空連成一片。endprint
鳥瞰式的布局,不單單是咫尺千里,而是畫外有畫。河道與土地的配合,有虛有實,江南水鄉傳統交通工具舟楫的加入,使畫面感靜中有動。從高處俯瞰,高下、遠近、深淺、大小、詳簡,畫幅左下方用概括的手法畫一巨石,表示觀者所在的位置,山腳下有江南民居的白墻黑瓦沿尚湖而建,在湖泊的港汊之上由多座拱橋毗連著兩岸,逐步虛化。湖泊河流的空缺畫法既成為畫面的意象,又在構圖上起到了透氣的妙用。設色以石綠色調表達自然生命的原色,又以赭色暈染,與其相呼應。先生題詩畫上:“常熟縣境,平疇萬頃,歲歲豐收,常熟常熟,真乃名實相符。余登虞山,目極天際,田禾油油,一綠無邊,讓湖琴川,交織期間。美哉常熟,腴膏之區,常熟年年熟。”(如圖2-2)。
(三)畫作《黃山人字瀑》。黃山一直以來是歷代文人騷客的必游之地。黃山原名黟山,因山峰上的巖石呈青黑色,遠遠望去蒼黛一片。后由于傳說中軒轅黃帝曾經在此修煉,故更名為黃山。黃山的景觀有“四絕三瀑”之說,“四絕”為奇松、怪石、云海、溫泉;“三瀑”為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②其中人字瀑古時名為“飛雨來”,形似“人”字而得名。又因背后就是高聳入云的天都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天都瀑布”。先生就曾經在1961年用心繪制過以人字瀑為主題的畫作。
畫面中左上方是一片淡淡的群山,上有一源二流的人字瀑,飛流直下,氣勢磅礴。右下角各種植被、大樹林立,仿古的建筑依山而建,瀑布的下方匯成小河,蜿蜒而下。一架石橋飛架而上,玲瓏有致。淡黛色的群山,銀白色的兩條巨龍,形態各異的樹種,深紅、淺綠、嫩黃、蒼翠,點綴其間。畫面右上角有自題詩:“雙瀑飛人字,小橋鎖玉龍。探源登木末,一覽豁心胸。”可見先生在創作的過程中,心中有丘壑,畫中有意境,而畫之未完處則在自題詩中娓娓道來。所謂詩畫一體,此為典范之作(如圖2-3)。
圖2-3
三、結語
優秀的畫家永遠屬于他生活的時代,而他的作品則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錢松喦先生在革命歷史題材的畫作中開辟一代新風,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創作了一個又一個膾炙人口的佳作。用穩實而善變的畫風,一掃舊時代國畫中荒寒、孤獨之氣,煥發出勃勃向上、欣欣向榮的面貌,以革命的、歷史的眼光去再現一個偉大時代的方方面面。在畫作中結合詩文,使畫面的主題得以升華,讓作品洋溢著濃濃的詩情畫意,把革命歷史題材的畫作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形成獨特的個人國畫風格,成為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
注釋:
①龐國達.圖畫江山寫新意[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5):143-144.
②王暉.山志體例章法的繼承與創新[J].中國地方志,2008,(02):20-25.
參考文獻:
[1]錢松喦.頑石樓畫語[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2]徐改.中國名畫家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錢松喦,錢心梅.硯邊點滴[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鄧學華(1977-),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講師,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書畫研究。
第二作者:高亞峰(1970-),男,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碩士,講師,全國百名優秀室內建筑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書畫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近現代書畫家錢松喦書畫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SJD3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