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和諧校園
孫伊婷
蘇州評彈自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余年來,在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懷扶持和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的直接領導下,良好的社會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基層一線的評彈人才培養、藝術創作,激發了演出熱情。
一、評彈“非遺”專業院校教育之人才培養模式綜述
在現當代,對包括評彈“非遺”在內的所有傳統表演藝術而言,專業院校教育都是其人才培養的主流模式。較之“傳幫帶”、口傳心授的傳統師徒傳承,規范化的專業院校教育無疑能在很大程度上取長補短,也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使得古老而優秀的評彈藝術能夠在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全球大文化競爭與交融格局中長期立于不敗之地。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陳云同志從藝術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對評彈的人才培養和藝術傳承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曾經對當時蘇州市委及分管文化工作的領導說了這么一段話,大體意思是“評彈界應該辦一所屬于自己的專門學校,培養新一代的評彈接班人。師資上要打破各評彈表演團體的界限,學生可以招收一些初中畢業生,進校后除了評彈藝術技能的培養外,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養,學政治、學文化,更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社會的需要”。1960年,陳云同志在與當時上海市人民評彈團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有言:“要打破團(隊、組)之間的界限,把培養人才看作是黨的事業。其他藝術界有專門的藝校,評彈界也應該有自己的學校。”(摘自《陳云同志關于評彈的談話和通信》)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州評彈學校(以下簡稱“評?!保┯?962年正式創辦建立。從那時起,評校在構建學?;編熧Y力量的基礎上,邀請了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強大的評彈名家團隊,共同承擔起繁重而艱辛的教學任務。
院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可形成較大的規模效應。從1962年評校建校至1966年“文革”停辦,在此期間,自評校畢業的學生共84人,加之歷次培訓班總人數為104人;至“文革”中后期,鑒于評校已停辦多年,1973年蘇州市評彈團招收了18名學員,采取市文藝訓練班(多專業)集中培養模式,兩年后學員正式進團見習。至1980年,評校復校后首批招生71人,較之前的招生數有了明顯增加;另一次規模較大的招生是1995級時,共招生近100人。從評校建校至今,畢業生總數約為1350人,若包括幾次較大規模的培訓班、講習班等學員數量,則總共近1600人。這一數字就評彈表演專業而言,已蔚為可觀。
半個多世紀以來,評校培養了眾多表演、創作、教學、傳媒、管理、經營等專業人才以及與評彈藝術相關的公共文化服務從業者。評彈事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在之前較長時期內傳統戲曲曲藝普遍不甚景氣的情況下,還能如此受到新老聽眾的青睞,比其他曲藝樣式相對興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蘇州評彈學校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對于江浙滬地區整個評彈“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而言,專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目前,江浙滬地區評彈專業表演團體超過95%的演員都是評校的畢業生,而他們正是當今評彈界的中堅力量。因此,評彈人才的院校教育培養模式值得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今后應繼續加強研究和探討,有效推進評彈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除此以外,在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評彈班的學院派培養模式,上海、蘇州、常熟等地區評彈表演團體舉辦的學館培養模式,江浙滬評彈界階段性聯合集訓的進修培養模式等,都是專業人才培養很好的補充形式。
二、評彈“非遺”完善市場構建之人才礪煉模式探究
古今中外,任何藝術門類的發源發展與興盛繁榮都離不開市場需求,受眾市場的大小是決定一門藝術盛衰至關重要乃至最為核心的因素。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對蘇州評彈的關心重視和財政扶持有目共睹。社會上層及高知群體的注意力也開始向傳統文化回歸,學術界的有識之士更多地從人文關懷的層面去審視和關注蘇州評彈。這些都是對評彈長遠發展有利的條件和積極的現象。評彈當今的現狀,是由學校、團體、書場、演員、受眾、市場等一系列因素構成的一條環環相扣、關乎生存與發展的生態鏈,其中“市場”可謂核心環節。而當前的這條生態鏈并非自然形成,包含了太多的人為因素。因此,業界內外應當正視現實,齊心協力,努力營造和構建一條盡可能自然和諧的評彈生態鏈,最大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一定階段內盡力去解決一些具體微觀的實際問題,無疑也是有益長遠的。
一方面,評彈的藝術傳承和市場受眾之間的關系,較之同為“非遺”項目的昆曲要緊密得多。評彈、昆曲在藝術特質、表現形式、審美理念、市場受眾等諸多方面大相徑庭。評彈作為一門傳統說唱藝術,相對缺少固定表演程式的承載,其藝術內涵的理解、藝術感覺的領悟和表演技巧的運用發揮,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表演方式上太多的靈活性及其藝術積累的潛在性,都會給藝術傳承的雙方帶來更大的難度和更多的不確定性。當前,江浙滬有關政府部門為弘揚傳統文化,扶持評彈藝術,落實相關文化實事工程項目,主導創辦了許多公益性的社區書場,為體制內外的演員提供了廣闊而寶貴的演出陣地,保障了演員演出的經濟收入,有效穩定了蘇州評彈的演員隊伍。若缺少了政府的宏觀主導,以及蘇州評彈“團、校、場、館、節”五位一體布局,那么,包括學校新遷、團體建設、書目創作、人才培養、藝術傳承、書場普及、陣地保護等一系列工作,都將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社區書場的過度興辦對評彈藝術的健康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由于社區書場采取的是“包銀制”公益管理模式,致使更多的演員們在演出過程中全無壓力,每天的演出似乎變成了簡單的重復勞動,演出水平得不到更好的提升,甚至還會造成藝術感覺的日漸麻木。加之長篇書目題材的相對陳舊,更是嚴重阻礙了評彈市場的優化和開發。正因為長篇演員近距離“敵檔”性質打擂書場的稀缺,以及上下檔演員同臺“越做”的花色書場的消失,才使得當今評彈演員之間缺乏應有的正面競爭和必要的藝術觀摩,從而越來越遠離藝術的礪煉和市場的摔打,這正是當前評彈藝術傳承最為棘手的難題。因此,基于這樣的市場環境,各專業團體需要從內部機制上構建平臺,定期聘請名家導師,舉辦各種進修、個人專場、節慶比賽,并“牽線搭橋”促成師徒相授,傳承薪火,竭盡全力地去培養當下評彈藝術的接班人。
總而言之,筆者以為,在繼續鼓勵積極創辦社區書場的同時,要科學合理地布局并加強管理,更要以科學發展的理念來規劃、恢復和構建一部分經營性書場,以此為試點,堅持探索經營性的曲藝文化產業道路,按照不同的演員和不同的演出水準適當拉開差價,同時由政府根據觀眾上座率的高低再給予相應補貼等辦法扶持。這樣,既保留了經營性書場的票房機制,又激活了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演員與書場彼此間才能真正形成一種體制內外協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市場運營機制。與此同時,面對當今“互聯網+”的嶄新時代,要發展好評彈藝術,我們還必須遵循其內在的藝術規律和外在的市場規律,一如既往堅持“傳統藝術走進校園”方針,瞄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學”新亮點,依靠現代新媒體傳播手段,根據所面對的不同階層、不同對象和不同環境,來調整藝術理念、表現手段和舞臺呈現。只有能夠持續擁有老、中、青三代受眾,蘇州評彈才會綿延不絕、代代相傳;也只有這樣,關于傳統藝術的傳承、青年人才的培養、書目題材的創新、演出質量的提升和市場份額的占有等一系列環節才能順暢連結,才能從根本上切實有效地踐行陳云同志“出人出書走正路”重要指示,才能體現出符合當今時代精神的蘇州評彈藝術的科學發展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