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研究
汪瀅
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科技文明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拓寬了信息傳播的途徑和方式,也不斷地拓展視覺傳達設計的外延,創新了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的表現手段和思維方式,和突破了設計觀念和視覺語言的局限,為設計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創作空間,對科技產業與文化的發展、對精神文明進步、人們的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物質文明的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創新發展;視覺傳達設計;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7-0172-01
一、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概念
視覺傳達藝術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指的是通過可視形式的主動的傳播行為通過特定的媒介傳播特定事物。很多的視覺傳達設計都是依靠的是視覺,而且是通過平面設計、排版、繪畫、插畫、色彩、標識及電子設備等二度空間的影像表現出來。視覺傳達設計就是通過設計出的現象來進行說服教育觀眾。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視覺傳達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視對視覺傳達的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要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視覺傳達設計,通過設計理念、設計語言、設計技術方法、設計形態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來不斷地提高視覺傳達設計,使之不斷豐富視覺傳達作品的內容,進而更充分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①。
二、視覺傳達設計理念的創新與發展
創新的設計理念是創新視覺傳達設計的靈魂。設計理念的創新就是在傳統的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設計,是對原來的設計作品的一種再設計再加工的創新過程,是作品設計的創新和延伸,這種創新的理念的產生不但需要對原來的產品的內涵和精髓有深刻的理解。
三、視覺傳達設計語言的創新與發展
現代的視覺傳達設計語言并不是指傳統意義上的設計語言,而是一種全新的語言,指的是一種全方位、綜合性的、全新的文化現象,是一種社會文化的進步的表達,所呈現出的內涵遠遠地超過了藝術作品設計的本身,包括了圖像、文字、色彩、光等,而且在表現形式上也需要不斷地創新,可以通過排列組合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平面呈現的方式,通過視覺的先后、強弱、方向、心理的暗示等的變化和運動來表達視覺作品所要傳達的情感、內涵,并通過相對符號化、簡約化的形式來滿足人們對視覺傳達的作品的精神文化的滿足,審美情趣的滿足、文化價值的滿足,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們對傳媒作品的需求層次的增多,就需要設計師不斷地通過視覺傳達設計語言的創新和發展來提高作品表達的豐富內涵,提高作品的新穎獨特、從而構建視覺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涵的效果。
四、視覺傳達設計技術方法的創新與發展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新媒體時代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時代各種文化信息渠道的增多給人們提供了更多地了解文化,學習文化的途徑,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了新媒體下的視覺傳達設計的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視覺傳達的設計技術方法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因此在設計中大膽運用技法、工具、材料等的創新來加加快設計技術方法的創新和發展。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各種新技術新方法的出現,要不斷地豐富和創新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就必須要不斷創新和發展視覺傳達的設計技術方法,使設計作品的表達方法更加豐富和人性化,提高視覺傳達作品的質量②。
五、視覺傳達設計形態的創新與發展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時代和網絡時代的迅猛發展,視覺傳達的設計師的設計方式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很多電腦都有了相關的設計程序和軟件,這就打破了過程在設計傳統的視覺傳達作品時的形態單一模式,而且隨著電腦軟件功能的升級,很多的視覺傳達的形態已經由過去的平面化發展為立體化,從二維呈現發展為三維立體呈現,并且靜態慢慢向動態轉移,逐漸地形成了動態立體影像,這也就打破了過去傳統的設計形態和表達方式,使視覺設計更加數字化、科技化,同時不斷創新發展的視覺傳達設計形態更加滿足了人們的多元化的視覺的審美需求,同時多元化的視覺傳達設計形態也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特別是立體三維的展示形態很夠更加真實形象地呈現所要表達的情境。
六、視覺傳達設計媒介的創新與發展
視覺傳達設計必須要通過傳播媒介來使人們獲得相關的信息,媒介是視覺信息傳播的途徑,也是信息傳播的載體,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更多的傳播媒介形式的產生,要求我們在視覺的傳達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大膽嘗試,不但創新新的傳播媒介對視覺傳達設,使視覺傳達新媒介成為一種傳達的新常態,整合視覺傳達新媒介將成為一種常態。
例如,在世博會上、博鰲會上,視覺傳達就是通過360度全息成像、多點觸摸、投影系統等多種傳播媒介向大家展示和宣傳大會的精神,使會議精神能夠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準確地傳達,從而提高視覺傳達的效果③。
注釋:
①李龍.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03(09):3.
②高國元,張景生,洪智鳳.隱性知識及其在網絡教育中的傳遞[J].電化教育研究,2008(03):45-49.
③劉燕楠.教育空間的嬗變—賽博空間賦予教育經驗的另一種可能[J].電化教育研究,2008(05):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