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一帶一路 戰略背景下西部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 論壇
吳玄皓 商麗蓉 白茹 陳宇博 鄒馨儀
【摘 要】在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民族文化受到猛烈沖擊,少數弱勢文化瀕臨消亡,保護、傳承、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潮流。在“互聯網+”背景下研究達斡爾族“非遺”傳承與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達斡爾;非遺;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227-01
一、建立檔案式保護,推廣雙軌聯網儲存制
(一)將達斡爾族“非遺”檔案保護主體多元化。傳統上對少數民族“非遺”的檔案保護往往由政府、博物館承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少數民族“非遺”的沖擊越發加大,而這些單一的主體顯然無法適應保護的需求。達斡爾族“非遺”文化“檔案式保護”的主體可以向商業性保護主體過渡,形成包括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公司、各種研究團體、政府文化機構和民間個人等在內的保護管理體系。其中公司可充分利用市場運營的模式,結合達斡爾族“非遺”的內容,形成動態的商業性檔案保護模式。每一件以達斡爾族“非遺”文化為內容的商品、廣告、標識等都是一個檔案,這種流動式的檔案保護不但有利于文化自身的保護,更有利于擴大對達斡爾族“非遺”的社會關注度。
(二)推廣雙線聯網儲存制。首先,重視達斡爾族檔案館的保護與完善,保留傳統的達斡爾族“非遺”活動中的照片資料、道具、影音錄像、傳承人檔案資料、“非遺”項目文本等。其次,借助網絡等新媒體的形式,將傳統的達斡爾族“非遺”檔案實物輸入電腦,建立相關網站、APP、等網絡檔案數據庫,對達斡爾族“非遺”資源進行分類、記錄、保存和推廣。形成線下實物檔案保護,線上網絡動態檔案推廣的雙線聯網儲存制。此外,傳統的“非遺”傳承人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宣傳、儲存,起到獨特的保護作用。
(三)加強檔案的立法保護。在我國,許多集體創造的“非遺”資源和“非遺”傳承人對傳統“非遺”檔案的資源共享,由于所有權關系不明確,傳承者本身得不到應有的利益,不利于“非遺”的傳承。而隨著傳承主體的多元化,尤其是在強調商業性主體的傳承作用的背景下,許多動態的、傳統的、生產性的“非遺”檔案資源的出現,對尚未完善的“非遺”檔案法律是個嚴峻的考驗。為此應加強檔案的立法保護,保護傳承者的利益,促進“非遺”檔案的保護與推廣。
二、構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
(一)實現達斡爾族“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在為達斡爾族和其他民族的“非遺”提供法律保護而進行立法時,應以“確保少數民族‘非遺的生命力,包括遺產各個方面的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傳承和振興。”為原則,重點針對少數民族的“非遺”進行立法,實現達斡爾族和其他黑龍江省內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遵循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應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加強對達斡爾族“非遺”保護工作的領導,并且將其納入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中。此外,應結合私法保護,確定達斡爾族“非遺”傳承人的利益,對其傳承的“非遺”文化作品給予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的保護,維護其合法利益。在構建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遺”保護的法律制度體系時,應遵循保護為主、合理開發的原則,不過分追求商業價值,不以產業化開發代替保護。
三、加強非遺保護基礎建設
(一)加強資金和人才投入。借助當地政府的資源管理優勢,收集并整理“非遺”文字、圖片、影音資料,建立“非遺”檔案室、檔案館、博物館,為達斡爾“非遺”的保護提供物質基礎。政府在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加強“非遺”網絡基礎建設。建立黑龍江省達斡爾族“非遺”數字化分類體系。達斡爾族“非遺”多種多樣,對其數字化既要遵循普適性的保護原則與方法,又要采取因類而宜,適合各自特點的方法與措施。基于達斡爾族“非遺”的傳統性、活態性和整體性,在對其知識特征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從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美學、心理學等多重角度探索其知識的構成要素,提取知識特征并對其總結歸納。利用數字化技術對“非遺”資源進行學術分類、信息化存儲,以便科學建立“非遺”資料性的符號庫和素材數據庫。
四、建立“非遺”傳承人個人工作室
(一)增強傳承人新媒體理念,提供傳承人網絡培養方案。黑龍江省達斡爾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整個達斡爾“非遺”傳承的基礎。提高“非遺”傳承人素質,使其能適應時代要求,做到主動傳承、多方位傳承、優質傳承。
(二)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傳承人網絡個人工作室。以烏欽為例,烏欽傳承人可以開通微博、官網,利用網絡平臺上傳烏欽的視頻、圖片進行宣傳,并組建專業的團隊對產品進行包裝、宣傳,為烏欽的傳承與保護贏得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