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教學民族民間舞蹈呼吸方法的分類
侯爵
【摘 要】民間舞蹈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教學探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民間舞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只有對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才能適應發展趨勢,增強民間舞蹈的藝術魅力。本文將對教學改革策略進行重點論述。
【關鍵詞】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0-0177-02
民間舞蹈課堂教學兼具教育與藝術兩種特征,伴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為增添民間舞蹈的藝術魅力,高職院校應加大力度對民間舞蹈教學進行改革,不僅對課程教材進行改革,同時還需要加強實踐課程的教學,只有如此才能有力地實現民間舞蹈的課堂教學改革。
一、民間舞蹈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
自民間舞蹈課程創建至今,其形成了一些較為系統的課程教材,然而課程教材只適用于高等院校舞蹈專業的學生,而并非適用高職院校的專業學生。因此為改變上述現象,教育部必須依據高職院校的實際特點編寫相應的課程教材,以此來凸顯高職院校民間舞蹈教學體系特點,增強專業學生的水平與技能。為有效地實現上述目標,則應按照如下方式進行:
第一,設置具有精煉性的專業課程。高職院校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時,可選取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對其舞蹈動作進行分解練習,以此來掌握動作規律,之后將舞蹈動作進行整合,以掌握民間舞蹈的獨特韻味。通過上述方式,學生汲取其中典型的理論內容,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民間舞蹈課程的總體性,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舞蹈能力。
第二,課程設置應具有邏輯性與協調性。所謂的課程邏輯性即是指民間舞蹈課程的設置應由簡入難,從對動作的分解發展為對動作的組合。就目前的教學大綱而言,民間舞蹈的課程設置為由少數民族舞蹈學習向漢族舞蹈學習方向發展,此設置方式并未具有較好的協調性,主要原因在于二者并未具有可比性,同時學生還會對其中的某些動作混淆,進而產生誤導。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必須加強協調性。
二、提升民間舞蹈課堂教學改革的策略
在高職院校的民間舞蹈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被傳承至今,然而此種方式極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的發揮。因此必須對高職院校的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進行改革。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高職院校的民間舞蹈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具備新型的教學理念,利用不同的樣式對民間舞蹈進行教學。在授課前,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不同特點,來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情感共鳴,進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進行民間舞蹈授課中,教師應著重講述民間舞蹈煥發出的藝術魅力,以此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對學生形成一定的感染力。例如當學習苗族舞蹈時,教師可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如取材自《跋山涉水》中的《木鼓舞》,主要表達出苗族群眾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此時教師可事先將此種精神對學生進行講述,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興趣。隨后教師可對該舞蹈的動作進行分解,重點講述一些具有特色的舞蹈動作,并尋找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有效地掌握動作要領,進而全面掌握課程內容。對于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之所以并未對民間舞教學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重要原因在于教師并未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因此教師應充滿教學熱情,既要傳授正確的民間舞蹈姿勢,同時還必須具有良好的耐性,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時刻給予關注,以轉變其被動學習的心理狀態,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提升舞蹈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教學。信息技術在當下已獲得較快的發展,為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應加大力度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不僅可有效地改變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所產生的弊端,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舞蹈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與道具進行表演,在高職院校的民間舞蹈教學課堂中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具有如下優勢:首先,不同民族的舞蹈以及分解動作可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獲得更多模仿練習機會,有效地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其次,利用多媒體設備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掌握民間舞蹈特色。然而,即便是掌握了某些舞蹈動作,在實際的表演中卻始終無法表現出民間舞蹈應有的特色,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并未對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進行全面了解。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進行演示。例如在學習蒙古族舞蹈時,教師可事先在網絡中查找相應的蒙古族風情以及摔跤、騎馬等視頻,在課堂中進行播放,使學生了解蒙古民族的豪放的特點,進而將此種特點應用于舞蹈中,以全面展現出蒙古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再例如學習傣族舞蹈時,教師可查找一些關于傣族的風情視頻與孔雀舞蹈視頻,并進行簡單的講述,以使學生全面掌握傣族舞蹈特色,進而在日常的學習中將傣族舞蹈的特點淋漓盡致地展現。
(三)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優化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高職院校也應對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即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同時學校不可按照年級高低進行劃分,而應依據學生舞蹈能力的高低來劃分成初、中、高三個級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在進行教學時,不僅需要傳授學生舞蹈技能,同時還需要傳授學生思考舞蹈與觀賞舞蹈技能,以此來提升其綜合舞蹈素質。為此,教師可按照如下方式進行:首先,組織所有等級的學生進行觀摩學習并觀看相應的民間舞蹈視頻,以此來提升對民間舞蹈教學的認同感。其次,定期開展民間舞蹈知識講座,并向學生發放民間舞蹈知識讀物,例如雜志與報刊等,以此來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最后,舉辦民間舞蹈表演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舞蹈表演水平與實踐經驗,為日后的課程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學生素質。傳統的考核方式只是單純地關注學生的期末成績,因而當臨近期末時,學生之間便會突擊進行民間舞蹈動作的練習,以確保考核的順利通過。基于此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舞蹈動作,而并非真正掌握其內涵。因此學校必須對考核方式進行改變,即不僅需要期末的統一考核,教師還應關注對學生平時的考核,加強其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只有如此才能作出公正的評價。例如當期末需要對藏族舞蹈《高原紅》進行考核時,教師不僅需要對其中的特色舞蹈動作與該舞蹈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日常學習中學生的表現觀察,只有將二者綜合于一體,才能對學生進行客觀正確的考核評價。
(五)加強團隊合作。合作精神是當代學生必備的特質,對于民間舞蹈的課堂教學而言,更是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高職院校若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舞蹈能力,則必須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時,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教師講解完畢后小組開始進行練習,小組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對能力較弱者提供有效的幫助,以提升其接受能力,進而為整個小組贏得榮譽。通過此種方式不僅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同時更增強了學生的舞蹈能力,實現了雙方面的進步。
三、結束語
民間舞蹈具有豐富的藝術魅力,作為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對于高職院校而言,若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舞蹈能力,則必須對民間舞蹈的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只有如此才能有力地實現上述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忠華.關于高職院校舞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9):111-112.
[2]宋曉敏.對高職院校民間舞蹈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11):165.
[3]劉小榆.高職院校舞蹈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成才之路,2013(17):87.
[4]李涵.高職院校舞蹈教學改革方案淺議[J].才智,2014(20):42.
[5]于磊.高職院校舞蹈教學的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16(22):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