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觀察中去考慮書法的繼承和創新發展的問題
宋琰
摘 要:鄧石如對隸書的繼承發展是清代碑學書法繁榮的重要標志,他在全面繼承東漢八分書的基礎上,通過對篆書、行書、楷書的借鑒利用,在用筆、結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創新成果,為后世在書法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學習范本,更為后人的創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隸書;繼承;借鑒;自覺
中圖分類號:I561.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64-02
一、前言
鄧石如(1743—1805年),清代書法家、篆刻家,鄧派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工四體書,尤長于篆、隸。對清以后篆隸的發展影響巨大,為清代碑學書法發展的巨匠。
隸書者,篆之捷也。其由篆書發展而來,脫胎于戰國古隸,成熟于東漢八分。經漫長的“隸變”過程,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東漢以后到清初的1500年間,由于魏晉楷書的發展,及行草書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促使書法由實用向自覺的藝術追求上發展。中間出現了二王、顏真卿、宋四家、董趙、王鐸等大師,以及書法史上東漢、魏晉、盛唐三個時代高峰。而隸書藝術始終沒有突破東漢八分書的巔峰地位,直到清代以王鐸為代表的一些書家沖破館閣體及晚明糜弱書風的束縛,掀起書法史上第四個高峰時,這個局面才被打破。而鄧石如正是這第四個高峰中繼鄭簠、金農后率先打破隸書在東漢以來1500余年沉寂、并對以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成就,影響也最為深遠的一個。他晚年創作的隸書作品,無論從形質到神采,都達到了東漢以后各時期隸書所達不到的水平,且于漢隸之外別開生面。清代書法家趙之謙曾說:“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書以隸書為第一”。
二、鄧石如隸書的特點
鄧石如隸書在繼承東漢隸書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正是這些別開生面的發展使其隸書引領清代篆、隸書乃至清代碑學書法的發展。其有如下特點。
(一)對東漢八分書的全面繼承
鄧石如的隸書深入全面的繼承了東漢八分書尤其是漢碑的精華?!恫苋返男沱悾稄堖w碑》的古拙,《衡方碑》的醇厚,《石門頌》的放肆,《夏承碑》的奇瑰,無不兼而有之。各碑的特點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藝術表現元素豐富而不沖突,多元而又統一,非是對漢碑有深入的研究學習而不能有如此境界。
(二)對篆書藝術元素的利用
由于鄧石如篆書造詣很深,所以在他的隸書作品中,我們時刻都可以看到篆書的影響。
其一,是對秦代篆書結體方式的借鑒,從中吸取了修長、縱向的體態,改變了隸書橫向取勢的特點,賦予了隸書全新的面貌。這在清代隸書創作中,是一項創舉??v觀東漢隸書,通篇橫向取勢,豎向的字只占很小一部分。這是由于當時的書寫材料主要為竹木簡,取橫向字一是“因地制宜”的審美選擇,二是可提高每片簡的容納量。東漢諸碑完全繼承了這一特點。而鄧石如的隸書,尤其是其晚年作品,卻正好與之相反,縱向取勢的字占了大多數,這無疑是受到秦代李斯小篆的影響,而進行的一種新的審美追求。同時,鄧在以豎向字代替橫向字的同時并未妨礙因字賦形的原則,許多左右結構或體態扁寬的字,仍然順其自然的采用了橫向取勢的方法,而且更為夸張,給人以更加突出的參差錯落之美,絕無拘于成法之嫌。
其二,在用筆方面,鄧石如采用了他在篆書創作中形成的逆鋒鋪毫的筆法特點,以篆書筆法入隸。以篆作隸則隸古,因而其隸書古茂渾樸,遒勁多姿。在其晚年隸書作品中,以篆入隸的特點更加明顯,在小篆筆法入隸的繼承上,又更加大膽的糅進了古籀金文的筆法,使其隸書點畫更加雄渾古拙。這一用筆方法上的創新對清代隸書乃至今人隸書創作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其三,是對篆書偏旁或結體的直接采用。這無疑是其以篆入隸思想的又一體現,也是其對高古雄渾書風追求的必然選擇。在“隸變”的過程中,早期隸書中含有大量篆書元素,但那是文字演變的痕跡。在鄧石如作品中卻成為主動的藝術追求,這也為后人進行藝術創作提供了一條寶貴的思路和方法。
(三)對行、楷書的借鑒
為了在東漢隸書端莊勻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鄧石如把生動活潑的行、楷書特點吸收了進來。在“疏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指導思想下,他將隸書寫得緊密,有北魏書風的特點;用筆中又加入生動活潑的行草筆意,使原本靜態的隸書充滿了險絕和動感,使隸書具備了更多的動態書法的意味。這些特點也使其隸書較以往的隸書具有了更強的抒情性,這一點在講究抒發情感、張揚個性的當代更具有借鑒作用。
這三個特點是鄧石如窮其一生的精力得到的,他不但在臨碑讀帖上下了極大的功夫,而且走遍名山大川,尋碑訪碣,以造化為師。再加上他大膽的探索精神,才最終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三、對書法發展創新的啟發
鄧石如不僅留下大量精彩的隸書作品供后人學習,其書法發展創新之路也給人以更大的啟發:
一是不奢談創新。書法藝術的“新”絕不是在書齋里冥思苦想、突然觸發靈感生出來的,而是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滋養而成長的。在鄧石如傳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他最早的隸書作品是載于《中國書法全集》第67卷(鄧石如卷)中的《司馬溫公居家雜儀書冊》,這是他在1786年44歲時的作品。在此之前的,集中未收錄,年譜中也未見,可見即使有也不會多,且水平也不會超過此冊。這本書冊可以基本代表其50歲之前的水平。較之60歲以后的晚年作品,線條仍欠老到,結字變化也略顯生硬。而其在1792年50歲后所作的《與友人畢秋汛和黃鶴樓詩》也仍未達到后期的成熟。從這里可以看到,創新是一個艱苦的由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對任何一個書家我們都只能在較長的時間里作跨數年的比較才能發現令人吃驚的變化。因此,作為今天書法家來說,大可不比追求年年拿出求新求變之作,只要艱苦的耕耘,必然會得到豐收之果。
二是創出自己的風格還必須有一定的自覺的藝術追求目標。如上述鄧書的三個特點,絕不是鄧氏在數十年的埋頭苦修中無意識取得的。除了第一點所述其融諸漢碑于一爐,有可能是經過長期臨寫,在自然中形成的以外,其他兩個特點都只能是他不斷的為自己設定了主觀的藝術追求,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而形成的。這種藝術追求是他在長期的實踐中意識到的某些風格和特點,恰是自己所不具備或是吸引了自己的,是自己所應該吸取的營養品。有了這種自覺的認識和長期主觀努力的追求,才能體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獨創的的風格。這就是主觀能動性在學書中的作用。
三是在積累技巧的同時,不能忽視探求書外之功。要從學識的修養中、自然的造化中求得高雅的氣質和內涵。鄧石如的一生,除了臨池之外就是讀書和游歷。古人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是鄧石如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
四是敢于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有了自己的風格,也能被世人接受,還必須經過歷史的檢驗,只有被歷史承認,才能算是完成的創新過程。鄧石如在清代書壇雖受諸多名家贊揚,但也不乏批評者。當時壟斷書壇的翁方綱就說他的書法“不合六書之旨”,是“破壞古法” ,而鄧石如則堅定的堅持著自己的創新之路。在歷史這把絕對的標尺之前,經過了200余年大浪淘沙的洗禮,鄧石如終于得到了歷史應有的評價,鄧氏最終完成了他在隸書發展上做出偉大貢獻的全過程。
四、結語
書法的繼承與創新,繼承永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創新只能寓于繼承之中。即使是自己設定的追求目標,也只能來源于傳統之流,恰是真正意義的創新,絕不是來自苦思冥想的主觀臆斷。離開了繼承,永遠也不會有能夠被歷史所承認、能夠納入書史之流的真正意義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