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詩歌激情碰撞 一帶一路詩人對話機遇下的三角梅
孫培華
【摘 要】“一帶一路”國家戰略背景下,海洋發展逐漸走向深藍,海洋經濟紐帶讓我們的視角投向大海、投向未來。海洋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對海洋的敬畏、探求和征服精神,既是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深刻體現,也對當代人們的海洋觀念有深刻的啟迪,它提示今人,在對海洋進行探求和征服的同時,要充滿敬畏之情,而且敬畏是基礎,是前提條件。
【關鍵詞】一帶一路;海洋;詩歌;意象;意義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234-01
海洋作為地球最大的資源寶庫和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戰略地位日益凸顯。但目前開發和利用海洋的能力還不強,經濟與文化具有共同發展、共同促進的律動性。
古代海洋詩歌是海洋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海洋詩歌的研究對促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透過海洋詩歌所蘊含的傳統思想,我們發現它對現代生活、對人與海洋的關系有著重要的啟迪,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的敬畏、探索以及征服三方面。
一、對海的敬畏
海洋詩歌中體現出古人對海的敬畏之情,這種敬畏不僅是對驚濤駭浪的恐懼,而且還蘊含著更深刻的哲理。海上風濤變幻莫測,對往來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脅,海塘崩塌、海潮侵襲等自然災害也使人們感到畏懼。但人們對海洋不僅懼怕,還有“敬”的情愫蘊含其間,因為古代哲學思想崇尚水德,認為水具有一種至高無上的道德內涵。
道家思想崇尚水之德,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則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認為江海之所以能納百川,是因為其“善下之”,水的特性也可以作為人的美德的象征,如水的“善下”,象征人的謙虛、禮賢下士,水的深不可測象征人的深邃淵博。
不僅海水的浩瀚博大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海洋中的生物也同樣讓人感到神秘莫測,如筆記小說中認為海洋中“有巨魚大蛟,莫測其形也,吐氣則八級皆暗,振鬐則五岳波蕩。”①“巨魚大蛟”有震天撼海的力量,因而被人們認為是海神的一種化身。文人創作步虛,表現的是對神仙道化的向往之情,表達對海神的敬畏之情,或是托物言志,以陸游為代表的詩人有著深厚的道教家學淵源,他們關注養生,在其詩中往往透露著對神仙道化的向往,氣勢開闊、收放自如、洋洋灑灑,具有浪漫主義情懷。
二、對海的探求
人們對海的探求是人類智慧和勇敢的體現,在人類認識海洋的過程中,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一直深深植根在人類的心靈中,使人類面對海洋不再茫然失措,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的心態來對待挑戰和困惑。
浩瀚的海洋充滿了神奇的魅力,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探求永無止境。“作為一個浩瀚而無休止運動著的巨大水體,海洋與陸地有著不同的本質屬性,這主要是指海洋所特有的物理、化學及其變幻莫測、難以駕馭的自然屬性。”②海洋的自然屬性吸引著人們探求的目光,許多古籍中記載了人們對海洋充滿好奇的思想。《莊子·秋水》載:“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可見,海洋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引發了人類探索的欲望;《南海》“傾騰界漢沃諸蠻,立望何如畫此看。” ③這首詩首句先寫南海翻滾著把中原和南方分開,南方蠻人以此為生,也說明作者身處中原以外的蠻荒地帶。總之,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探求促進了對海洋的了解和熟知,這片無際的神奇水域愈來愈激發起人類的好奇心,逐漸走向深藍去發現更加新奇的世界,去探究海洋的秘密。
三、對海的征服
人們對海洋進行積極探索,逐步積累了對海洋的認識,表現出了征服海洋的信心和力量。這種征服海洋的精神是人類強大內心世界的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不僅逐漸認識了海洋,也能夠適當利用海洋。
蘇軾的《文登蓬萊閣下石壁千丈為海浪所戰時有碎裂淘》,“蓬萊海上峰,玉立色不改。孤根捍滔天,云骨有破碎。”這首詩是蘇軾有感于蓬萊閣下為海浪沖擊的巖石及卵石所作,前兩句寫蓬萊山在海邊聳立,雖然時刻要受到海浪的沖擊,但其“玉立色不改”。“玉立”,一為體態優美;二則玉在中國有君子之喻,以其能堅持操守。“色不改”,亦可從顏色不變、神色不改兩方面理解。故所謂“玉立色不改”為蓬萊山以其秀麗,面對大海的沖擊毫不屈服。
蘇軾的《儋耳》“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還上來”,是詩人在樓上遠望所看到的場景,彩虹從云端垂直而下,海風快意,從海上撲面而來。這里不僅是對眼前景的描寫,同時也暗喻時局,蘇軾內遷,快意之情不僅是描繪雄風,也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快意。“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語出《莊子·秋水》,原意是諷刺井底之蛙,而后人以“專一丘之歡,擅一壑之美”來表現隱逸思想,詩人在這里運用典故,是他在經歷苦難之后的心態更加豁達的體現,是他雖然一再經受打擊但仍抱著對國家政治的獻身之心的體現。蘇軾一生經歷過無數的打擊,但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操守,面對政敵的打擊和迫害,毫不屈服,以樂觀曠達的胸襟來面對一切。
一帶一路,揚帆出海。無論是航海遇到風濤,還是觀潮受到震撼,詩人們都不會表現出畏難和灰心的情緒,反而體現出積極樂觀的心態和昂揚的戰斗力。
注釋:
①(晉)王嘉撰,(梁)蕭綺錄.拾遺記[M].齊治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25.
②黃順力.海洋迷思——中國海洋觀的傳統與變遷[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16.
③選自全唐詩:卷7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