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學改革探究.pdf
蔣環宇+張媛婷
【摘 要】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傳統的單一的工藝美術職業技能的培養,而是傾向于學生藝術創造力方面的潛力挖掘和能力培養。目前,“互聯網+”的潮流已經洶涌而至,毫無逆轉的余地。理性分析會發現“互聯網+”是把雙刃劍,作為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要想把握機會迎接挑戰,從而為國家“中國創造”的戰略構想作出自身的貢獻,首先應該自我成長并具備互聯網時代的思維模式做到觀念先行,其次是學習掌握相應的互聯網工具,同時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設計創新的互聯網思維,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和設計協同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1-0152-02
一、互聯網潮流涌現
我們的社會因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不斷地迎接著互聯網思維和數字化帶來的改變。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概念更是助推了“互聯網+”日益成為一種新的經濟社會形態。在社會中,有一部分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自幼年起便生活在各種數字設備和互聯網之中,隨處可見的互聯網以及富有個性化的互聯網思維伴隨著他們成長的步伐。這些成長于數字時代的“數字元人”便是現代的藝術設計教育培養的對象,而藝術設計教育的目標則是通過培養新時代的實用型設計人才即培養擁有新時代的審美,能識別新時代的用戶需求,并能為新時代帶來杰出的設計的優秀學生以順應社會時代的需要。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三大要素構成?;ヂ摼W作為教育信息收集的重要手段,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是部分與整體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品讀教育史,我們知道當私學被推廣、公平教育權利被提出的時候,僅有少數社會精英享有教育這一特權。教育的普及成為可能源于印刷術的發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學則是在工業革命時期才得以建立。普惠教育的實現無疑有功于一定程度的流水線的教育方式,但流水線的教育方式依舊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個性缺失、創造性不足、公平性欠缺等。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必將因新的工業革命而發生變化,這意味著互聯網時代在為教育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二、當前藝術教育的不足之處
(一)藝術教育模式脫離市場需求。一些大學不論綜合大學、工科或者師范院校,自我國高等院校擴招以來都紛紛開設起藝術設計專業,同時這些大學也陸續建立了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美術學院、動畫學院等學院。就我國的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而言,它們大多衍生于美術教育,以美術教育為基礎設計教育模式,常無視設計與社會市場、信息技術的聯系,不顧市場、社會發展對設計產生的影響,從而使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脫離于社會市場,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學生培養目標的制定過程中存在缺乏設計的項目、經濟及市場意識的問題。
(二)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缺乏文化素質。普通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大都是由于文化課成績不佳卻又想上大學,于是選擇通過或短或長的藝考集訓報考藝術設計專業,這也成為他們跨入大學之門的一條捷徑,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課成績普遍不高的事實。因升學的目的而迫于選擇藝考的很多學生根本就談不上對藝術的喜愛,更別提具備多少程度上的藝術修養,至于藝術設計所需要的創新能力和產品思維則更是無從談起。學生缺乏藝術設計教育所需的基本的藝術素質的案例在普通高校藝術設計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屢見不鮮。
(三)人才資源因專業的不合理設置而浪費。如今,中國各設計院校大致設置了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平面設計、動畫、陶瓷、服裝、展示、裝飾等專業。但當前各院校間專業設置在廣度上已不能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生活飛速發展,以及經濟生產領域不斷擴展的當代社會市場的需要。
(四)缺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教學相對較薄弱。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源于傳統工藝美術教育,不斷結合了西方藝術設計教育的理念。絕大部分高校在實踐中都是采用的包豪斯設計教學體系,但這種設計教學體系難以體現社會、經濟、人文、科技等因素,缺乏具體的造型設計理念??偟膩碚f,側重規范化的課程以及固定的教學方法,而忽略甚至抹殺了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個性化發展。
三、“互聯網+”時代是把雙刃劍
互聯網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向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對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來講也無例外。與它對(下接第154頁)其他行業帶來的巨大影響相比,它對教育的影響可謂是初露鋒芒,假若我們不對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模式進行相應的革新,那么在應對互聯網的沖擊時我們也必將措手不及。要想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從而與時俱進,只有將互聯網的理念和互聯網的工具運用到我們實際教學的工作中。因而在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抓住機遇,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出新時代的實用型設計人才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同時努力結合當地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有特色的教學體系和教育模式。
(一)課程信息化水平需不斷提升?;ヂ摼W技術是教學資源共享得以實現的技術保障,同時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也因多媒體教學到課程信息化,再到微課、慕課的出現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普通高校應利用所具備的優勢,整理建設已有的教學資源,積極開發一批高水平的網絡課程,實現網上教學資源的共享,而不能坐等社會互聯網教學模式的被動革命。努力形成線下課堂教學引導,線上課程資源復習的良性教育閉環模式,爭取線上線下的優勢互補。為彌補學生基礎缺陷可以開發一些針對性的課程,使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手段及時地跟上整體教學進程,以拯救部分學生的藝術修養不足,文化課基礎薄弱的現狀,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標要求。
(二)與地域經濟發展相適應。藝術設計教育應把握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明確其辦學宗旨為產業技術發展服務,但是也要注重因地制宜,尋找和創造基于地域特色或學校特色的專業優勢,培養多元化應用型的設計人才,促進新經濟的發展。可以對不同地域的產業戰略布局開展有針對性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研究。如針對三國文化,可以進行相關的動漫設計教學研究;針對綿陽的科技城的稱號,可以進行相關的標志性設計;針對房地產產業,可以進行相關的產品設計教學研究。
(三)隨互聯網時代而來的挑戰。事物存在兩面性,互聯網時代教育形式的多元化為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其對于傳統藝術設計教育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其便利性也會抹殺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懶于思考的惡習。這意味著作為專業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素養、獨立駕馭課堂能力,還需要具有廣泛而獨到的眼界以及廣泛協同的意識。可見,互聯網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質,同時引導學生把握機遇,形成互聯網思維,積極運用互聯網工具,躋身為新時代的專業藝術設計者。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課題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策略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許平.走向21世紀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J].裝飾,1997(8):110-111.
[3]屠曙光.當前我國設計藝術學研究生教育中的問題及對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3).
[4]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