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比較文學變異學講座順利舉行
楚夢云
摘 要:比較文學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法國學派提出的實證性影響研究;美國學派提出的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而第三階段的研究正處于形成過程之中。盡管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提出的理論對比較學科的發展影響巨大,但是比較文學學科仍存在著巨大的理論缺陷,而比較文學變異學的提出不僅有著堅實的實踐和理論基礎,而且針對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基礎有著重大的貢獻,同時其也重新規范了比較文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
關鍵詞:法國學派;美國學派;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對象;研究范圍
中圖分類號:I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11-01
在變異學提出之前,比較文學注重研究不同文化下的文學“求同”,這一研究方向帶有明顯的歐洲中心主義傾向,而這種傾向又與中國文論“失語癥”息息相關。因此比較文學變異學的提出對于打破這種歐洲中心主義傾向,擺脫文論“失語癥”的進程有一定的推動作用。變異學不僅關注比較文學中的異質性問題,更嘗試在此基礎上實現不同文化下文學間的互補性,實現世界文學的總體性。變異學動態的特征使其超越了民族性,具有普適性。所以,在對待異質性的問題上,變異學范式提供了一種動態的、變化的新模式。
在比較文學變異學提出之后,源于對影響研究中的形象學及媒介學中的變異問題的思考,例如形象學中的社會集體想象物生成過程中的主觀性與不確定性,由此產生與異國真實形象一定的相異性,曹順慶提出了比較文學的變異學。在2005年出版的《比較文學學》中,曹順慶教授在國內首次完整地提出了變異學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分類,分為譯介學、形象學、接受學、主題學、文類學、文化過濾及文學誤讀。
后來,在《比較文學概論》中,曹順慶教授對變異學的研究范圍又做了進一步的界定,第一類是跨國變異研究,其中的典型代表是關于形象的變異學研究;第二類是跨語際變異研究,典型代表是譯介學;第三類是文學文本變異研究,典型代表是文學接受研究;第四類研究是文化變異學研究,典型理論為文化過濾;第五類是跨文明研究,典型理論是文明對話與話語變異。
針對比較文學中不可回避的“可比性”問題,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可比性基礎異質性的提出為解決比較文學的這一困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案。要解決比較文學發展的困境,要把比較文學從同一性規律訴求模式和單一文化范圍內釋放出來,關注文學交流中普遍存在的變異現象,將其中心放置于世界聞名的差異性背景中。
因此,比較文學變異學首先要進行的是對不同文明間異質性因素的研究,也就是說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可比性基礎是文學的差異性存在樣本。比較文學變異學彌補了法國學派“影響研究”和美國學派“平行研究”的重大缺憾。法國學派認為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基礎是文學現象間可證實的同源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其三大理論支柱:流傳學、媒介學、淵源學。該理論忽略文學作品和理論在“旅行”中信息的增減,誤讀和丟失,以及文學作品和理論在不同文化語境下、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接受者中所產生的影響的差異,拘泥于實證性研究。
后來,美國學派復原了比較在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跨學科研究,但跨學科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基礎仍根植于類同性,缺陷仍在于文明間不可通約的異質性因素的拒絕。在此背景下,曹順慶教授提出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講異質性作為比較文學學科的可比性基礎。變異學的提出能很好的解決形象學中的變異問題,辨清形象學的學科定位。
不僅如此,從學科史的角度來講,比較文學作為一個學科,其特質一直處于不停地流變狀態中。法國學派提出比較文學是國際間文學關系史的研究,顯然縮小了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人為地造成了比較文學研究的危機。而美國派后來的跨學科研究以及平行研究則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將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無限擴張,因此比較文學被推到了“無邊的比較文學”的“文學研究或文學學術研究。”(趙渭絨 & 李嘉璐,2015,130)比較這一理論的提出與中國傳統的“和而不同”也是息息相關。
但是,盡管比較文學變異學對于比較文學的巨大影響,但是涉及變異學的學術實踐尚未形成一種世界范圍內普遍的學術趨勢,所以現階段還需要一定時間時間的摸索才能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研究思路,而變異學是否能夠在學科架構中獲得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地位,還需要看它是否具有實踐價值來彌補現有研究范式的缺陷。變異學研究理論還需要隨著學術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的進行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曹順慶.方法論與變異學[J].中外文化與文論,2009(01).
[2]曹順慶,張雨.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學術背景與理論構想[J].外國文學研究,2008(03).
[3]蔡俊.比較文學變異學與文學變異[J].理論探索與當代文壇,2011(12).
[4]孔慶友,比較文學中平行研究的得失與變異學維度的提出[J].山西師大學報,2010(03).
[5]李安光.從比較文學變異學角度看翻譯文學的歸屬[J].南華大學學報,2012(05).
[6]邱明豐.從變異學審視平行研究的理論缺陷[J].求索,2009(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