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當中的穿越與召喚
楊梓珣
摘 要: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Franz·Kafka)以其明暗詭譎的筆法、荒誕奇詭的小說故事為人們所熟知。他的語言晦澀冰冷,甚至有些支離破碎,然而從他作品中的透露出的哲學思考卻發人深省。我們在游弋于支離破碎的荒誕世界中之時,卻不可完全沉溺于那種神經質式的情感宣泄之中,需要清晰的看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最寶貴的財富是作為作品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靈魂與核心--哲學性。這種對于社會性的反思和對于人性的呼喚正是卡夫卡作品之中最為吸引人的一部分。
關鍵詞:卡夫卡;《變形記》;人性
中圖分類號:I521.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99-01
一、正視“變形”,關注現實困境
1.荒誕而真切的變形。在這位荒誕大師的筆下,這超乎人們常規認知的變形,卻又顯得如此順理成章。沒有摻雜作者多余的情感元素,僅有如斯赤裸裸而有難以言喻的現實展現在讀者們的面前,這個卑微的靈魂在遭逢此番厄運之時的扭曲、痛苦、掙扎,他的心急如焚、他的怒火中燒、他的奮力抗爭、他的垂死掙扎,在接連不斷墮入深淵更深處之中的由抱有希望到失望、再失望最后墜于絕望的谷底時的五味雜就好似一只被開腸破肚的野獸靜靜的橫陳在作者為我們構筑的這個殘酷氛圍之中。
2.“格里高爾們”的心靈困境。顯然,故事映射著血淋淋的現實,映射著人性在整個時代背景下的剝離。小人物憑著求生的渴望與抗爭的精神拼命發出的那一聲撕心裂肺的呼喊和求救,在機械生產的轟鳴之中很快變得微末而單薄。變成甲蟲本身似乎并非這位大師所言的荒誕,然而這樣的社會運行狀態以及其帶來的現代人生活和心理的一系列變化形成的畸形和怪誕現狀才更值得探討。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正視和透視卡夫卡筆下這一種荒誕,追尋這些作品中傳達的那些對于個性發展、人性善良、健康生活、執著于美的渴望,在繁囂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拾人性光芒,或許這才是他遺留給后人相較于那些瑰怪詭譎的手法更為寶貴的財富。故而,返回作品的字里行間去尋覓這種那些所謂荒誕之后的人性,就是我們利用好這筆財富的最佳途徑。
二、穿越荒誕,審視《變形記》的現實拷問
若要《變形記》的荒誕世界中尋求其現實意義,最好的切入點無疑在于文本之中最引人關注的重點,即主人公格里高爾悲劇性命運的成因。本文將其切分為社會原因和格里高爾自身的原因兩個方面來進行探討,穿越荒誕的故事表面探求主人公悲劇性命運的現實意義,并且通過這些現實性的意義來尋求卡夫卡對于現實世界中人性的拷問。
三、探問人生意義,尋求終極關懷
1.穿越世事荒誕,呼喚人性本真??ǚ蚩ǖ慕^望正是其留下如此多的傳世作品最為寶貴的部分,游離在作品之中的讀者和作品的作者靈魂相認、思想通感,留下足夠銘刻一世的生命體驗,所感受到的那一刻的人性沉淪的苦楚,墮入靈魂深淵的絕望,這樣的獨特感覺足以達到建立一個讓我們呼喚人性、返回靈魂家園、追尋詩意人生的契機的目的,這筆財富,是文學對于人本主義的回歸,是對于人本身的重要性的深切探討,它或許比意識形態的爭斗、社會運行機制之間孰優孰劣的探討更為意義深遠,它屬于每一個熱愛生活,渴望真誠的愛和被愛且厭惡人世之間孤獨與被忽視的人們。
2.反思工具理性,重拾人文關懷。格里高爾作為卡夫卡塑造的理想形象,代表了傳統文化中的信仰、情懷、堅守,顯然作為其截然相反的對立形象,公司經理是科層化、理性化、世俗化的代表,是關注效率、秉持功利訴求、講求投資回報比率的典型;而作為格里高爾的家人實際上也包括格里高爾本人他們在格里高爾變形之后的這段時間亦是如承受時代洗禮,承受人格上轉型所帶來的苦痛、煎熬,在此歷程中更為純潔善良、重視親情的格里高爾顯然承受了更大的落差帶來的傷害,而直至最終他亦未能放下自身的堅守在家人的“背叛”和“成功轉型”之中郁郁而終。而其家人在承受過些許苦難后,更好的適應了時代的需求,摒棄了內心的自我質問,不再去面對格里高爾的悲劇,對現世的殘酷選擇了絕口不提、視而不見。進而,他們似乎看見了生命“重燃曙光”,輕裝上陣,明天似乎又充滿希望。
若要明確清晰地從社會運行的層面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并非三言兩語就能解決,但站在作為《變形記》的讀者以及愿意聆聽卡夫卡這位大師的個體的角度來看,處于現實之中的我們既不必如格里高爾般郁郁寡歡而終,亦不可如經理般秉持工具理性和逃避良心追問。吸收現代性文化之中的種種長處,同時又能重建作為一個“社會人”對于人生道德價值的關注,重拾傳統文化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如同追求整體和諧與均衡的“致中和”的宇宙觀,秉承溫潤與悲憫的人間情懷,從終極意義上找到我們自身心靈的安居之所。
參考文獻:
[1]曾艷兵.為何變形?--卡夫卡<變形記>解析[J].語文講堂,2011(04).
[2]陸霞.〈變形記〉荒誕與現實的夢幻結合[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2).
[3]轉引自[德]格奧爾格·西美爾.《貨幣哲學》綜合卷第二節[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4]瓦爾特·索克爾反抗與懲罰———析卡夫卡的〈變形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5]德·扎東斯基,孫愷祥(譯).卡夫卡全貌, 載《論卡夫卡》[M].北京:中國希望出版社,1986.
[6]君特·安德斯.弗蘭茨·卡夫卡———贊成與反對,載《論卡夫卡》[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