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罕姆卓與冒龍央》的人文價值-香山又叫靜宜園,位于北京海淀區西郊,距市區20公里,全園面積160...
陳志月
摘 要:葉罕姆卓與冒龍央的故事發生在傣族地區,男女主人公因佛教節日不期而遇,邂逅愛情。而后媽甲萊極力阻止,但兩人表現出對愛情的堅貞與守護。此民間故事蘊含著多元化的文化信息,是當地民眾獨特的把握人生價值的體現,并一定程度上規定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
關鍵詞:《葉罕姆卓與冒龍央》;人文價值;追求自由;樂于助人
中圖分類號:K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02-01
民間故事蘊含著多元化的文化信息,是當地民眾獨特的把握人生價值的體現,并一定程度上規定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葉罕姆卓與冒龍央》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價值。
一、追求自由
《葉罕姆卓與冒龍央》的故事反映的是人們在愛情主題中萌芽的反封建家長制的個性意識。反應著當時平民世俗生活意識的增強,年輕人不再附屬于家長,而是為追求愛情而爭取自由。故事給我們展示出來的正是對這種包辦婚姻的反抗。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不是神話人物,也不是宗教教義中的人物,它反映的是現實的世俗生活中的人。在當時社會,子女沒有獨立的人生價值,他們服從父母并從屬于家庭。子女沒有追求獨立幸福和愛情的權利。葉罕姆卓雖說心理一直為自己的愛情爭取自由,但是礙于后媽甲萊的權威,一直不得不過著屈辱、艱難的生活。只有在后媽甲萊被逼迫得走投無路時,葉罕姆卓才決定“兔子臨死也要跳三跳,事到如今只能拼一拼”,才決定和冒龍央私奔。故事的結局是葉罕姆卓與冒龍央雙雙殉情,為愛犧牲。這里沒有被他們的愛情而感動的神佛,也沒有出現起死回生的情景,也沒有化悲劇為喜劇的大團圓收場,而是赤裸裸的從現實生活邏輯出發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悲劇是必須的、不可避免的。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青年男女根本無力對抗龐大的封建世俗社會體系,只能以反面的力量揭示出事實:要想爭取自由幸福,就只能依靠自己。
二、樂于助人
人的生存與發展要依賴自然界和社會。當人們想要達某種愿望或者目標卻無力通過自身的能力來獲取實現時,人類就必須從外在的精神客體或者物質客體來尋求幫助。這種外在的客體有時表現為神,有時表現為人類個體,有時表現為自然事物。
在《葉罕姆卓與冒龍央》的故事中,這一互相幫助、樂于助人的思想也通過故事的展開得到體現。第一個人是冒龍央的朋友依所。他在和冒龍央一同趕擺的途中見證了兩人的愛情,并認為兩人是非常般配的一對。在冒龍央遇到葉罕姆卓后媽甲萊的反對時,他不僅在行動上幫助冒龍央一同趕赴葉罕姆卓家,幫助兩人約會,還在心理上勸導冒龍央在遇到阻力時要審時度勢,不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后落得一個悲劇的下場。
第二個人是葉罕姆卓的妹妹玉寶。她和葉罕姆卓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卻有著如同親姐妹的情意。在著名的童話故事《灰姑娘》中,灰姑娘的兩個姐姐和后母都一起具有自私、無情的角色特點。當國王命令全城的女子試穿水晶鞋時,灰姑娘的兩個姐姐恨不得將自己的腳塞進鞋里,并且還試圖放棄灰姑娘試穿水晶鞋的機會,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妹妹極其看不起,甚至是殘暴的對待。但是在《葉罕姆卓與冒龍央》中,玉寶妹妹卻和葉罕姆卓情同手足,他們一起勞動一起學習。當姐姐葉罕姆卓遇到情感問題時,妹妹玉寶總是盡力幫助姐姐。第一次是表哥巖旺上門提親。當得知母親想將姐姐葉罕姆卓嫁給巖旺時,玉寶竭力勸說母親,她說:“巖旺表哥良心壞,姐姐嫁他苦難挨”。但是單純的她被母親騙誘,還是說出了姐姐葉罕姆卓感情的實情,并心想可以可以幫助姐姐時,誰知竟是一個圈套。第二次,當冒龍央和依所偷偷地來到葉罕姆卓家時,玉寶替姐姐責怪冒龍央,并且引導他來到葉罕姆卓的房間,讓這對苦命的年輕人得以相見。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姐姐遇到感情難題、手足無措時,玉寶給姐姐出主意,“不如趁早逃婚,逃出去了和冒龍央遠走高飛”。妹妹玉寶的相助是真誠的,她時刻為姐姐擔心,并為她出謀劃策,但是兩個單純天真的少女畢竟斗不過老奸巨猾的后媽甲萊。悲劇最終還是上演了。
第三個人就是那位不知名的仗義的年輕人。他的描寫并不多,只是在最后結局時被葉罕姆卓與冒龍央的愛情所感動。當葉罕姆卓奄奄一息想要見冒龍央最后一眼的時候,他趕快騎上快馬去找冒龍央,只為叫他來見葉罕姆卓最后一面。這個仗義的小卜冒是一個個體,更是一個群體,他們為葉罕姆卓與冒龍央爭取愛情自由而犧牲的悲情而遺憾,更為他們的勇氣而感動,希望葉罕姆卓在最后的遺愿下能夠圓滿,他們選擇了幫助這位悲情的主人公。雖然事件沒有被這群人的努力而改變現實,但是我們依然發現這群好心人的祝愿,那就是生不能圓滿死后也要得到圓滿。他們將葉罕姆卓和冒龍央合葬在愛情出生的地方,并希望可以一直記住這個不能忘記的故事,記住這個埋葬愛情的教訓,讓真摯的愛情能夠天長地久的存在。
傣族故事《葉罕姆卓與冒龍央》蘊含的文化精神是豐富的,指向的目的性更是明確的。這些精神價值在民間故事傳承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民眾的行為舉止,并引導著傣族民眾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把握。它體現出了民眾對優秀美德的尊崇,傳達出民眾向善、尊重自然、爭取自由以及樂于助人的精神追求。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5年度保山學院校級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立項之一(立項編號:15BY005)。
參考文獻:
[1]劉榮昆.傣族生態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2]保山市傣學研究會.保山傣族[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2.
[3]龔家強.傣族三大悲劇敘事長詩[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