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棠紫砂雕塑
楊芳
摘 要:紫砂雕塑在千千萬萬的壺藝中不斷繁衍出新的樣式與生命,泥片的卷曲、紋理的布施、重心的設定、外力的牽引以及整個形態的調度、把握,傾注了作者從手、眼、心的協調作用與冒險精神。
關鍵詞:創新;制作;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29-01
紫砂泥的可塑性和結合性,同它是甲泥礦中的一個夾層,其顏色紫紅,質地細膩、柔韌有關,可塑性是指原料經過加適量的水混煉后,形成泥團,這種泥團在外力作用下,可以制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而不開裂。當外力撤消后,仍然保持其形狀不變的性能,紫砂泥的好,好就好在比其他陶瓷原料或粘土更聽話,允許成型的范圍極寬,泥料的滲水性好,容易和潤。未完成的坯可以較長時間保存,反復加工,所以紫砂泥也是最好的塑像泥料,給紫砂雕塑造型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宜興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造型豐富、色澤雅致、技藝精湛,是世界陶園中獨放異彩的瑰麗之葩。紫砂工藝集有古今詩詞、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于一體,使作品增添了極佳的藝術效果與欣賞價值,同時亦顯示了一種宜興人文的積淀與張揚,成為一種具有高雅氣質和濃厚文化傳統的實用藝術品,紫砂是我國獨特的民間傳統藝術,有“紫玉金砂”的美稱。
雕塑是一個表達力極強的藝術門類,多姿多彩,形態各異。本人也經歷許多的失敗和成功,但作為一個不斷追求進步的藝人,就必須自我總結失敗與成功經驗,在探索和實踐中完善自我。
從工藝質量上來說,燒成品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從事紫砂雕塑工作的同行,都會在工作遇到令人頭痛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大型作品在燒制過程中的開裂問題:一個大型作品、從設計到制作,為它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是一般人所不知的,但它的燒制成功率卻只有50%左右,是一個長期難以解決的難題,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在燒成這個關口上帶給作者的是許多暗自流淚的無奈。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我總結出紫砂雕塑四要素:形態、氣質、神韻、意趣。(1)形態: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要流露出自然來,神寓棲于形中,寄物而通,使人感受出自然舒服之美;(2)氣質:即作品所內涵的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3)神韻:是指能體會出精美的韻味,凡有神韻的作品,皆有鮮明的個性,富有生命力,創作者的精神就顯示出來傳達出來了;(4)意趣:即作者和覽者的思想、修養情趣。物奇則生趣,趣又見意。因此,作者有修情趣方可致之,覽者有同樣的修養與情趣方可共鳴。
在紫砂藝術的歷史長河中,走過了多少春秋,通過幾代人的傳承和發揚,紫砂雕塑這一藝術奇葩,隨著時間的流逝將永放光芒。在歷經千百年的風霜,在中國歷史中以獨特的藝術風格、獨一無二的礦產資源,美名于中外。
泥料的處理:一塊精選的紫砂礦土,經手工磨制,用木槌千錘百煉之后成為最適合手工成型 的紫砂泥,因為這樣的泥有別于機械生產的泥,其顆粒大小非常豐富,分布很致密,猶如有各種體積不等的顆粒相互填充。經過一段時間的陳腐,可塑性增加,故有利細薄的泥條、片 豎立起來并耐得住拍打,這成為了制作完美器型的最重要的前提。而機械的泥礦粉碎機械則顆粒相對單一,一般不足的部分會以沖漿的辦法把極細的泥漿注入其中以使它產生可塑性, 而這種方法會導致泥性生硬經燒成后胎質呈玻璃般的光澤感,敲擊聲也因極致密而尖脆。而手工泥料經燒制后其胎體氣孔率高,使材料的熱傳導性降低,透氣性增強。
紫砂小型雕塑中茶寵或有吉祥寓意,或有文化氣息,或是搞笑逗樂,或是趣味童真。茶寵的趣味性和觀賞性更為直接,其內涵更為直白,價格也更大眾化,所以很容易就被眾多收藏人士當成收藏品。
茶寵在市面上常見的有神獸茶寵、情趣茶寵、諧音吉祥茶寵等。其中神獸茶寵,有朱雀、金蟾、貔貅、長壽龜等,因其在傳說中都有各自的神通,或辟邪、或鎮宅、或旺財、或賜福,人們在把玩茶寵的時候,無形中也會有一些美好的心理暗示;還有諧音吉祥茶寵,凸顯了漢字的文化與魅力。比如說一只腳之上有蜘蛛圖案,寓意就是知足常樂。
西方像羅丹的雕塑講究所謂的穿透力,東方講究含蓄融和。紫砂雕塑的形式之美因為它的久遠而深的人心,也因為它的沉重的包袱而繼續不斷的需要重新認識,一個固有的模式是很可怕的,美國著名陶藝家羅伯特·蘭斯姆森 說過:藝術家與觀賞者一樣,尋找獨特中的完整,自我的真實、傳統的真實。
紫砂雕塑歷史淵源悠久,歷經數代藝人努力探索和創新,積累至今,才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因此,新時代的雕塑藝人必須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文化、藝術、道德修養,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努力創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這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傳承下去。雕塑藝人必須具備創作的激情和創新的精神,既要保留傳統紫砂物件的美觀、大氣,又要與時俱進,彰顯這個時代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萬里書店,1992.
[2]史俊棠.宜興紫砂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熊鋼如,洪秀明.陶瓷雕塑[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