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阻尼研究 基于改進的二級CES生產函數
杜艷菊+蒯璐
摘 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構建多方參與協同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但教育對象在參與和親歷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由于外界作用或其自身固有原因所獲得的滿足感呈逐漸下降或難以滿足的特性。弗魯姆期望值理論揭示了激勵力、效價和期望值三者之間的關系,而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力恰恰是克服增長阻尼的最大動因。鑒于此,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增長阻尼的成因入手,試圖探求如何化解增長阻尼困境實現教育對象最大程度的滿足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增長阻尼;獲得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065-02
一、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滲透、參與和親歷過程的最核心結果,是一種正向的主觀感受和體會。黃冬霞、吳滿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構成及形成機理角度剖析,認為形成過程是多因素的協同交互和內、外生機制的深度融合①。程仕波、熊建生認為可通過優質供給和主動獲求雙邊互動、促進努力發掘和預期調節內外貫通以及久久為功和機制托底剛柔并濟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②。韓一凡則從日常生活視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而面對新常態下的新形勢、新任務以及教育對象間認知背景、已有經驗和成長訴求等現實差異,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增進過程中產生了缺乏分類分層的針對性和交互障礙等問題,最終導致教育對象在獲得感、受益面層次上逐漸下降并難以滿足,即增長阻尼③。
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增長阻尼的成因入手,探求如何克服阻尼現象使教育對象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增長阻尼成因
(一)教育對象自我調節遲鈍性及接受疲勞導致獲得感阻隔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意識的形成關鍵期(學齡期)、自我意識的發展關鍵期(青少年階段)、穩定成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期(青少年期)為教育對象提供了適宜的學習和教育環境,培育并塑造著社會公德、價值認同和道路自信效果。然而,長期依賴于顯性政治教育教化灌輸,“舊瓶裝新酒”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使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敏感性、回射性下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呈邊際效應遞減,這往往使苦口婆心變成啰里啰嗦,忠言逆耳變成忠言“膩”耳。
在當前信息事件正急速增加、信息傳播場域和來源渠道拓寬的環境下,教育對象自身選擇多元和信息事件接受量有限、主體意識日漸成熟和社會趨同性減弱、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和優質供給難度系數增加的矛盾情況下,很多信息事件教育對象無暇顧及。即便具備傳統意義的敏感信息,除與切身利益相關的部分教育對象外,絕大多數仍采取高高掛起的姿態,對信息事件并不關注或只簡單了解,陷入自我調節遲鈍性和接受疲勞雙困境,甚至新的概念和鮮活可感的事件內容都不再容易喚回興奮、引起共鳴,“看客心態”和“鴕鳥心態”滋生。
(二)投入產出失衡及獲得向獲得感轉化困境導致導致獲得感阻隔
最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從事者優質供給+教育對象主動探尋(積極轉化、有效吸收)+教育資源有效整合+教育環境生態化,這一過程中通過各有利因素提質增效和不利因素間相互掣肘達到投入產出均衡,實現預期獲得感和教育深度化,這是成本經濟學推演至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而現實情況是,投入產出失衡、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嚴重挫傷著從事者和教育對象雙方的積極性,“失落感”、“相對剝奪感”甚至逆反心理催生著獲得感阻隔的出現,即伴隨著教育活動和行為的“發動——高潮——回落”轉折變化,教育對象的獲得感也經歷了“希望——振奮——失望”的拋物線效應。
“獲得”是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獲得感的來源和基礎,有了“獲得”,獲得感才有可感、可參照、可依托的內容,才不會淪為主觀臆想。然而,獲得能否成功轉化為獲得感、獲得多大程度轉化為獲得感、獲得多長期限內轉化卻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教育對象自我意識的強弱及需求層次、獲得實效、獲得途徑和方式等。一般而言,教育對象自我意識強、獲得著眼于既得現實利益、直接獲取相應成果,獲得更容易轉化為獲得感,反之亦然。
(三)教育對象差異及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缺失導致獲得感阻隔
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著眼于教育對象獲取的、與切身價值相關的既得精神利益,并在未來某個時期或確定條件下轉化為可得的精神利益或物質財富,最終使教育對象因實際獲得而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滲透、參與和親歷過程的最核心結果,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最核心指標和依據。
相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活動、工作或行為沒有讓身處其中的教育對象產生實在獲得,其他任何的衡量指標和評價標準都不足為據。就目前而言,教育對象之間存在同一性拒斥(加大差距)、認知背景、接受偏好和成長訴求等諸多差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活動、工作或行為不僅很難一次性地滿足全體成員訴求,也難以做到分層分類的針對性。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冒尖、單兵突進難掩實際獲得感整體地單薄匱乏。
博特斯巴赫共識確立了政治教育的三大原則,即禁止灌輸、保持爭論和促進分析。這不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忽略主體間性,也詮釋了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獲得感之間的內在聯系: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前提,親和力的提升有助于激發教育對象對教育活動或教育行為的親近感、趨同感、和諧感和接受度,有助于促進參與者實際獲得和預先期望之間達到某種平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指教育有感染力、吸引力、滲透力,具體表現為教育內容親和力、教育話語親和力、從事者人格親和力、教育目標和教育形式親和力等。其中任何一環欠缺或不足,都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獲得感間同頻共振和整體效能的最大化,使獲得感發生遲滯。
三、弗魯姆期望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現實意義endprint
弗魯姆在1964年《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了過程型激勵理論之一的期望理論。這一理論在預期目標尚未滿足的情況下研究目標對人的動機影響,以激勵力量、效價和期望值三要素反映需求和實際獲得之間的關系,對有效激發教育對象積極性,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增長阻尼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充分研究預期目標設置、效價和期望值對獲得感的影響。要消除獲得感增長阻尼,激勵教育對象,就必須讓其明確: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活動能提供給他們的實際獲得與預先期望相符;
(2)使教育對象實際獲得最大化的轉化為獲得感;
(3)只要參與活動就能提高他們獲得感。
四、消除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增長阻尼的對策
(一)培育教育對象自我效能感和學業延遲滿足能力,增強實際獲得向獲得感轉化的可能性
按照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相關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其思維模式、情感回應模式、應對困難態度,影響著其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選擇傾向、行為努力程度,影響著其習得行為、獲得新行為表現及參與活動情緒。鑒于此,培育教育對象自我效能感和學業延遲滿足能力,提高其對自身既得利益的觀感、身感和心感具有現實必要性,具體而言:
(1)尋求更多可知可感可信的思想素材提高教育對象知識儲備和預判能力;
(2)增強教育對象思想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實踐獲得認識發展;
(3)教育對象自身需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客觀評價實際獲得。
(二)培育核心價值觀,創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和諧校園文化是拓展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優勢。
第一,利用學生社團結合培育核心價值觀開展形式豐富、喜聞樂見的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教育對象能夠在具體活動中學思踐悟,實現目標主動、精準和有效引導。
第二,利用朋輩教育諸如學業導生制、朋輩督導、朋輩心理輔導等方式逐漸思想滲透。朋輩教育相比師長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即朋輩之間大多可以在經意或不經意場合以平等的地位和話語講道理、平等討論,循序漸進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引導教育對象認知向積極正確的方向發展。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增強參與者的認同感
新任務、新時期、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95后教育對象被標注成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更加渴望親和力、參與感和社會認同感:
第一,準確把握教育對象認識特點和思維特色,捕捉合乎絕大多數教育對象口味的教育方法、教育載體、教育話語和教育內容,讓思想政治教育既看得見彩頭又擁有實在獲得;
第二,攻占“互聯網”前沿陣地不斷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活力和含金量,提升教育對象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同時實現新時代信息技術和傳統優勢的高度融合。
注釋:
①黃冬霞,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內涵、形成和形成機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
②程仕波,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
③韓一凡.日常生活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