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壺與化工泥料壺的區別
馮佩蘭
摘 要:紫砂材質經巧妙細致加工后,使器物表面呈現出一種特殊而又豐富的視覺效果: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而不膩,矛盾著的方面相互統一,達到整體效果的和諧。
關鍵詞:紫砂泥;制作;用途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28-01
紫砂泥又叫紫砂礦,雅稱“富貴土”,俗稱“天青泥”、“紅棕泥”、“底槽青泥”、“大紅泥”,為制作紫砂壺(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黃龍山巖層下數百米,在“甲泥”礦層之間。廣東大埔和宜興丁蜀地區都有紫砂礦。在宜興,只能在丁蜀地區范圍內的陶土礦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燒制的成品如紫砂壺、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藝品。
古書上所記載的泥色有很多種,但是由于文獻記載十分簡練,所以沒有流傳下來詳細的配方,而后人只能做個大概,由于紫砂的物理結構與眾不同,有一些泥料自身呼吸作用明顯,所以自身也會有一些顏色的變化。這對后人判斷泥料的配比和一系列的工藝手法造成困難。另外一種泥料的特點的形成并不光是泥料本身的原因,還包括窯溫、燒制時間、燃料、制作手法等等多種因素的綜合。
所以,我們在繼承古人的基礎上,還要根據現代的工藝特征和泥料特點,利用現代科技優勢發揮紫砂特有的優點,有創新,有揚棄,才能與時俱進,從而創造出更好的泥料來。目前大家所能看到的紫砂,就其顏色、粗細和質地等,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其實紫砂泥就是由石英、赤鐵礦、云母、粘土等各種礦物組成的混合結構。紫砂泥料大致可分為三類,即紫泥類紅泥類和段泥類。
紫泥類:紫泥是所有紫少礦中數量最多,應用最廣,也是影響最大的一類泥種。色澤呈淺紅棕,紫紅到深紫一系。此類泥大多可塑性極高,收縮比例小,成品率高,泡養效果變化明顯,手感細膩溫潤,色澤沉穩大度,極具大家風范。
紅泥類:紅泥是紫砂礦中泥質較嫩更多一類泥料。由于泥質嫩,成泥中細粉偏多,粘性較大,也就是業內謂之“漿性高”。其收縮比例相對比紫泥要高,含鐵量高于紫泥,燒成溫度較低,燒成后結晶度和密度均高于其他兩類泥料。紅泥泥色呈淺紅、桔紅到深紅一系。紅泥中比較突出,或者說比較高端的泥料就是朱泥,而朱泥尤以小煤窯為最,著名的“大紅袍”即出于此。小煤窯朱泥成品呈桔紅色,顆粒細膩層次豐富,質感溫潤,泡養久之更是如玉般滋潤,紅艷可人。
段泥類:段泥在紫砂礦中因含鐵較低,成為較特殊的一個類別。因其出土之礦大多呈青綠色,,所以,俗稱“綠泥”。色澤按燒成溫度和泥質不一,呈淺黃、青黃到青灰一系。其成品顆粒明顯,層次豐富,泡養后的效果黃者活潑依人,青者古樸深沉,頗具雅韻。段泥的泥質為沙性,故可塑性相對較差,燒成易開裂。而又因段泥成分中含鈦較高,故相對紫泥和紅泥來說,燒成溫度也高。段泥壺在燒制中往往會受燒成溫度所限,經常出現“吐黑”現象,這是由于壺體燒結不到位,泡養過程中吸附茶色之故。
紫砂泥料里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這些元素不但對人體有益,而且還能起到電質反應,具有抑菌滅菌的功效,加上紫砂的雙重氣孔結構保證了良好的通風性,所以用紫砂器泡茶不奪味,無熟湯氣,茶葉不變色,暑夏隔夜也不會餿。紫砂泥料還富含礦物油性,長時間使用便會顯現溫潤古雅的色澤,這也是紫砂泥料在感觀上區別于其它陶土成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紫砂礦料被開采后,要露天堆放,雨水浸透,風化數月,然后會自行潰散成黃豆大小顆粒,這時再經人工碾壓研磨、篩網篩選,后加水拌勻和成濕泥塊存放。
到此階段,紫砂泥稱為“生泥”。 生泥是不能直接用來制壺的,工藝師在制壺前需要將生泥用木槌反復捶打數十次將其中的空氣壓擠干凈后方可制壺,這時的紫砂泥被稱為“熟泥”。如今大多數紫砂泥已不用老法捶打練制,已改為較為先進高效的真空練泥機進行練制。從礦物學的角度來看,紫砂泥料本身就屬于夾泥,和其他陶土一樣含氧化硅、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鈣、氧化錳、氧化鎂、氧化鉀及石英、云母等一些顆粒物質,但在組合比例和顆粒構成上它與一般陶土卻有著天然的差別。紫砂泥經燒成后,由于含上述所講的顆粒物質,便會形成重要的雙重氣孔結構(即閉合氣孔和鏈式氣孔),這種結構使紫砂具備透氣不透水的優良特性,這些氣孔群的氣孔密集,有較強的吸咐力。另外,紫砂礦里面的云母跟礦土燒制后會產生一種叫莫來石的礦物質,所以紫砂壺的抗爆性很強,冷熱水急沖急進也不會開裂。
純正的紫砂材質,是紫砂壺造型設計的前提,充分利用材質的特點、顏色,表達紫砂的材質美、造型藝術美、日用功能美。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講究健康長壽,無毒、無害的純正紫砂茶具更會被人們所青睞。
我們在運用紫砂泥料時,一要看紫砂泥是否純正;二要判斷泥料產地是不是黃龍山系;三要了解泥料的陳腐時間;四要分析泥料的燒結溫度是否合適;五要思考你聊得顏色、質感是否配合砂壺的造型;六要掌握泥料的收縮比對壺身成型的難度。綜上六點所述,我們可以對紫砂泥料進行簡單的鑒別、取舍和運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工藝美術史,2008.
[2]顧景舟,徐秀棠.宜興紫砂珍賞[M].香港:三聯書店,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