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工藝美術 顏色釉瓷藝術-尚剛 時代與工藝美術
張培++王潔珺
摘 要:瓷,源于瓷土,溶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陶瓷是科學與藝術的產物,將大自然賜予的泥土幻化成了新的物質。水土的結合,瓷泥的風干,窯火的煉制。通過多達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呈現出完美的瓷器。千年的瓷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及歷史名片,有力的傳遞著中國人獨特的審美文化和如有天成的手工技藝。
關鍵詞:郎窯紅;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5-0023-01
一、瓷土的品質決定陶瓷的品質
沒有好的瓷土便沒有精美的瓷器。倘若問起好的瓷土在哪,首屈一指的便是在景德鎮的高嶺土。而上好的顏色釉瓷的瓷土應該如何選擇呢?先從品相上來看,可制作出好的顏色釉瓷的瓷土色白質軟,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絲狀光澤。其次從化學成分上來分析,好的瓷土中含有各種化學元素,如鐵、鈦、鈣、鎂、鋁、等,其中鋁的含量越高越好。而燒制郎窯紅瓷器對瓷土的要求更高,白度要大于94,純度要極高。
二、瓷土成形的工序,即拉坯環節
匠人的技藝與瓷土的融合使瓷器呈現各種精美的器形。拉坯師傅技藝是否高超體現在對泥團力度的掌握和造型的變化。拉坯前,泥料含水量需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否則不能成型。將制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通過拉坯師傅的巧手拉出一個個精美的泥坯。對于一些造型復雜的器具,無法一次成形。
三、坯成形后細化修形整坯,即利坯
利坯是指泥坯半干時通過利坯匠人手中的工具用刀休整,使器表面光潔厚薄均勻。利坯是修整器型的關鍵步驟,利坯這一道工序決定了瓷器最終的形狀。 利坯匠人需要通過數十年的學習練就手感才能利出好坯。
四、與瓷器緊密相關的工序:配釉(以郎窯紅釉為例)
顏色釉瓷是景德鎮傳統煅燒的珍品,其釉色被譽為人造寶石。瓷上釉色源于商代陶器,首創于漢末晉初。不同朝代的瓷器受當時社會的影響也呈現出特別的痕跡。釉器中讓人耳熟能詳的某過于唐代的唐三彩和元代的青花瓷。唐三彩是用黃、褐、綠三種釉色組成的,青花瓷釉的釉是沒有顏色的,青花是用蘇麻離青的染料在上面繪制而成的。釉料是一種硅酸鹽,陶瓷上所用的釉一般以石英、長土、高嶺土為原料,不同的釉料配方是不一樣的。景德鎮的陶瓷行業,制瓷工藝中釉料的配方是絕不外泄的。并且配方全憑配釉人的經驗和運氣。由于紅釉的燒造條件十分苛刻,宋代僅有少量紅釉瓷器。正是由于數量的稀少使得紅釉瓷器在當時的社會中更顯得珍貴。這時的紅釉瓷不僅僅是一個器皿,更彰顯了身份與地位。也促使了匠人對其狂熱的研究。到了元代就能煅燒出真正意義上的紅釉,到明早期就能燒制出比較好的紅釉瓷器了。為后來紅釉發展打下了基礎。但明代中期這種燒制技術就已經失傳了。直至清代康熙朝,康熙皇帝非常喜歡紅釉制成的瓷器。由于釉料的失傳導致紅釉瓷器在當時已經無法燒制出來,便派江西巡撫到景德鎮主持御窯場工作。本意是讓其燒制祭紅,但這位巡撫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燒制出祭紅,反而研究出了別具一格的紅釉瓷器,人們便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名郎窯紅。由于其釉,色瑩紅艷深得當時人們的喜愛便逐漸成為了紅釉瓷器中的經典代表。顏色釉瓷器釉色種類繁多是由于各種氧化金屬在高溫中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所形成的釉色也不一樣。以鐵為著色劑的釉燒制后呈青色,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以銅為著色劑的則為紅釉。通體一色者稱為單色釉,多色相間者稱為花釉。而郎窯紅是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燒成的單色紅釉。郎窯紅有單層釉和雙層釉兩種。這是施釉方法不同所導致的,施釉有蘸釉、蕩釉、澆釉、刷釉、灑釉、輪釉等七種方法。釉料在高溫下融化,由上往下流淌,使瓷器口呈現白邊,瓷器底部釉料濃厚。在燒制的過程中由于燒制溫度的原因,郎窯紅瓷器燒制出來并不是鮮艷的紅色,而是綠色,這就是窯變。窯變是不可控的。
五、瓷器能否成器,極品與殘品的關鍵在于煅燒
煅燒先預熱,然后上火便等待煅燒的過程。在燒制郎窯的過程中,不僅要時刻觀火測溫,還需要借東風。一天最好的抽力的時候便是在子時后期,在這個時間段大開窯門。郎窯紅需要經過窯內極高的溫度一次燒成。溫度高,顏色鮮亮,流淌感強。溫度低,顏色穩重,釉色均勻。柴燒窯一般用松木燒制,而柴燒的瓷器表面像玉一樣質感便是松木燒之后再在器表面上留下的松油。這是一種人造天成的產物,人們可以控制釉料的配比,卻不能保證燒制的溫度、氣氛。傳統的燒窯需要把泥坯放入匣缽,一方面是為了阻擋松柴燃燒的灰塵,另一方面是為了使泥坯受熱均勻。好的郎窯紅顏色鮮艷,開片有牛毛紋,釉色光澤度高,有流淌感。
六、結語
現如今的老手工瓷匠人都希望把經驗與技藝流傳下去,以往傳內不傳外的秘密也不再是傳統。為了讓景德鎮的瓷器發展的更好,新一代的瓷匠人和老的瓷匠人都在不斷地努力。每一個制瓷人用畢生精湛的技藝詮釋著這些傾注了他們畢生心血的瓷器。陶瓷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與創新,依舊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