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大師俞煜峰 紫砂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
查六君
摘要:“藝術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條件之一。人,透過語言做思想上的交流,透過藝術的形象做心靈的交流”。宜興紫砂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它將詩書畫銘吸納交融,使其充盈文化味和書卷氣。
關鍵詞:文化;傳統;內涵
紫砂壺又稱紫砂陶,主要是以采自江蘇宜興的紫砂泥燒制而成。據收藏專業人士介紹,紫砂壺得名于世,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優越,紫砂壺所泡之茶“色香味皆蘊”。紫砂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俗稱“富貴士”,原產自江蘇宜興黃龍山,深藏于巖石層下。其中較為常見的是紫泥,其特性頗類制瓷原料,可塑性強,泥坯韌性高,適宜塑造各類壺型;綠泥與紅泥(或稱朱泥)質量較次且產量也少,一般只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裝飾涂料,較少用來制作完整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具有它的獨特性,如泥原料的蘊藏占盡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鑲接及拍打身筒為主要的成型方法,區別于其它陶瓷行業的各種成型法則。并聯系到裝飾上的文化層次等等,這些都應該是宜興紫砂工藝所已具備的審美因素。
從傳統的造型來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結構中,使對象(器皿或壺)蘊含著豐富的美感。紫砂壺所用的原料統稱為紫砂泥,其原泥分為紫泥、紅泥和綠泥三種,地質特征及成因基本與甲泥一致。質地細膩柔韌,可塑性很強,滲透性良好,是一種品質極優的陶土,與它同類的還有大紅泥、烏泥、白泥、本山綠泥和黑綠泥。這些陶土都深藏與巖石層下,雜于夾泥之中,出礦時呈巖石質塊狀,金國攤場風化,成為豆粒顆狀,再經過細磨,通過200多孔眼沒平方厘米的羅絹鋼絲篩篩下粉末,加15%的水拌成生泥塊,再經多次垂打,使泥料壓韌,就可以用來制作紫砂壺。
縱觀紫砂輝煌的歷史,我們可能看到,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從世傳鼻祖到各個大師的開宗立派,一條主線始終飽含著東方文明的意蘊和特色,形成了豐富的紫砂文化,聳立于世界陶藝之林。這種文人與藝人的結合現象是獨一無二的。紫砂藝人在文化藝術的熏陶下不斷提高自己之學。在結交文人雅士之后,耳濡目染,專題切磋,交流合作,碰撞出文化藝術之花,結出文化藝術之果。許多著名藝人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尤其在書法方面往往具有極深的功底。
宜興紫砂還與民間工藝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茗壺翰宇,廣袤無際。宜興紫砂從它一面世開始,就同印章、石刻、玉器、竹編、木雕、漆器、青銅器、以及秦磚漢瓦等工藝形式結緣,并從其中探索其創作題材,吸取其精華,熔古鑄今。
實踐證明,宜興紫砂的提煉、借鑒、應用、裝飾,就更能反映出紫砂獨有的敦厚、典雅、端莊的民族文化特色,為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這一類題材的紫砂作品數不勝數,這里并不一一舉例,因為民間工藝文化形式融入紫砂的精品力作實在是太多了。紫砂壺入窯燒煉耐火度較高,不易變型而易變色,紫砂壺燒成后的顏色,本來是一種黯紫色。這是一種古雅幽靜的色調,所謂“栗色黯黯,如古金鐵”。以后,經過歷代名匠的調制配合,增加了許多顏色,主要的有海棠紅、朱砂紫、葵黃、墨綠、白砂、淡黑、沉香、小碧、冷金、閃色等,此外還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橘柚黃、新桐綠、瑯翠等名稱。這些多種多樣的色彩,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古人們利用不同的泥料調制配合,并在燒煉過程中發生的種種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形成的。
紫砂茶壺式樣多種,各有特色,不僅富于民族風格,而且具有:用開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貯不變色,盛夏不易發餿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們“一壺在手,愛不忍釋”,高士名儒更視為“拱璧”。紫砂茗壺經歷代藝人的創造和文士的推崇,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工藝特殊、裝飾多變、風格高雅、技藝精湛,集工藝和實用于一體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一枝奇葩。當今的紫砂茗壺,造型千姿百態,品種豐富多彩,真可謂一個洋洋大觀的壺藝世界。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發抒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藝術感受。誠如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所說“總之,藝術要有決斷、要樸素、要率真,要把親自感覺到的表達出來,以達到形、神、氣、態兼備,才能使作品氣韻生動,顯示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p>
紫砂陶藝發展軌跡,無不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無不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無不融匯文人文化的氣息,在長期的歷史磨合中,在紫砂文化的表達中獲取了生命的永恒。它充盈著文化味和書卷氣,它挖掘出歷史文化富礦中的精華,并在弘揚繼承中按照文化藝術的規律,超越了實用功能的束縛,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物化了的精神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