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化的生活和設計的藝術化態勢中如何看待設計師職業.pdf全文 綜...
徐嘉穎
摘要: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解決衣食住行,他們開始著眼于絢爛多彩的精神世界,除了對物體基本功能的要求,更加注重其形式美感。在藝術化生活和設計藝術化的趨勢中,設計與藝術的界限逐漸模糊,接下來我就個人理解談談設計師如何在新市場中找到準確定位,完成職業使命,契合時代的需求。
關鍵詞:設計師;藝術;生活
一、前言
人類生活的最佳狀態是物質美與精神美的結合,藝術化生活和設計藝術化儼然是當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藝術設計越來越不可或缺,比起僵硬乏味的商品,實用性與美觀性兼具的產物更受人青睞,藝術設計正散發著巨大的經濟效益,給生活帶來新氣象。
那么,何謂“藝術化的生活”,何謂“設計的藝術化”呢?在藝術化生活和設計藝術化的趨勢中,設計師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出色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二、藝術化的生活是什么?
藝術是藝術家面對社會時自我情感的表達,通常是孤傲、直率的,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最初為上流社會所需要,直至近些年才逐漸趨于平民化,融入大眾。藝術化的生活是人類生活的理想狀態,重聲色之美,也注重讓藝術深入到平凡的生活中去,提高精神境界。
一般人認為,藝術往往指建筑、雕塑品、繪畫這類,但實際上,藝術它無處不在,它會存在于你的臥室、客廳、廚房甚至衛生間,而不是只在美術館里。《談美》一書的結語:“慢慢走,欣賞啊!”便是在告訴我們要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欣賞世間的一草一木,品味生活的柴米油鹽。
在這個高科技時代,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需求卻得不到滿足,城市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工業開發帶來各類環境問題,生活幸福指數低。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物質美與精神美兼具的藝術化生活,從而給設計師帶來新的挑戰:從藝術化的角度出發,設計出富有時代感的作品,不管是使用物品還是生活環境,都經過美學的設計,符合生態保護原則,同時服務于人類。而經過設計后形態優美、功能完善的物品或環境,給人帶來身心上的愉悅,提升內在精神品格。簡而言之,藝術化的生活是讓人在享受美的同時,感受到設計帶來的便利,體味生活的意蘊,擁有豐富的情感。
三、設計的藝術化是什么?
設計是一項為實現某種特定目的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一種把大腦里的規劃、設想用視覺可見形式表達出來的人類行為。從人類第一次有意識的制造和使用工具開始,設計便已經萌芽,它的本質是為人服務,解決多數人所面臨的問題。原研哉在《設計中的設計》中,認為藝術與設計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他以為,藝術的根本立足點是作為個體的個人,而設計的落腳點更側重于社會。但如今設計與藝術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設計逐漸向藝術化態勢發展。
馬蒂斯說“藝術應該像一把安樂椅,給人精神上的休息和慰藉。”設計,也應是如此。在建筑師王澍的作品中經常可見山水畫的影子。
中國山水畫重寫意,王澍的建筑是對山水畫的升華,把它以三維空間的形式復現于現實生活中。閑逛于象山腳下的中國美院,可以感受到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群山之連綿,江河匯水之秀麗;駐足于寧波博物館前,李唐《萬壑松風圖》中山石磅礴,雷霆萬鈞的雄壯之氣撲面而來;線條是中國畫的精髓,它不僅作為繪畫元素,更是作為作畫的手段和技法來加強畫面表達效果。王澍將線條美感貫穿于整個國美象山校區,屋頂的曲線,蜿蜒的廊道,建筑外起伏的空中步道,整個校區在線條的作用下,顯得大氣統一又富有現代特質。
王澍在設計中對山水畫的運用,使建筑充滿情趣,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這便是設計藝術化的表現之一。在這個批量化生產的時代,設計的藝術化給我們帶來詩意和人情味的體驗感,設計藝術化是現代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
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應有海量的知識儲備,但這并不意味著“紙上談兵”,除了廣泛閱讀,還應讓自己有所作為,從“人本”的角度出發,為人類生活方式設計、為市場需求設計、為保護未來生活環境設計。同時,具備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良好的團隊合作力及豐富的實踐經驗。設計是為解決問題,化繁為簡,作為設計師,不僅要考慮設計的藝術表現,還要考慮項目的使用感、受眾面、環保性,做“有用”的設計,而不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很忙,不停地給方案涂脂抹粉。
作為中國的設計師,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應多加思考民族文化和本土設計,成為民族文化與自信的締造者,做中國特色設計。藝術化生活和設計藝術化的潮流是挑戰也是機遇,設計師要保持創作的激情,設計的初心,將文化、美學與功能結合注入設計,帶著明確目標去做設計,不盲目照搬,不隨波逐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響應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