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小學英語教學要重視興趣培養落伍網
于瀟飛
摘要: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傳統教育中教師習慣于把知識塞給學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此許多學生厭倦于數學的學習過程。就像小孩子吃飯,他自己喜歡吃,吃得多會長個子。相反,家長逼著吃,吃多了會引起不良反應。食欲相當于興趣,長個子相當于學習的進步。好的教育絕不是強加給學生知識,而是應該循循善誘的培養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那么如何讓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探索。
關鍵詞:理解;興趣;情境
一、熱愛學生,理解學生
愛的力量是無限的,是無法想象的。學生對老師的喜愛會轉移到對學習興趣上,教師要有一顆熱愛教育、理解學生的真摯心。面對不同面孔一視同仁,針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因材施教,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等。并以朋友的身份體會學生的心理活動。
1.了解學生在生活上的煩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很好地向我們闡述了,學生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很難向更高層次的生長的需要去發展。所以,當學生的基本需要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不能得到滿足時,教師應盡量以自己的愛去彌補學生缺失的愛,來喚醒學生對生長的需要追求,以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耐心認真的幫助學生。有些學生學習態度很好,且有學習熱情但就是學不會,理解慢。這時教師不僅要有耐心給他們講解目前所學知識,還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個別指導。課堂上,適當增加對這些學生課堂提問的頻率,而且問題大多能讓學生回答正確,以增加他們對自己學習信心,不致因此導致習得性無助感的產生。另外,對于一些學習態度差的學生要使其明確學習的目的,從認知角度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是必要的”觀念。
3.鼓勵與批評并重,禁止空洞的表揚。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鼓勵與表揚時,不能空洞地講“你真棒!”而應該以事實為依據提出切實的表揚。批評學生時要注意言辭,婉轉地說出他最近身上存在缺點,講道理督促其改正,改正后教師要及時加以表揚。不管是鼓勵、表揚還是批評懲罰都是為消除學生學習的阻礙,循序漸進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上進心。
4.注意觀察學生情緒。學生在做練習時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例如,有些學生不會做題又不敢問教師,自己坐在那愣神,思考一段時間后氣急敗壞地抓搓卷子,這時教師應立即過去詢問,幫助學生。
二、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適當的環境刺激。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過多的環境刺激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在環境設計時要考慮刺激學生的條件不要太多,教材、教具的使用要恰當。
2.趣味情景。每道數學題都是可以變成有趣的故事,教師在導課時可以用故事導入,為學生創設精彩問題情境。
3.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發現解決問題。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根據教材創造情境與學生的已有經驗有所出入,從而使學生產生疑惑,提出問題,尋找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時要注意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心理特征用不同情境與方法。曾經有一位教師給五年級學生上課開頭引用了《小熊買糖果》的故事,學生們剛聽了開頭趴在桌子就嘀咕:“當我們是幼兒園小孩呢!”整節課的課堂氛圍很低,學生無精打采。
三、教師的講解要與學生已有經驗相聯系
奧蘇貝爾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知識的關系,將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學習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概念建立非人為的、實質性聯系的過程。有意義學習的發生需要具備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條件。比如:教授學生東南西北時以教室為中心,問學生校門、花園等位于教室的什么方位。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知識的用途,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實際操作與所學知識相聯系
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以各種形式組織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在操作過程中發現錯誤,使學生產生更多疑問,謀求新思路,在教師指導下多次嘗試解決問題。
五、課外延伸,留下懸疑
一節好的數學課,在課程結束時,為了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依然保持濃厚狀態,應留下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做到“課結束,趣意濃”。
六、結語
總而言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做到理解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而非主導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適合他們年齡及心理特征的有效情境。
指導老師: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