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職業設計師之路
嚴思寒
摘要:張世英先生曾說過:“藝術生活化就是藝術、文藝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現實相結合”。藝術化生活是人類不斷向往、不斷追求的最高生活理想,不僅追求生活中的感性美,更加強調精神境界,這使得藝術設計推動了人類生活的發展,而對從事藝術設計的設計師而言,如何在藝術的生活化和設計的藝術化態勢中,保持自己的自主獨特的風格,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怎樣成為一位出色的設計師,這些都值得思考。
關鍵詞:藝術生活;設計;設計師職業
隨著現代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生活已經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這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注重生活的層次及藝術的品味,這一想法的轉變使得生活超越現實。人類更加側重精神的需求,這是一種追求更精致的藝術化生活。
從舊石器刻紋的骨器和鉆孔的小礫石中可以看出,在遠古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了對美的追求。時至今日,人們生活空間的塑造,穿著打扮,出游旅行等行為,無一不體現著藝術化的生活。美國思想家梭羅認為美好的生活不能通過知識以及財產的積累而實現,而是通過感受自然和人性美實現的。倡導美和藝術與生活的結合。林語堂先生曾言:“一般人不能領略這個塵世生活的樂趣,那是因為他們不深愛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無聊。”這和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文中所提到的“慢慢走,欣賞啊!”相一致,以此規勸人們要好好的欣賞世界,享受生活。
藝術設計是生活和美學相結合的結果。“所謂設計,就是通過創造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認識和發現,會讓我們感到喜悅和驕傲。”設計是人類活動,是人類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物質創造,滿足人們自身需要。由于人類對藝術的不斷追求,必然導致設計呈現出藝術化趨勢。設計在藝術化趨勢中更加注重社會文化、用戶需求、綠色健康等理念,使得設計產品具有個性化、情感化等體質。就現代設計來說,這種藝術化趨勢在時裝、景觀、裝潢、廣告和產品設計諸多方面都有具體體現。
建設人類的藝術化生活是設計師應承擔的重任。俗話說:“先修其形,后練其品”,設計師應有較高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這樣才能在今后的設計中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性。從莫里斯倡導的“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口號,到包豪斯的設計,直至現代的設計作品,其內涵論述了設計與當代的科技和文學藝術相關聯。雖然設計師不等同于藝術家,但反對“純藝術”這一主張的提出,使得設計師的地位得到提升并影響著藝術審美的發展。設計師和藝術家之間的角色界限越來越模糊,使得設計成果不僅是設計作品,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因此,作為一名成功的設計師不僅要順應社會發展趨勢,更對設計的藝術性和文化價值起到引領作用。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扮演著“聯絡員”的角色,使作品和使用者相關聯。設計師在設計中不僅僅要考慮設計本身,也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唐納德·A·諾曼在《設計心理學》一書中曾說過:“世界上有太多的東西在設計、制作過程中根本就沒有考慮或是毫不在乎用戶的需要。”所以,設計師這一職業以關注用戶需求為重點,同時藝術化的生活趨勢又對設計師這一職業定義了新的內容。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把人類的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并且各個層次之間呈現出遞進的發展趨勢。現代設計由原來的簡單實用到現在蘊含的除基本的實用價值以外的精神價值的轉變,這是人類需求層次上升趨勢的體現。所以設計師作為這一特殊的媒介,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情感化設計。
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設計師是一個有發展也容易觸碰到天花板的職業。一方面設計本身就是具有創新性的職業,是對未來生活和時尚的潮流的反映。另一方面,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對設計師的要求更加嚴苛,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審美和文化素養,更是要看設計師是否有自己獨特設計風格和時尚的敏銳性。每位設計師必須要擁有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并且將其運用到個人的作品中去,這樣才能在激勵地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設計不能隨波逐流也不能孤芳自賞,同時也不要為設計而設計,這使得設計師職業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要求設計師文化職責,發揚工匠精神,在現代設計和傳統手工業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藝術化的生活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是一種智慧化的生活方式。設計師作為藝術化生活的推動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層次和精神境界,肩負起引領社會審美價值的重任,設計提高大眾生活標準的藝術作品,為人民大眾服務。同時設計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借鑒和吸收不同領域的作品,并且在設計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特色。我認為設計師這樣才能在激烈地市場競爭中保持自己的優勢,滿足人們對藝術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