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琛
摘要:19世紀英國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被稱為現代設計的起源,同時也是設計和藝術相互碰撞的時期。從時代發展的角度,剖析威廉·莫里斯與其所處時代面臨的矛盾,以及在手工藝運動之后社會發生的轉變。
關鍵詞:工業博覽會;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威廉·莫里斯;矛盾與轉變
一、國際工業博覽會—“水晶宮”
19世紀后半葉,歐美國家為了開展對外貿易,推動科技和工業生產的發展,紛紛舉辦國際博覽會。1851年,作為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為了炫耀其工業革命的輝煌成果,顯示雄厚的國力,在維多利亞女王和她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1819-1861年)的支持下,于倫敦海德公園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國際工業博覽會,由于博覽會是在水晶宮展覽館中舉行的,所以稱之為“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
“水晶宮”象征著20世紀現代建筑的開始,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重復生產的標準預制單元構件(金屬和玻璃)建造起來的大型建筑,但“水晶宮”中展出的展品卻與其建筑形成鮮明的對比。各國送展的展品大多數是機械制造的產品,其中不少是為了參展而制作的。展品裝飾各種各樣的歷史樣式,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為裝飾而裝飾的熱情,生產廠家試圖通過這次隆重的博覽會,向公眾展示其通過應用“藝術”來提高產品身份的方法。
自英國著名建筑史學家、評論家、設計史學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年)奠定設計史的敘述模式以來,水晶宮博覽會便幾乎成為了公認的現代設計史的開端,可見博覽會對于設計發展史的顯著影響與重要意義。
二、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在他出版于1936年的經典名著《現代設計的先驅者一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一書中指出:“我們世紀的這一真正的、合理的新風格是在1914年之前取得的。”
這里所指的就是興起于19世紀中期英國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又譯為工藝美術運動(Art and Crafts),是在工業革命條件影響下,發生的一場探索設計發展方向的運動。在1880-1890年間達到頂峰,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和大洋彼岸的美國。藝術與手工藝運動針對當時設計領域出現的弊端,在工業設計史上首先提出了“藝術與設計相結合”的原則,以拉斯金和莫里斯為代表主張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開創了崇高自然的設計風格。
盡管這場運動的展開僅限于手工藝設計領域,而對機械化批量生產持否定態度,但它畢竟是現代工業設計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設計改良運動,是現代工業設計史的開端,對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現代設計思想的開端一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年)
英國著名的作家與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認為藝術家不應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祗,而應參與到生產與設計,使藝術與設計相結合。同時,他否定機器生產,提倡工匠和藝術家渾然一體的“富有創造精神的”中世紀手工藝,試圖通過恢復藝術與手工藝的聯系來解決技術與藝術之間的矛盾。
另一方面,拉斯金的思想理論包含著社會主義色彩,強調設計的民主性,認為設計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反對精英主義設計。然而,拉斯金已經認識到工業化和批量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時代的因素,拉斯金的設計思維存在著自相矛盾的混亂,他看到了工業化的歷史必然性,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卻又以恢復手工藝生產來解決工業中存在的問題。
(二)現代設計之父一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1834-1896年)
如果將拉斯金定位為現代設計思想的提出者,那么威廉·莫里斯就是現代設計的踐行者和理論思想完善者。
為了挽救整個時代的趣味,將人們從低品味的“機械制造產品”中解救出來,莫里斯繼承拉斯金的理論,倡導人們回到中世紀的藝術氛圍復興手工技藝。1861年,莫里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馬歇爾(Marshal)和福克納(Faulkner)聯合創辦了“莫里斯·馬歇爾·福克納事務所”(簡稱MMF)這是第一家有藝術家設計產品并組織生產的機構,標志著工藝美術運動的開端,在工業設計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莫里斯事務所的設計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反對機器生產強調手工藝制作;反對復古和矯揉造作的裝飾風氣;提倡中世紀的尤其是哥特式的設計風格,追求簡潔質樸的形式和良好的功能;主張真實、誠摯的設計,崇尚自然主義和東方藝術,多以卷草、花卉和禽鳥為題材,形成了獨特的設計品味,也代表著工藝美術運動的風格特色。
三、三個矛盾
(一)技術與藝術之間的矛盾
水晶宮博覽會暴露了這一時期技術與藝術分離的嚴重弊端。博覽會中大多數展品是受復古裝飾風熏染的早期機器產品。例如:工匠們為彌補產品的缺陷,用油漆在金屬椅子上畫出木質紋理,哥特式紋樣被用來裝飾鋼鐵鑄造的蒸汽機,紡織機上出現了繁縟的洛可可飾件。凡此種種復古的生硬拼湊,令批量生產的工業產品曾現出不倫不類的古怪摸樣。
工業革命后,工業化大生產使傳統手工藝受到巨大沖擊。其中部分手工藝設計被納入工業體系中,手工藝人成為熟練工人;大量作坊關閉,技藝失傳。只有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觀念保守的地區才有部分手工藝得以留存;另一部分則是以莫里斯為代表的手工藝設計,則與工業產品拉開距離,大力發展其非凡的技藝性與藝術觀賞性,生活實用價值削弱而成為單純的裝飾品。
(二)藝術與大眾需求之間的矛盾
長期以來,藝術家一直是為統治階級以及權貴服務的,即我們所說的精英藝術。他們常把自己看作是上等人或偉大信息的傳播者,不能俯就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人的趣味,不能與“非精美的藝術”混在一起。藝術家常把自己禁錮起來,遠離時代的真實生活,退居到他神圣的小圈子里。創造為藝術的藝術,為藝術家自己受用的藝術,例如達·芬奇要求藝術家同時成為科學家和人道主義者,但決不是工匠。
而18世紀,日益擴展中的市場對于新奇不斷追求,在藝術圈中各種流行的風格交替出現,從巴洛克、洛可可、中國式、哥特式到新古典。新興的中產階級(商人、銀行家)競相模仿貴族所喜好的東西,以展示自己的審美趣味提高身份,顯示其社會地位和藝術品味。制造商們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市場,在向社會其余階層推出其產品之前,小心翼翼地力圖使自己的產品滿足貴族的需求,與時尚相吻合。然而,這些虛假裝飾、粗制濫造的工業產品,是一直推崇高雅趣味的藝術家和傳統貴族階層所不能接受的。
然而,在手工藝生產方式下,莫里斯的“由人們創造,又為人們服務”的藝術理想難以實現,以美和藝術來改造社會的想法也只是空想。
(三)感性和理性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拉斯金承認在目睹蒸汽機車飛馳長嘯時,深深感到人類自身的渺小,并承認機器的精確和巧妙。另一方面,他任認為工業化和勞動分工剝奪了人的創造性,機器生產的產品與精雕細作的手工藝品有巨大的差距,機械化大生產存在剝奪人們創造性的危險。因此他說:“人類并不傾向于用工具的準確性來工作,也不傾向于在其所有的活動中做到精確和完美,如果使用那種精確性來要求他們,并使他們的指頭像齒輪一樣去度量角度,使他們的手臂像圓規一樣去畫弧,那你就沒有賦予他們以人的屬性”拉斯金提倡回歸到中世紀的社會和手工勞動的感性,讓人們享受手工制作過程的樂趣。
而莫里斯對藝術的見解,同樣來源于他對中世紀的工作條件的認識,他給藝術下的定義“人們在勞動中獲得樂趣的表現”,他對當時表現在所有藝術中的創造才能和某種特殊形式的靈感當然都感到厭惡。“說什么‘靈感完全是胡扯”,他說:“根本沒有這回事,有的僅僅使技藝而已。”
雖然莫里斯在早期倡導的復興藝術的手工藝運動,反對機器生產和機器美學,但是其拒絕裝飾,倡導功能原則,倡導從對稱、比例、條理性、軸線、虛實空間等一系列教條中解放出來,講究實用舒適與簡潔明快的設計思想和手法對后來者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四、兩個轉變
(一)從藝術家向設計師的角色轉變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由于機器重復生產的準確性,工人按照預先設定的設計進行大批量的重復生產。使得機械化生產的工業中,產品的設計與生產進一步分開,與投產之間的時間延長,生產過程也標準化了,從而形成了對產品進行仔細規劃的風氣,設計師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視。
從拉斯金最早提出“手工藝與手工相結合”的主張,發出“藝術家成為某一方面的手工藝人、手工藝人成為某一方面的藝術家”的號召。到他的這一理想,在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隨者身上終于才得以實現,而這批藝術素養與工藝技能兼備的新型“藝術家手工藝人”(artist-craftsman)成為藝術與手工藝運動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現代設計師的原型。
(二)從關注貴族的審美情趣向關注新興中產階級需求的轉變
莫里斯這樣評價那些將自己放在神祗上的藝術家,“藝術家脫離現實的日常生活,用希臘和意大利之夢把自己緊緊的包裹起來……對于這些東西只有少數人還假裝受到感動……‘我不愿藝術只為少數人效勞,僅僅為了少數人的教育和自由……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藝術,那藝術跟我們究竟有什么關系?”莫里斯所認為真正的藝術必須是“為人民所創造,又為人民服務的,對于創造者和使用者來說都是一種樂趣。”“我不希望那種只為少數人的教育與自由存在,同樣也不追求為少數人服務的藝術”這一主張也體現了他主張社會在藝術享有方面應該是平等的。
但是,莫里斯對機器生產的否認和對中世紀手工藝行會的推崇,使他的思想陷入不可避免的矛盾性。他的公司推出的手工藝產品價格昂貴,只能落入少數鑒賞家之手,成為“富貴人家可鄙的奢侈品”因此,他的理論與實踐存在脫節現象。一方面莫里斯的社會主義理想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他的設計變得越來越昂貴,他接受的設計委托是豪華宮殿的室內裝修設計。前者體現了他對未來烏托邦式的理想,后者又不得不與英國工業化相適應。
所以,在關注大眾藝術需求這方面,莫拉斯金和里斯只是提出了理論,但在實踐上并未通過藝術與手工藝活動達到他們的社會主義理想目標。
五、結語
在莫里斯的倡導和影響下,一批年輕的畫家、建筑師和設計家仿效他的主張和實驗,直接導致了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莫里斯所做的,是在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和文化的變異中,重申并保留有益的傳統。他骨子里仇恨工業文明,并竭盡全力反對它。但是,他為此而發動的這場保守的運動,卻無意指出了一個時代的核心矛盾。即新的技術、材料與舊的形式、精神互不相容。盡管莫里斯在對待機械化及大工業生產方面有他落后的一面,但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作為現代設計的偉大先驅是當之無愧的。莫里斯不但使先前設計改革理論家的理想變為現實,更重要的是他不局限于審美情趣的問題,而把設計看成是更廣泛的社會問題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