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銀飾文化片
許靜,焦成根,彭馨蕊,曾旻琢
【摘 要】湘西苗族銀飾富有強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其紋樣融合了湘西苗族人民對人、自然、社會的理解與探索。本文從紋樣的角度入手,對湘西苗族銀飾進行初步探析。文章分析了湘西苗族銀飾紋樣的特征,總結了其設計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湘西苗族銀飾與互聯網數據結合的發展新模式。
【關鍵詞】湘西苗族;銀飾;紋樣
中圖分類號:K89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122-01
湘西苗族銀飾依托其特殊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設計種類繁多,造型優美精致,富有強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其紋樣充分融合了湘西苗族人民對人、自然、社會的理解與探索。本文試圖從紋樣的角度入手,對湘西苗族銀飾進行初步探析。
一、自然崇拜類紋樣
自然類主要以花鳥魚蟲為題材,一些銀片上還鏨刻上山川河流等景色,精致之下也不失磅礴氣勢。其中花可謂是使用最為頻繁的創作素材,在苗族銀飾紋樣中花類紋樣就有成千上百種,最為常見的花樣為菊花、梅花、蓮花、桃花、棋盤花等。以梅花為例:湘西苗族銀飾中運用較多的梅花為五瓣梅花,苗族女性常墜于胸前的喇叭型飾件就多以五瓣梅花為主紋樣,每瓣花片上有三到五根隆起花絲,顯得清雅脫俗。梅花鏈飾也屬當地常見的胸前佩飾,花瓣多為六片,以扁銀絲彎曲鏤空,環繞圓柱形中空花心,花心表面則飾以規則的菱形網格。蓮花紋樣含有清麗、純潔之意,在當地頗受喜愛。遺憾的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隨著時間的變遷,時至今日不少工匠對其制作的銀飾花樣已不能完整地說出花名,只能統稱為“花”。除了花草外,螃蟹、鳥、魚、白鶴等各類動物蟲類紋樣在當地銀飾中也用得頻繁,如山江趕集中常見的雙魚銜花銀飾片,左右各壓模一尾魚,由頭、身、尾三部分組成,魚絲絲分明,魚鱗排列有序線條細膩。
二、民俗文化類紋樣
歷史上苗族曾經歷過五次大遷徙,遷徙使得人們居無定所,每一次遷徙都深深地影響著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思維。作為苗族一大分支的湘西苗族也不例外。生活的艱苦連年的戰亂,使得這個民族用自己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創造出一個個民間故事,并且運用到銀飾紋樣上,口口相傳,代代相遞。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的紋樣圖案誕生在亮潔的銀片上,如丹鳳朝陽、二龍奪寶、游魚戲水等紋樣。在禾庫地區趕集的過程中,常見一種兒童帽飾就多以二龍奪寶為紋樣,當地匠人將該紋樣鏨刻于一整塊銀片之上,再將銀片進行造型,繼而裝點于小朋友的帽子上,寓意吉祥安康。當地早期的苗族銀飾上還會鏨刻上苗民耕種,日常生活的場景,示意生活美滿,豐衣足食,藏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民族博物館的銀項圈上便刻滿了苗族人民辛勤勞動耕作的場景,紋樣精美,寓意美好。
三、宗教信仰類紋樣
湘西苗族是一個崇尚巫文化的民族,巫文化占據了苗族的精神主旨,在眾多的紋樣中巫術紋樣占據著主導地位,其中圖騰崇拜形象尤為突出,大體分為四類:水牛、楓樹、銀燕雀以及蝴蝶媽媽。在苗族文化中水牛是極具靈性的動物,牛角造型和紋樣不僅寓意著威武抵御外敵的勇敢精神,而且也是向愛人施展自身魅力的象征。苗族銀飾中楓樹紋樣為三角形的楓葉紋,常與其他紋樣組合起來表現人們對祖先的尊敬和美好的生活寄望。銀燕雀是苗族圖騰中最為重要的紋樣之一,常常作為獨立體出現在發簪等銀飾中,銀燕雀紋樣的制作通常都較為精致、寫實,羽毛片片、清晰靈動。蝴蝶紋樣在湘西苗族銀飾中出現得最多,銀圍帕、發簪、銀梳、耳環、衣帽飾、項圈、壓領、銀衣片、背帶、腰鏈、吊飾、手鐲、戒指、煙盒、圍腰銀牌等幾乎所有的銀飾上都能看到蝴蝶紋樣的出現,因為在苗族文化中蝴蝶有“母親”的語音,因此蝴蝶紋樣的運用一方面體現著苗人對祖先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其“祈蝴蝶媽媽庇佑”的愿望。巫文化是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的民族信仰和豐富的文化素材,為湘西苗族銀匠的銀飾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紋樣題材和想象源泉。
四、小結與展望
從湘西苗族銀飾紋樣的三大類——自然崇拜、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來看,湘西苗族銀飾紋樣造型明確,機動性高,寓意美好深受苗族民眾喜愛。這些紋樣經過了歷代匠人們的精心設計,涵蓋了自然、人文等諸多方面,水平極高。但據筆者多年的田野考察,今日的湘西苗族銀飾仍以作坊制作為主要形式,以湘西本地居民和旅游者為主要消費群體。湘西苗族銀飾制作工藝繁雜,使得大量的本地年青人不愿從事這項工作。在信息數字化的時代,筆者認為湘西苗族銀飾紋樣類別明確,且圖形獨立,符號性強,非常適合拆分重組,可以將其與互聯網APP、網站等產物結合,利用互聯網技術打造苗銀設計數據平臺,讓傳統文化與互聯網數字技術結合,使文化得以傳承、創新和發展將是湘西苗族銀飾設計很好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田愛華.湘西苗族銀飾審美文化研究[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
[2]田特平.湘西苗族銀飾鍛制技藝[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貴州出版社本社.苗族銀飾[M].文物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