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人轉小帽聯唱 搞笑粗口 蘇小寶 神調
張健
【摘 要】小帽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所以表演形式多樣。其中,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用處最多,這是不容置疑的。但,其中還有在載歌載舞中夾雜著表演的,或一問一答,或突出某個動作、情節,或表演一段故事,個別的甚至要由始至終“化入”人物來說唱、表演。所以,只用舊有曲調反復套唱各種歌詞顯然難以適應。為與上述種種相稱,小帽曲調的說唱性、戲劇性已初露端倪。
【關鍵詞】二人轉;小帽曲調;說唱性;戲劇性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034-01
二人轉的早期演出形式是:開場鑼鼓后,全體演員圍一張高桌轉圈唱、表演武功,而后是旦角獨舞“走三場”(三段體舞蹈)。大約1900年前后才改為丑角先上場“起霸”(從京劇中學來),念四句詩,而后道白或數板,接著旦角倒退著出場,二人“走三場”或唱小帽(民歌)和說口,最后再演唱正文。后來,一般藝人演出都比之簡單了,通常是“丑角”上場后有一段“說口”,直到把觀眾逗笑了為止。等丑角把旦角喚出來以后,兩個人再唱一兩段民歌、小調,叫做小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藝人們感到走三場太累,三場走完累得呼哧帶喘,節目不等唱完就沒有氣力了。大家研究用唱小帽代替走三場,這樣既不累,又可以溜溜嗓子、壓壓場子,觀察下觀眾得意哪溜口。從那以后再沒人走三場了,都用唱小帽開場。
一般說來,演唱在正文之前的小帽,和唱大鼓前邊的“書帽”、說山東快書前邊的“小段兒”、評彈前邊的“開篇”、相聲前邊的“墊話”等一樣,只是起個墊場和引子的作用,演唱的內容多與正文無關(有人稱此為“兩層皮”。)但有的二人轉藝人唱小帽卻很講究,如李榮口述、張川整理的《我的從藝生涯》中說:“我唱小帽時,都和正文內容密切結合。如唱《灞橋》時,用《九反朝陽》小帽;唱《雙鎖山》時,用《大將名五更》小帽;唱《西廂》時,用《張生游寺》小帽等。唱小帽的規矩是‘吃什么藥下什么引子,一張嘴什么都唱是不對的?!?/p>
一、說唱性正在融入
有關小帽的口訣頗多,如“下得場來,唱段小帽。三句也是帽,五句也是帽,為的是排排腔溜溜調。唱完小帽再唱成本大套?!薄霸囋囅腋甙ぷ訉捳?,抻抻脖子,亮亮嗓子?!薄靶∶?、小帽,聽戲的外落”等等。實際,小帽的作用絕不僅僅是為了“試試弦高矮”“排排腔,溜調”。藝人們常說:“唱不唱,穩住浪”,“是唱手,聽頭一口。”
某些情緒憂無或氣氛沉悶的小帽,有人故意將其部分旋律處理成“半白半唱”。因為它的旋律性被削弱,注重有節奏性地朗誦,所以“似說”;但它依然要有一定的音高、起伏,且必須與前后的旋律過渡自然、協調一致,所以“似唱”。從民歌到小帽的曲調演變中的有關片斷,如“燈影兒昏沉沉”。
小帽也有唱說相間形式的。王鐵夫著《東北二人轉研究》一書中說:“二人轉在演唱《九反朝陽》小帽時,每唱完一段,尚有說白,講解介紹當時一些斗爭情況?!倍∶薄稙⒔鹕取?、《佳人怨》等,則固定是上裝(旦)唱完頭番后,由下裝(丑)用白話問,之后上裝再用唱回答,如此問答直至煞尾。如《灑金扇》。
小帽《尼姑思凡》原起便是歌唱與[數板]一替一番由上裝演唱的,下裝只是予以襯托插科打渾而已?!赌峁盟挤病访枥L的是尼姑生活的孤苦、凄涼,她不信神,她埋怨父母要她削發為尼,她向往世俗間小夫妻所過的幸福生活。她傾吐的不滿也是一種反抗行為。
二、戲劇性不斷增強
某些有情節、有故事的小帽,演員常常要“化入”人物既歌唱又表演。為惟妙惟肖地刻畫人物,或逼真、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感情、動作,小帽曲調的戲劇性必須不斷增強。如:《張生游寺》的首段第二句唱詞為“張生游寺遇見崔鶯鶯”,演員多在此句的“遇”字之前即興加上表示嘆羨的——唉呀!使觀眾如身臨其境般地感知張生遇見鶯鶯時的驚喜。同段第四句唱詞為“鶯鶯頭里走,張生就在后邊蹭”,上裝與下裝除隨著歌唱一個前行一個后跟進行表演(做派)外,后半句的演唱還要處理成先弱下來繼而漸強。
《放風箏》這支小帽,有人物,有情節,需要表演放風箏以及狂風吹來將繩刮斷,姐妹哀嘆并祝愿等。為與之相稱,起頭多唱中速,打“三節板”(手拍),漸轉中速稍快;狂風吹來時要隨著摹仿風聲的“呼…呼…”表演繩被刮斷,之后突轉快速,打“一頂一板”(2∕4拍),旋律簡化;結尾姐妹哀嘆、祝愿時,又轉回起頭的曲調、速度、擊板法(拍子)。如此處理,使之增強了戲劇性效果。
《摔西瓜》又名《瞧情郎》,用放風箏調演唱。唱的是:姐兒梳妝打扮已畢,拿出銅錢買來禮物去瞧情郎,路上遇雨,地滑跌倒,雞飛、鴨跑、蟹爬、蝦蹦、西瓜摔壞,無奈,只得轉回家中,無限惆悵,盤算著“哪一天再去瞧他”。這首風趣、詼諧的小帽,有人物,有情節,既要載歌載舞又要表演動作。其曲調安排與前述《放風箏》雷同,起頭也是唱中速,打“三節板”用4∕4拍,之后漸轉中速稍快,從“跑了那對雞”起突轉快速并打“一頂一板”用2∕4拍,旋律隨之簡化并刪掉襯腔及重復句,“啪!”處模仿西瓜摔壞的聲音并夸張地配合以“做派”(表演動作),尾部的各種處理均與起頭相同。
參考文獻:
[1]周福巖.方言、二人轉與東北地域文化問題[J].民俗研究,2007(02).
[2]孫紅俠,劉文峰.二人轉的起源[J].戲曲藝術,2006(01).